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被新闻界看作是"毒瘤"的虚假新闻却屡见不鲜,并表现出传播渠道快速化、多样化的特点。虚假新闻既对公众的知情权造成了严重损害,使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对新闻生产和发展的根基造成了损害,对此,急需大力治理虚假新闻。对此,本文主要对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和治理办法展开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邵迪 《记者摇篮》2013,(1):26-27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虚假新闻的泛滥,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界的良好形象,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危害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一、虚假新闻的成因分析1.内部原因直接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由于新闻稿件需求量不断攀升,一些道德操守不强的新闻从业人员在私利的诱惑下,丧失了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再满足于靠辛勤劳动挖掘新闻线索,而是转  相似文献   

3.
找准做假新闻源头 多管齐下打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向是新闻的根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正确舆论导向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但不容避讳的是,在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这些或捕风捉影、凭空编造,或夸大其辞、违反常识的虚假报道,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4.
丁永刚 《新闻知识》2007,(10):91-92
前不久,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报道,结果证实为虚假新闻,这则消息令人震惊,影响极坏,正如中国记协《通报》所言:"这起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新闻  相似文献   

5.
王卫芬 《今传媒》2009,(8):51-5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我们身边时时会发生虚假新闻."纸馅包子"、"最毒后妈"、"北大女生国外裸奔"、"华南虎照事件"等一系列虚假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严重损坏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导致受众对新闻的信任感降低,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会议认为"近年来,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屡禁不绝,严重损害新闻真实性原则,严重损害新闻媒体公信力,严重危害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新闻界一大公害",会议要求各地组织专项治理行动,铲除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7.
虚假新闻,误导了读者,损害了媒体,也给新闻从业人员抹了黑,向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羊城晚报》作为一张有着强大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知名大报,对制止假新闻更是不遗余力。近年,我们从强化制度、完善机制入手,构建了长效机制,切实查找隐患并堵塞漏洞,有效地制止了虚假新闻报道见报。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底,中央要求全国所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学习研读《新闻记者培训教材》,并配合观看学习与之相匹配的生动感人极具说服力的相关视频记录片;2014年初,全国新闻单位进行了记者证换发"国考"工作。此次"国考"教材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防止虚假新闻六个部分,从记者证"过关"考试科目来看,中共中央宣传部主要想通过"国考"形式促进从业者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日,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公布出台<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规定>的出台,可以从制度上遏制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损害新闻从业人员形象的问题,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相似文献   

10.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1.
赵青 《新闻采编》2008,(1):41-42
去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虚假新闻"纸做的包子",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不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且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整体形象,以及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一由电视台工作人员一手炮制的虚假新闻再次唤起人们对新闻界的假新闻现象的关  相似文献   

12.
二○○七年七月二十三日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一些新闻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采编工作程序不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管理不严,出现了个别记者策划制造虚假新闻,一些媒体刊播转载未经核实的报道,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为确保新闻宣传工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恪守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职业要求。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各种类型的虚假新闻频频出现,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损害了新闻传媒的社会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新闻传媒的公信力造成严重伤害。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十年的打假历程为中国新闻业积累了100条另类的新闻样本,也显示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对新闻尊严的捍卫决心。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绳。自湖北省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孝感晚报》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坚决杜绝有偿新闻,切实筑起抵制虚假失实报道"防火墙"。  相似文献   

15.
王鹏  庞雯 《东南传播》2016,(4):130-132
自媒体的兴起为人们使用网络传播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很多"把关人"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经考证便将各类虚假新闻加工成为"真新闻",这种新闻不仅欺骗了受众,还可能成为社会不良情绪的助推器。本文从虚假新闻定义出发,首先阐明虚假新闻及媒介把关人的定义,以及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区别,其次分别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由《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入手,分析探讨虚假新闻类型、产生原因及传播现状,由此得出媒介把关人在虚假新闻中起到的主观性作用,以及对其把关不严导致虚假新闻传播造成不良影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后明确媒介把关人的职责及其应对虚假新闻主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新闻记者队伍也迅速壮大,新闻传播事业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正如名记者梁衡所言自从有新闻以来,职业道德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近些年来,我国的新闻业不断出现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新闻、侵权新闻以及虚假广告等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新闻记者的形象,究其原因,是少数媒体及新闻工作者无视自己的社会使命和道德责任,滥用新闻自由权利,贪图小团体和个人私利造成的,因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从新闻诞生的第一天开始,虚假新闻和新闻便相伴而生了.无论是横向比较中国和世界各国,还是纵向比较历史和现在的新闻界,都可以看到虚假新闻的影子.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还造成了社会秩序的动荡和受众的不安.本文将以2016年虚假新闻为例,分析其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并力求给出具有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防范虚假新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金莹 《记者摇篮》2010,(8):43-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虚假浮夸、导向错误等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这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媒体的发展出现了失衡,一些人忘记了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社会责任,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把新闻工作当成了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宋淑敏  赵铭 《新闻知识》2007,(10):94-94
北京电视台某些人炮制的假新闻"纸馅包子"被曝光后,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即发出制止虚假新闻的《通报》,要求广大新闻从业人员从中引以为戒,汲取教训,坚决制止虚假报道的发生。反对假新闻的目的是确保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无形而强大的。对于传媒来说,公信力是  相似文献   

20.
虚假新闻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志强 《东南传播》2010,(5):157-159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获得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近年来虚假新闻却频频出现在报刊及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这其中,不少重大虚假新闻居然出现在一些权威媒体上,让人目瞪口呆。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违背新闻的基本理念,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本文试图从虚假新闻的现状、成因展开分析,并提出问题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