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兰 《中国编辑》2021,(1):31-36
新媒体编辑多模态话语是新媒体编辑运用多种感觉通道,融合多种符号模态,编辑制作的承载意义的话语语篇.新媒体编辑多模态话语的研究以语言学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阐释新媒体编辑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范畴,搭建新媒体编辑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框架,揭示内隐于编辑话语背后的内涵、本质和信念,最终阐明新媒体编辑运用多种模态符号进行意义整合的传播机...  相似文献   

2.
随着"弹幕效应"的扩展,一种新兴广告形式——弹幕广告开始出现。从多模态组合形式看,这类广告最大的特点即为弹幕模态的增加,它制造或虚拟出互联网式的交互体验,通过弹幕直观传递广告信息、增加广告娱乐性、使得受众产生主体认同。对弹幕广告多模态话语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其运作机制和交际模式,而从多模态视角展开的弹幕广告的问题探究有助于弹幕广告的健康、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自建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了真实客观、观点鲜明、形式多元的信息内容,通过微信推文这种手段,提高了宣传力度。本文依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以新华社微信推文中的图片为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等方向对其进行了话语分析,这也拓展了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多模态公益广告通常选择图像、文字、颜色等多种社会符号资源协同配合共建话语意义,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问题;旨在指引大众走向文明,培养良好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换言之,此类话语受众群体广泛,引导并影响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积极参与话语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文明城市建设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以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多模态公益广告为语料剖析各模态间如何产生合力,亦即图像、文字和颜色等不同符号模态之间如何协同一致、相互照应、彼此增强,从而成功地完成与广大受众互动意义的建构,进而达到积极参与话语的社会实践目的。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山河岁月》聚焦百年党史中的典型人物,讲述了100个充满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的生动故事。本文通过视觉、听觉、文字等多模态的话语分析,发现其通过运用多模态叙事实现了多维叙事、情感联结和主旨升华;复经多模态隐喻诠释,传递了红色精神,构建了党的形象。《山河岁月》在视听呈现、话语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创新,为党史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功能语言学基础、认知转向和批评转向,构建了多模态认知批评话语分析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对河北红色旅游宣传片进行了话语分析,并结合话语分析结果,依据互动传播模式和系统传播模式,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河北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拓宽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研究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7.
李枫  李娜 《编辑之友》2012,(6):84-86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的交流和文化传播领域.交际模态也由单一的语言和伴语言模态扩展到包含图像、音乐、动画等的多模态形式.这为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首先阐明多模态外语教材的定义;其次分析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特征:协同化、多维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最后从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对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编写理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留 《东南传播》2022,(5):63-65
民进党当局在“反陆抗中”的错误道路上越行越远,导致台海局势持续严峻,对台宣传的新型传播方式——对台新闻短视频的重要性凸显。本文将对台新闻短视频置于多模态隐喻的视角下,通过剖析其多模态协同效应和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理,归纳总结出更贴合构建台湾同胞对祖国认同感的宣传方向和话语体系,为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对台宣传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化电视节目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构建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话语,经过具身传播实践,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跨媒介的多模态具身传播实践包含生产具身传播内容、创设具身传播场域、推动具身接受实践,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吴兰 《出版广角》2021,(13):75-77
融合新闻以静态和动态的多模态话语融合而成新媒体语篇,新媒体语篇由语境层、信息层和传播层三个框层搭建而成,机理生成始于语境层,核心命题内嵌于信息层,目的和效果外显于传播层,每一层面既独立又与其他层面相互作用,耦合牵连.新媒体语篇的框架结构有其运作规律,探寻新媒体语篇的形态特征、意义及传播效果,有助于构建融合新闻的多模态新媒体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两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由于民进党再次上台而波澜不断。新媒体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一个虚拟交往平台。这个平台是杂音不断的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交往理性不足等问题。随着影像传输技术的不断升级,影像符号逐步成为新媒体交往的主流符号。两岸新媒体空间正在形成一个众声喧嚣的影像公共领域。在这里,两岸艺人借助影像符号影响两岸青年,两岸青年使用影像符号表达诉求。影像公共领域内的话语,融合进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话语。影像多模话语是两岸青年交往的创新话语,有助于重建两岸青年的交往理性。新时期,我们应该加强两岸青年影像文化交往,建构影像公共领域多模话语,增进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更是信息经济大爆炸的社会,各种网络、媒体无处不在,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相互交流、沟通不可缺少的工具,信息传递的方式也由以前单一的文字文本形式增加为图片、语音、视频等等多元化形式,也就是说,现代人已经进入信息传播的微时代,建立了多模态话语传播与沟通渠道,也学会了从各种媒体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微信公众平台就是这些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李婷婷 《视听》2023,(5):14-17
主流媒体短视频实践从话语选题、序列结构、私人化阐释、多模态符码等层面进行转向,探索并形成了精准触达的话语生产机制、汇聚多元主体的话语融通机制、激发公共情感的话语扩散机制等三方面的独特效能机理。主流媒体需进一步克服其话语传播困境,在平衡媒体话语的可看性与可信性、加强人格化叙事、深化PUGC模式等方面推进主流话语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掘主流媒体话语的连接能力、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表情包是产生于互联网语境下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将语言、图像、动作等元素融合,大大提高了话语表征的传播效果。网络表情包具有丰富的视觉特性,其使用体现了视觉碎微化的特征。用辩证批判的观点看待当前表情包及文化流行行为,表情视图的传播既有积极意义,如表情包的生产与使用能让青年群体不断产生自我情感满足、群体认同、社会安全感等情感能量,同时也要深虑当表情包极度泛滥时所带来的解构主流文化、消费与娱乐至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赵雪倩 《今传媒》2023,(10):33-36
本文基于“自我讲述”与“他者视域”融合视角,从纪录片多模态话语出发,揭示了“他我融合”第三视角在主题呈现、话语互动和社会传播三维向度的叙事话语策略,提出了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可以通过文本和影像的巧妙叠加、隐转喻诠释与互文重构等策略,以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效果,旨在为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大数据环境下多模态信息融合的开发和利用,揭示了大数据背景下多模态信息的内涵、多模态 信息融合的定义及其实现知识服务新的增值点,阐述了关于多模态信息融合向知识服务细化延伸的几点思考,进一步 剖析了基于多模态信息融合的知识服务在满足用户深层次信息需求、实现知识服务创新与推动信息服务机构进一步发 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姣姣 《今传媒》2020,28(1):62-65
相比传统语篇,多模态语篇更为复杂。为充分挖掘多模态语篇的意义潜势及动态生成过程,以视觉语法和多模态隐喻为基础,对一则新闻漫画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文字、图画等多模态资源共同参与了漫画意义的建构。此外,漫画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融为一体,共同传达社会意义,战争隐喻用于建构微观的认知意义。融合二者的互补性话语分析模式有助于识解新闻漫画的多模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守护解放西》突破以往法律知识科普节目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法,选择更加年轻化、受欢迎的平台,运用多元化的形式展现长沙市坡子街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日常,在此过程中将法律知识娓娓道来,在轻松愉快的语境下传递主流价值和具有人文温度的正能量。本文借助多模态话语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其在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实践意义,为纪实和科普性节目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文博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化认同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度推动,主流媒体关于文博的传播从原来单向叙事的文字报道,延伸至图文结合、视频直播等融合的复调叙事,形式也以多样化的传播矩阵呈现.文章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近年来,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进入多模态时代。人工智能要想更接近人类智慧,多模态是其必由之路。【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各类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关于多模态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追踪,对多模态背后技术逻辑的剖析。【结果】文章试图探索多模态与智能化内容创作相结合的更多场景,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指导多模态技术在新闻内容创作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结论】多模态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热点,必将为智能化新闻内容创作带来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