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公民新闻的发展,网民信息的发布、意愿的表达也日趋理性,由单纯关注热点事件本身,逐步发展为"呼吁建议"等更高层次的诉求,这体现的是公民理性水平的改善。本文探讨了公民新闻与公民理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公民新闻检验公民理性、公民新闻依赖公民理性、公民新闻培育公民理性。  相似文献   

2.
周浒 《新闻世界》2010,(6):116-117
照相机正在介入、组织和建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公民摄影记者是指通过利用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用照相机、手机拍摄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新闻事件的公民。他们所从事的新闻摄影活动即公民新闻摄影。公民新闻摄影有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直播发展的内涵,分析了目前媒体新闻的若干潜藏问题以及现有的新闻传播优点,首先是因为移动新闻广播的及时性更加强大,二是拓展内容来源,实现了合作共享,第三,它具有很高的观众参与率和丰富的实时移动新闻内容.简而言之,移动客户端新闻实时广播是一种新的新闻发布形式,在突发新闻、建立社交场景和增强观众参与度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布优势.  相似文献   

4.
苏红 《今传媒》2011,(9):51-52
我国的新闻在经历了政府新闻时代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以"民生"为主的民生新闻时代,近几年又跃起了以"公民"为主的公民新闻时代。公民新闻风起云涌,新闻专业主义也面临着更大挑战。本文从两大方面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与"公民新闻"时代之差异性变化。指出"公民记者"已经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媒体符号。应当更好的发挥职业记者及"公民记者"的作用来完善社会新闻,更好的为党、政府及人民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5.
张羽  侯逸君 《今传媒》2011,19(2):48-50
本文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探析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并试图通过对微博的快速传播以及自我纠错能力、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意见领袖(即微博认证用户)和传统媒体对公民新闻发布者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预防和制止假新闻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微博客(Micro—Blog)以其文本碎片化、发布渠道多样化、病毒式信息传播和社会化的人际网络等特点,迅速在全世界风靡。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正逐渐成为媒体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那么,微博客的兴起,对公民新闻的发展有何独特作用?本文以新浪“围脖”为例.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微博客的兴起推动了“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新闻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web2.0时代,便利的网络操作技术让"全民写作"具备了可操作性,由此衍生了"公民新闻"这一全新的网络概念."公民新闻"的诞生首次促使部分新闻发布的权力规模化地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手里."公民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给传统的新闻概念带来了冲击、对传统的主流媒体施加了微妙的影响力.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利弊,是主流新闻媒体难以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特别表现在知情权和表达权方面.伴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和传媒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自己挖掘并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具有一定公共性和社会意义的新闻,公民新闻随之显现,发展态势却十分迅猛.如在"华南虎事件"、"邓玉娇事件"等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中,公民新闻活动所释放出的强大的民意力量设置左右了事态发展的走向.公民新闻的不断发展不仅改变了公民与媒体之间传统的那种"传受"关系,在发布和传递信息、整合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和构建网络空间、推进社会民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这一信息发布平台的出现,网民独立制作消息并进行发布的方式兴起,并推动了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在一些公共的微博平台上,积极制作、围观、转发相关消息体现了网友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广泛关注,但也应该警惕公民新闻向谣言嬗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苏状  王梅芳 《新闻界》2012,(18):37-40
当下新视觉技术与媒介环境下,公民新闻的传播特征实现了新闻伦理的某些新变。基于视觉传播场域,相应传统新闻伦理的"习俗的规约"、"客观的判断"、"公有之好"的伦理表现与伦理理想,公民新闻具有动机上的"自主的德性"、原则上的"正义的情感"、立场上的"弱者的反抗"的伦理特质,这些既为传播职业新闻伦理诟病,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职业新闻伦理实践盲点的补足,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飞  黄超 《当代传播》2012,(3):49-52
2011年英国骚乱作为一种政治、经济、种族等社会关系交织的复杂议题,其突发性、破坏性深刻影响了本土公民新闻网站的新闻生产节奏和结构。以"让每一位公民都能报道新闻"为创办宗旨的Blottr.com在反映此次骚乱的本土公民新闻网站中大放异彩,在传播技术、传播机制方面大有突破。它在表现形式上抓住"内容互动"这个重点,在生产模式上把握"移动终端"这个关键,并在实践策略方面以"新闻交易"为核心,形成了自己对类似社会骚乱等复杂议题的新闻生产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3,(23):57-60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新闻的产制与传播模式,一种新的新闻模式——公民新闻应运而生。从商业体制到去资本化媒体的建构,公民新闻别具意义。从政治腐败、警察野蛮执法到地方事务与国际大事,公民新闻的力量不可小觑。但"守门人"的缺失,公民新闻的公信力正面临考验,甚至影响着公民新闻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更多的公民渴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事务中来,希望能够在公共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的出现使公民的想法变为了现实.然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谣言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屡见不鲜,公民新闻的真实性正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造成公民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莉 《东南传播》2012,(4):20-22
公民新闻是一种以"全民参与"为特征的新闻报道模式。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其传播影响不断扩大,在美国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美国公民新闻广泛的公众参与度、"专业+业余新闻(Pro+Citizen Journalism)"融合的实践模式、非营利与商业化并存的发展模式及对待"假新闻"隐患的治理等,均对我国公民新闻发展具有积极的参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公民新闻在我国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梳理公民新闻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很有必要。本文概述了公民新闻的起源、含义及存在意义,追溯了我国公民新闻思想的萌芽与公民记者的诞生及公民新闻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并展望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新闻主要是指由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建立的网络或其他专门化的新闻性网站所发布的新闻。网络新闻媒体则是借助互联网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站点。电子邮件在传播信息、发送新闻信息方面开创了网络新闻的先河。网络新闻具有传统新闻不具有的优势,因而发展迅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至2006年底,中国大陆已有网民1.3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5%;用手机上网的已有1700万人。  相似文献   

17.
公民新闻的发展提升了公众的新闻思想和民主意识,网络等新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介应用方式的新变革,使公民新闻的能量成倍增长。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公民新闻在匡扶社会正义、反腐倡廉、帮助弱小等方面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共领域的构建。但是,这种新闻形式触及隐私权等方面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公民新闻只是公民意识苏醒的开始,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公民新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肇始于美国的"公民新闻"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随着微博的兴起,公民新闻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发展;另一方面,碎片化文本、娱乐性以及舆论煽动性又制约其发展。所以,微博实名制以及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也许是规范公民新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杨婷 《今传媒》2014,(1):20-2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公民新闻逐渐产生并成为新闻领域一种全新的模式。本文主要从传播内容、传播主客体、传播效果及传播渠道等几个方面对公民新闻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阐述了公民新闻传播的新范式,对于正在走向公民社会的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及其传播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公民新闻"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却对新闻伦理问题产生了威胁,在新闻专业主义和自由多元之间产生了较量.以里约奥运热点事件为例,从"公民记者"在里约奥运会中的表现,参与的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论述了"公民记者"在重视新闻伦理的基础上,做好新闻生产与传播,从而促进新闻舆论环境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