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传统广告逐渐式微,各企业机构商户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商品,整形美容机构也不例外,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产品的推销宣传,与消费者情感联系.文中以内容分析的方法,首先分析了传统整形美容机构广告受众、媒介、内容,继而挑选了两家整形美容机构的微博进行逐条分析,整理出他们广告元素发展趋势,并分析了社交媒体上美容整形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贬义.最后以广告学的角度和社交媒体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于未来整形美容广告在社交媒体上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研究框架,以1772名上海市民为调查对象,以"网络恶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涉入度、可信度等变量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以及"第三人效果"认知与"第三人效果"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三人效果"认知也出现在网络上,受众的网络涉入度对"第三人效果"行为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9):9-14
"第三人效果"假说自1983年由戴维森提出后得到了不断发展,在后继的研究中,众学者不仅对"人们倾向于假设在劝服传播中其他人所受的影响要比他们自己的大"这一效果进行了多次验证,且进一步探讨了该效果的内在作用机制、发生条件及后果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在上海市所做的电话访问所得数据为分析样本,不仅对"第三人效果"的存在进行了验证,且通过对男性、女性两个群体的比较进一步验证了"可能受众"这一因素对该效果强度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郭海旗 《东南传播》2020,(8):101-104
1983年,美国学者戴维森在《民意季刊》上首次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说",认为在大众传播中,面对劝服性的信息,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所受的影响要比自己所受的影响要大。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理论已成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文章追溯、梳理了第三人效果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脉络,通过影响第三人效果认知的相关变量、中间过程及后续行为三个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研究发现:近20年来,我国第三人效果研究在数量、内容、方法上得到丰富和完善;但就研究质量和水平而言,仍然具有较大上升空间。最后,文章就我国第三人效果的未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第三人效果是一种受众认为媒体对其他人的影响大于对他们自己影响的现象。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对广告负面影响是否存在第三人效果认知,并探索年龄和社会距离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的关系。对447名学生调查发现:初中、高中和大学各年龄阶段的受访者都存在显著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受访者认为小生学最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其次为同龄其他人,最小为中老年人;第三人效果认知并没有随着受访者的年龄增大而增强。本研究结果意味着年龄可能并非是受访者判断自己与他人差距的标准,而可能是专业知识或社会经验。  相似文献   

6.
高一萍 《东南传播》2014,(12):15-17
"第三人效果"一直以来是以"理论假说"的面貌出现的,三十年的多方研究已有诸多支持性证据出现,近来学界出现第三人效果理论体系的认识。在梳理了理论假说、理论体系和理论方法的概念之后,以2010-2013年国内外有关"第三人效果"的研究论文为例,认为当前"第三人效果"的理论定位应当是"理论方法",并探究了这种理论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过去的研究发现由自尊能预测第三人效果的结论的基础上,把自尊划分为自我尊重与自我效能两个维度来探讨自尊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我尊重程度较高的受众往往会高估他人受到的负面影响;而自我效能程度越高的受众则倾向于认为自己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因此,有别于过去研究认为自我尊重或自我效能较能预测第三人效果的结论,研究者认为,自我尊重和自我效能共同作用于自我-他人差异的感知,进而都可能会对第三人效果构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第三人效果假说预言了人们在评估大众传播效果时会过分估计媒介对他人的影响比自身大,而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性特征,新闻媒体对其的报道能引起广泛的影响与关注。本文沿用第三人效果的研究思路,以215个调查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报道的第三人效果,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报道存在第三人认知偏差,社会距离、个人卷入程度影响第三人认知效果,性别和媒体关注度是影响大学生第三人效果的显著变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整形美容行业发展迅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我国整形美容市场竞争激烈,整形美容广告呈井喷式增长。户外广告作为整形美容机构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其数量的增长凸显出一些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成都市为例,搜集成都市内整形美容机构户外广告,在批判视角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文案和图像进行内容分析,总结了成都市整形美容机构户外广告存在的问题,为成都市医疗整形美容机构户外广告的规范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及新闻学教授戴维森发表了<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第三人效果假说".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旭 《传媒》2021,(2):75-77
微电影广告是以品牌或产品的商业推广为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受众认可广告片中的产品,而微电影广告是否与受众心理特征相符直接决定了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接受效果.诞生于2019年春节季的《啥是佩奇》的微电影广告片就凭借着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成为当时刷爆朋友圈的"爆款"短视频.微电影广告只有基于受众的心理来进行创作,"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提升受众的"使用"效果,才能在"贴满墙纸"的屋子里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人效果"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它解释了个体受众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其得到验证的后续结果,有个人支持对媒介活动加强限制以及显性行为的出现等,这一理论的研究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试图解释社会恐慌造成的抢购等集群行为,并为消减此类行为的出现提供可能。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寻"第三人效果"的作用机制,突破了从单一事件中进行探讨,而是将"第三人效果"看作一个循环作用的过程,提出"第三人效果"的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因素,分析新媒体的应用可能对这些因素造成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雅与俗这一对文化概念出发,探讨广告中"雅符号"和"俗符号"的编码特点及其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并针对当前广告的泛"雅符号"化态势进行分析,然后从商品属性、品牌定位和受众解码机制三个因素对广告编码中"雅符号"和"俗符号"的应用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受众的角度,基于6个城镇的1736份问卷调查,对广告的社会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受众对广告的社会效果的评价不高,人们对广告产生的社会效果持不太满意的态度.不同居住地、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受众对广告社会效果的评价上有较显著差异.在对基于受众评价的广告可信度考察中,发现广告传播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并在讨论中,推导出广告信任的评价与研究,乃是平衡广告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中间值.  相似文献   

15.
"第三人效果"假设认为,在大众传播中,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所受的影响远大于自己所受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与当事人的知识水平、传播内容的负面或有害程度以及当事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密切相关。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第三人效果"假设仍旧存在,且与社会距离和认知偏差呈现高度的正相关。"第三人效果"假设可为考察网络传播效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王萍 《新闻世界》2014,(8):419-420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7.
彭扬 《东南传播》2014,(6):136-138
视频网站不仅拓宽了受众消费视频的传播渠道,也为广告商提供了投放广告的新平台。视频网站与广告商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实现双赢的目标。但是插播广告的传播方式在影响受众观看情绪的前提下,也影响着广告的实际投放效果。本文期望通过以受众对网络视频中插播广告的满意度为切入点,对插入式广告的传播效果进行量化研究,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罗锋  周婷 《现代视听》2012,(5):30-32
2012年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广告招商高达18亿元,仅次于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再次引来热议。而与广告相关联的受众作为视觉研究的重要范畴,受众在"看"与"被看"之间显露了视觉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文旨在以《非诚勿扰》为分析对象,重新审视受众的视觉现象,探索当前受众在凝视中与视觉景观的关系,并反思其呈现的交互式影响。  相似文献   

19.
纪也宜  王美玲 《新闻界》2005,(5):152-152,127
广告要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对广告受众心理的理解和把握.尤其在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传播以受众为导向的今天,企业如果对广告受众的心理一无所知,影响广告受众心理的各种因素一无所知,将无法使其产品发挥应有的市场效应.所以,我们在策划一个广告时,首先要根据受众心理来给广告定位。  相似文献   

20.
第三人效果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戴维森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第三人效果研究从多方面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但该研究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如对其方法论的质疑,在行为与第三人效果的关系上尚待厘清,各种发现未被整合进一个统合的理论模型中以说明效果产生过程等.未来的第三人研究除了要回应这些批评之外,还要从网络环境的适用性以及更广阔的社会实践运用等方面来不断促进理论发展;理论模型;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