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洁 《视听》2016,(6):75-76
《永生羊》是一部讲述哈萨克族人民生活故事的电影,展现出民族文化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表达出影片独有的民族心理与民族信仰的精神。本文围绕民族特色的意境美,从借景抒情传达意境,以实求虚、虚实结合,"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等三方面阐释哈萨克族电影《永生羊》所带来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
新闻内容之美谈美为人之创造物,能满足人之心理需要。籍此,人们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在此过程之中,个性得以彰扬,精神趋于自由。人格臻至完美。若新闻之美者,则新闻报道艺术之谓也。概而言之,新闻之美可分为内容之美、形式之美与创意之美三  相似文献   

3.
美为人之创造物,能满足人之心理需要。籍此,人们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在此过程之中,个性得以彰扬,精神趋于自由,人格臻至完美。若新闻之美者,则新闻报道艺术之谓也。概而言之,新闻之美可分为内容之美、形式之美与创意之美三类。兹事体大,难以尽述。仅举新闻内容之美,揣而谈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印刷品除其承载的图文信息以外,其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设计美学视角下,印刷品的材料蕴涵人们微妙而丰富的情感信息,作为重要的设计语言具有独特的质感之美、技术之美和功能之美。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中通过对数字进行扩大、缩小、集合、比喻、替代等形式的开发,能得到夸张之美、玲珑之美、整体之美、形象之美和通俗之美。扩大夸张之美。在新闻中,有些数字由于囿于一定的范围,读者不可能从中看出它的价值所在。这就可以对数字在相对值不变的情况下,作可能性扩大,让它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如法新社一位记者发现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化阅读日益走红的今天,传统纸质图书通过五感之美传递出的魅力仍不可阻挡。现代书籍设计五感之美,是将人的各种感觉融入书籍设计的审美范畴,突破了原有对视觉审美的局限,开阔了现代书籍设计的设计思维与材质的应用。本文将剖析人们对书籍设计五感之美,更深层次解读以人为本的书籍之美。  相似文献   

7.
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创造历史。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历史之中蕴含着博大的多样的美。探究历史之美,启发感染大众,是人类思想文化领域孜孜以求的探索。新闻作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发掘、传播、丰富历史之美,是一项有益的实践,能达到新闻、历史与美学三者之间相得益彰。历史空间与新闻传播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人们通过历史获得不同的表情和心理期待,或仰天大笑、或黯然落泪,或敬重、或痛恨……种种情感,引起人们愉悦、自由、解放、光明的心灵共鸣,这就是历史之美。  相似文献   

8.
电视文艺晚会的艺术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人世间、大自然的精华所在,是人们为之创造、奋斗、为之欢乐、幸福的生命太阳。  相似文献   

9.
许多年前,当电视广告“羊羊羊——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很多观众误以为是电视台的播出系统出现了技术问题,因为完全相同的画面和完全相同的广告词重复出现了三遍,但产生的结果是,“恒源祥”很快就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上越来越多的广告以这种重复或循环的方式播出,人们开始明白这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人们发现,这样的广告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其内容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朱艳云 《大观周刊》2011,(5):28-28,18
美的话题是自古有之,美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体,在后代现代主义成为主流的文化条件下,在消费成为时尚的情况下,文艺应该怎样更好的体现美。美带给人们的魅力是无处不在的,给人们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是不同于我们平时看见的自然美,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通过自己对审美文化的浅显理解,以山楂树之恋这部文艺作品中的眼神美来阐述审美文化,阐述精神与形式美的内在统一,作品中的主人公有神的眼神来演绎关的内涵,让眼神和心理活动更好的结合在一起,眼神是外在美的体现,心理是内在美的体现,将两者有力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展示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祝福类节目作为人们情感的桥梁,美是节目自身的需要,是广大听众审美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让祝福类节目美起来呢?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环境设计与读者的心理分析,探讨了图书馆事业带给人们的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3.
曾虹 《声屏世界》2017,(5):20-22
2017年开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社会热点,点燃了人们内心对诗词的热情,也引发人们对中国经典文化的思考.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诗词大会》的人文之美,阐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必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颖 《青年记者》2000,(3):48-49
报纸的改革、创新都是从版面上体现出来的,版面设计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版面迥然不同。范敬宜说:“报纸是时代的镜子,它不但内容应该充满时代气息,‘包装’也应该反映时代特色,跟上人们审美眼光的变化。它和人们的服饰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和风气……”也就是说,要想体现现代意识,首先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当今时代,通讯手段的提高、电脑网络的迅速堀起、信息的高度密集、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发展的风云变幻等等,都使得人们更崇尚自然、简洁、明快、刺激。作为版面设计,带给人的必须是简洁明快之美,是方便实用之美,是刺激特别之美。那么,怎样才能使版面更具时代特  相似文献   

15.
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持人是一种“角色”,人们对不同栏目的主持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角色期待”.主持人应遵循这一规律.从第一次为受众服务时就要以鲜明的格调和造型给受众亲切的认同感,而充满亲情温馨气息的“现代主妇型”在“为您服务”这个特定的主持人节目中是很美的,那不是明艳之美、华丽之美,而是一种气质美、人情美、充实之美.  相似文献   

16.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除了把原标题的意义译出来,还力求以美的形式再现原标题的风格。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需要有美的视角。本文从简约之美、音韵之美、整齐之美、形象之美、幽默之美、意境之美等美的视角,探讨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之美。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与“静”之美静之美是与淡泊的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的。要领悟到静之美,不但需要艺术素养,尤其须具备恬淡宁静的胸襟、操守。徐复观先生曾说:“静”的艺术作用,是把人所浮扬起来的感情使其沉静、安静下去,这才能感发人之善心。但静的艺术性,也只有在人生修养中,得出人欲去而天理天机活泼的时候,才能得以领受。(《中国艺术精神》)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发  相似文献   

1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追求。从一定程度上说,主持人是美的使,创造美是节目主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美是衡量节目主持人语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节目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客观事物的美,只要目光所触及到的,你能看得见,他能看得见,我也能看得见;其实不然,都能看得见,并不一定都看见了,更不一定都能发现它的美。欧洲有一位大画师说:“有些人看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看见。”他讲的是对于艺术之美,原因就在于有的人并不具备一对审美的眼睛。写抒情散文,就要善于发现客观事物之美;那些美的,艺术地再现于散文之中,可以令人陶醉,引人遐思,还可以使人们的知识眼界有所开阔,精神为之升华。  相似文献   

20.
祁建 《北京档案》2015,(1):48-50
今年是乙未羊年,“羊”字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很早已有记载。甲骨文中有“羊”字,羊自古便是“六畜”之一。《诗经》的《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说文解字》中,“羊,祥也。”汉朝的瓦当中就有“大吉羊”字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