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众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所构建的城管形象与真实形象为何会存在偏差?本文选择媒体新闻报道中关于城管的典型文本,从主题结构、新闻图式与词语、句式、视角的选择等角度进行解读,力图呈现文本背后隐含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观念,以期得到刻板印象产生和再现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报道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3.
社会转型期内,城管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并且给大众留下了并不受欢迎的印象。而在现今的融媒体时代,城管要改变自己的负面形象,除了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执法方式之外,更应利用微博等新媒体改变给受众留下的负面印象。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公众往往通过媒介感知外部世界。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的客户端官方微博中发布的有关"山西"的新闻报道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媒介对有关山西的新闻报道主题单一化—不够全面客观,使得山西的媒介形象负面化。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媒体话语和公众舆论中,城管与商贩已经被分别固化为野蛮霸道的执法者与无辜弱小的受害人的刻板印象。但通过对优酷网近200个用户自生产的"城管-商贩冲突"相关视频的内容分析,却得出了与人们日常认知截然相反的结论。城管和商贩作为冲突发起者的比例相似,但城管在冲突过程中往往占据主导位置。城管会在人数明显占优的情况下率先挑起冲突,以徒手攻击为主要手段,多将冲突控制在身体冲突层面。商贩会在与城管人数相近的情况下率先发难,且一旦商贩挑起冲突,其主导冲突过程的可能性就成倍增加,使用危险器械和随机工具的比例也成倍增加,冲突导致流血和死亡的可能性也大幅度增长。网民对"城管-商贩冲突"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主要体现为猎奇式围观而非普世性关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老龄化持续加重、社会结构转型及利益格局变动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老年群体以其在总人口占比的快速上升被广泛关注。媒介对老人形象的产生、变化与扩散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能否构建恰当的老年群体形象,关系到国家提出的"积极老龄化"发展战略的实现程度与范围,也影响着老年群体平等社会地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王艳 《现代传播》2007,(3):125-127
在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传统视阈下,大众传播媒介更多的是以产生、流传和强化刻板印象的“第三种来源”的姿态出现,本文则依据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和由此引发的“传媒表征”的不断变迁,推导出一种刻板印象的“动态观”,并发现积极的刻板印象较之消极的刻板印象更容易为媒介所改写。同时,大众传播媒介在改写刻板印象的过程中,还要遵循一定的传播原则,以求发挥和实现最为和谐的社会传播效能。而以上论述均可以在近年来媒介对高校教师的报道中得到正反两个维度的双向印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社会性别、传播学、广告学为理论基础,从商业广告的表现入手,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广告中女性出现的比率、场合、广告代言的商品品类、女性身体暴露尺度等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媒介中女性刻板印象,并在此基础上从传者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本文以一项小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媒体潜移默化下形成的男权社会业已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甚至成为男权统治的护旗手。  相似文献   

9.
2013年,在国际黄金多空大战中——这个本属金融大鳄的游戏场,却出人意外地捧红了中国大妈。此后,大妈一词便频繁见诸报端、网络、电视。大妈已经由最初的投资领域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她们是黄金、房产投资领域的常客,她们是占据各大广场翩翩起舞的中年女性,她们是穿梭于相亲大会为儿女操碎了心的寻常母亲。我们对于大妈这一群体的认知,或多或少来自人际交往的耳闻目睹,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新媒介时代信息过载的有意引导。  相似文献   

10.
叶子 《新闻前哨》2014,(9):66-68
城管,在现代城市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部分城管的违规执法和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使得城管这一群体被污名化.武汉作为重要的中部城市,却背负着“脏乱差”的恶名,城管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为塑造“大武汉”新形象,三年前,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管革命”的口号,提出要用三年时间让武汉市容环境达到湖北省内最优、国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1.
谢珺 《东南传播》2016,(5):83-85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都市影像作为都市形象的重要建构方式之一,逐渐呈现出对历史、现实进行完美想象加工的趋势,在都市影像的生成过程中,奇观化与怀旧化成为两种主要表现手法,形成了两种鲜明的都市影像风格,然而,这两种风格未必是对当下都市影像的最佳反映。笔者将以魔都上海为例,对都市影像在都市媒体形象建构中的影响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杨晓青 《大观周刊》2011,(37):40-40
我们于历史书中很少能看到女性出场。因为在政治、经济及战争领域,女性的参与较少或极少。可是在形形色色的媒介中,女性却频频亮相。女性往往是媒介创作、描绘和表现的主要对象。那么是否可以说,在媒介领域,由于女性的频频出场,女性就与男性取得了平等的地位?从古至今,社会总是以某种标尺类型化地规定美女形象,尤其是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媒介。对于生活在多媒体的社会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历来媒介对于美女形象建构出的刻板印象,所反映出的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生活。  相似文献   

13.
刘红  昌蕾  辛凤 《东南传播》2012,(10):40-41
本文以云南省主流网络媒体的代表——云南网为研究对象,选择佤族女性作为个案,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云南网中相关佤族女性的新闻图片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在网络传播中的媒介形象特点,分析存在问题及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媛 《报刊之友》2011,(4):59-60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撰写的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报道的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仿佛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一小撮人,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小撮人,就是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80后"。本文以媒介对"80后"现象的讨论为基础,分析"80后"在媒介评论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并认为唯有在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完整地对"80后"群体形象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5.
李媛 《今传媒》2011,(4):59-60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撰写的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报道的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仿佛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一小撮人,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小撮人,就是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80后"。本文以媒介对"80后"现象的讨论为基础,分析"80后"在媒介评论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并认为唯有在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完整地对"80后"群体形象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6.
荣欣 《新闻世界》2011,(1):133-134
"剩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报纸)是如何构建"剩女"这一群体的,并进一步分析报纸如何运用媒介话语权塑造"未婚大龄女青年"的刻板印象,将她们这一群体转换成"剩女"形象。  相似文献   

17.
2014年8月,"女大学生"频频出现在国内各类媒体,"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媒体通过新闻的选材和语言组织营造了一种拟态环境,女大学生被标签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设置议题,对此形成报道规模,首因效应导致后续报道难以改变受众对女大学生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8.
刘佩 《东南传播》2012,(2):26-2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刻板印象理论对境外网络媒体有关广州亚运的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境外主要媒体2010年11月1日至30日的所有主要报道为研究样本,利用框架理论、认知和符号理论、内容分析软件等展开相关分析。探究境外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建构作为"他者"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发现,境外广州亚运报道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它通过设置议题框架、话语置换与议题转移、报道弱化与强化等策略,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操控,呈现出一个逐步"去简单化的广州形象。"  相似文献   

19.
王娜 《今传媒》2013,(11):59-60
谣言,古而有之,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规模,从而危害更大。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会迅速地集结成具有相同心理特质的心理群体,这些心理特质主要体现为群体极化心理、刻板印象心理、沉默的螺旋效应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等,研究这些社会心理,对有效防范和控制谣言的传播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琴 《东南传播》2015,(6):70-72
从《爸爸去哪儿》到《花儿与少年》,明星"真人秀"节目延续了草根"真人秀"节目的"媒介奇观"制造,主要在"冲突"、"戏剧化"和"解决"这三种元素上发力,虽不能肃清"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冲突设计的陈规,但人物性别"刻板印象"正反建构的加入,因为节目场景的陌生化与生活化,情感性叙事带动了社会性思考,让节目在意义建构上实现了增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