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柯旭东 《文教资料》2010,(14):86-89
浙江温州洞头妈祖信仰属于妈祖次生文化现象,这个号称百岛之县的洞头列岛有妈祖庙近二十座。这里不仅有祭拜妈祖等信仰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具有海岛特色的民俗与文化。本文是东沙妈祖宫对外“迎火鼎”民俗活动的调查报告.包括东沙妈祖庙形成历史、庙宇环境、“迎火鼎”、贝壳舞等衍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9,(2):77-82
通过实地调研测绘、查阅文献等方法,从耕读文化、妈祖文化、三一教信仰、红色文化及侨乡文化的视角来解析仙游县济川村聚落空间。并从济川村聚落的选址、建筑布局以及济川村的街巷空间进行展开叙述,以研究多元文化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妈祖信仰的重要宫庙,自创建以来,就与其他水神信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明清以后,妈祖的神通扩展,泉州天后宫又融合许多民间俗神配祀,并分灵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从泉州天后宫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泉州的民间信仰是在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伍家沟村民间故事反映了下层民众中的狐信仰,相信狐精有神通,有人性,狐在人间的活动主要是报恩、报怨、作祟殃人。伍家沟村故事所反映的狐信仰,积淀了原始宗教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的内容,反映了下层民众狐信仰中求实惠、既敬奉又恐惧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5.
古代泉州海神队伍的构成是多样的。伊斯兰教在泉州拥有众多的穆斯林信徒,他们在《古兰经》教义中有海神崇拜的内涵。佛教的海神信仰也较明显,其中最典型的是观音菩萨的海神形象。另外,还有以妈祖为代表,包括玄天上帝、通远王和各路王爷等在内的众多信奉对象。泉州俗神数量较多,如妈祖、关帝、保生大帝、萧王爷等,这些信仰成为泉州宗教的主角。在泉州,除了妈祖早有人把她纳入佛系,实为道系外,关帝等俗神亦被各宗教所争夺,至少有儒、释、道三家争其归属。  相似文献   

6.
朱光涌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1):47-52,62
在查阅历史资料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蚕沙口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研究。河流环绕和入海口的地理位置使蚕沙口成为古代海运、漕运的必经之地,它也由此获得了渔盐之利。而渔盐资源的划分与渔民作业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同时妈祖信仰借助海运的发展和政府的推广,成为了当地民众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考察,简述仙游县枫亭镇妈祖宫庙基本情况,认为枫亭镇的妈祖宫庙在传播与分布上,不仅显示了妈祖信仰核心区的特色,也显示了妈祖信仰在地方二次传播和在地化的一些特点。该镇妈祖宫庙的修建、兴盛、中断、复建的历史过程与现状,不仅体现妈祖信仰特色,亦是当地民众生活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泉州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对妈祖信仰在海外、台港澳地区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文化心态及文化结构层次上进行分析,并指出,妈祖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必将进一步沟通我国人民与海外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伍家沟村与河北耿村民间故事中都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两村民间故事所反映的民间信仰有同有异,相同的主要内容有:鬼魂信仰,精怪信仰,命运信仰等;不同的内容主要有伍家沟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民众的巫术信仰、成仙信仰,耿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天神信仰、水神信仰,两村不同的民间信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两村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两村处在两个不同文化圈所致。  相似文献   

10.
妈祖信仰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具有道教性质,但也表现出某些佛教色彩。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活动,在很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阐述汀州天后宫妈祖信俗的发展历程;论述汀州天后宫民间信仰活动的价值取向;探析民间信仰场所在政府管理下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融入民众生活以及民间信仰场所规范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莆田学院学报》2016,(1):10-12
简述马来西亚雪兰莪巴生县区的妈祖信仰由来和妈祖宫庙分布情况,重点介绍海南会馆天后宫及班达马兰新村妈祖庙以及相关的妈祖民俗活动,说明妈祖信仰对巴生华人精神和社会整合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代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先后有乡土渔民、各地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宦等不同群体加入信仰妈祖的群体之中,并成功地进行了自下而上的等级扩散,最终妈祖信仰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官方根据实际需要对乡土化的妈祖信仰进行了标准化重构,并与民间达成了契合,实现了对国家权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莆田学院学报》2015,(6):13-17
聚焦仪式经济及妈祖信仰遗产化中祭典仪式的道德意涵。通过对2012年莆田港里村的妈祖回娘家祭仪形式与内容的描述,探讨其正在发生变化的文化秩序。认为该祭仪为信仰活动与遗产实践相交织的混合体。最后探讨在地方层面为了发展而要获得物质性或象征性资源的策略中祭仪的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对广西灵川县长岗岭村民间信仰的社会调查为基础,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并由此提出长岗岭村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的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16.
格头村苗族信仰自然、信仰祖先和鬼神、崇拜万物有灵,他们将神灵寄托于原始丛林加以敬仰,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格头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构建苗族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美化苗族地区的生活环境。它对维护苗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及建立中国式自然保护区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与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的角度考察妈祖神话演化过程隐喻的历史,认为妈祖神话演化的过程折射出海洋经济文化在农业经济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变异的命运,是古代福建地方社会与国家力量斗争妥协历史的展演。这种不断的互动和交换使妈祖信仰的解释以及妈祖的象征意义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造成了妈祖信仰二元一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基督教传到中国西南地区,并渗透到了黔西北彝族地区的威宁县板底村。板底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不仅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有自己特殊的宗教信仰体系。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信仰文化,势必会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碰撞并相互调适。而基督教信仰文化所具有的动态性,也促使其自身的不断变迁。基督教信仰文化在板底村长期发展,既获取生存空间,也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有研究分析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形成、变迁、文化碰撞与调适等,才能全面了解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体系以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指出湄洲祖庙自元代始成为妈祖信仰的中心。分析蒲师文与天妃封号的降赐关系,考证元代妈祖“泉州神女”称号的由来,概述元代朝廷使者祭祀湄洲天妃史实以及探讨圣墩庙与湄洲庙兴衰与“祖庙”地位之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妈祖林默从一个民女转变成为万民敬仰的海上女神.其原因就是妈祖代表着立德、行善、大爱、和合.近年来,妈祖文化的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国家的高度重视到地方区域信仰的氛围日益浓烈.莆田秀屿区是妈祖的诞生地,也是妈祖羽化的地方.这里的妈祖文化传播在整个妈祖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