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侯丹丹 《视听》2016,(11):44-45
电影《山河故人》在艺术创作层面延续了贾樟柯电影对现实关照和思考的主题,在电影视听方面有了对自我风格的突破;在商业层面,用成熟的商业电影发行模式在国内公映,产生的公众影响力在贾樟柯的作品系列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为贾樟柯在故乡山西围绕电影《山河故人》所做的商业探索奠定了基础,这些探索为国内文艺小众电影的生存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2.
山河忆故人     
山田洋次的新作《东京小屋》(内地译为《小小的家》)会让人联想到《母亲》。观众不免也要以为,该又是个沉尸太平洋的凄美故事。如果那样,你想象力实在是匮乏。显然,如果以传统三角恋去看待《东京小屋》,这部电影会有些莫名。女主人时子和板仓的不伦之恋打得火热,可怎么看,女佣多喜都不像喜欢板仓。所以,片中实际上有两条人物情感线,一明一暗,辅以十五年战争的大时代背景,外加几十年后的追溯和评议,令小人物的悲喜交集更见丰富立体,影片同时还留有开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2017年陕西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备受瞩目。其中"山河堰"又因晏袤所书《山河堰落成记》隶书巨障而名贯书史,晏袤并因此成为宋代隶书的杰出代表人物。晏袤另有隶书《山河堰赋》作为《山河堰落成记》的姊妹篇被学界所关注,然而自清代以来,对《山河堰赋》的研究仅见对赋文的校释著录,从未见拓本刊布,《山河堰赋》究竟为何种面貌,学界罕有知晓,关于该赋的校释亦存在较多争议乃至谬误。近来笔者有幸新见《山河堰赋》拓本,可谓弥遗珠之憾。本文结合所见拓本与相关文献史料,对晚清以来,徐廷钰、陆增祥等所释赋文内容予以补考、匡正,以期能准确把握赋文要意,或可对晏袤、《山河堰赋》乃至宋代隶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静  代慧 《采.写.编》2021,(4):160-162
贾樟柯对于中国先锋电影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的电影几乎没有宏大的叙事和豪华制作,但是却总是能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他既不粉饰生活也不谄媚市场,而是不断从独特的视角,在电影中诚实地讲述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知到的世界,并不断探索电影观照生活的新的可能性。他导演的《任逍遥》(2002)、《天注定》(2013)、《山河故人》(2015)三部影片虽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事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却都隐含了贾樟柯不同时期对自由的不同认知与理解,也表现了他追寻自由的执著与困惑。  相似文献   

5.
刘炎 《新闻传播》2007,(4):25-26
本文不是写我自己,而是追忆上世纪50年代曾在《哈尔滨日报》共事已故的两位老同事。时逢盛世,那个不正常的年代已成历史,可是故人身影依然不时浮现脑际。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山河岁月》聚焦百年党史中的典型人物,讲述了100个充满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的生动故事。本文通过视觉、听觉、文字等多模态的话语分析,发现其通过运用多模态叙事实现了多维叙事、情感联结和主旨升华;复经多模态隐喻诠释,传递了红色精神,构建了党的形象。《山河岁月》在视听呈现、话语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创新,为党史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强 《视听界》2014,(4):127-127
2014年五一小长假的假日特别版面编排中,江苏音乐台(FM89.7)和江苏经典流行音乐台(FM97.5)分别在中午和傍晚播出的《乐似故人来》,收获了一片叫好之声,  相似文献   

8.
忆故人     
我最喜欢听、又最怕听的一首曲子,就是琴箫合奏的古曲《忆故人》。此曲的年代、出处均不详,文献仅记载它出自清末民初琴家彭祉卿的家传,曲中表述了“我有好怀,无所控诉”的孤独心境。寥寥数语,过于简单。但是广陵派琴家张子谦与弟子戴晓莲把它演奏得如泣如诉,愁肠百结,令人不忍闻听。每当听到它,就使我想起一位英年早逝的朋友——裴小南。三十多年来,我参加过无数次追悼会,为许多相干或不相干的人送行,但是有两位朋友的追悼会我拒绝参加,其中一位就是裴小南。作为生者,我可以为毫不相干的死者送行,但却不愿送朋友,尤其是在那种场合。在那种地方送朋友,就等于接受他们死亡的事实,我无法接受这种事实,我做不到。小南离开我们已经快四年了,可是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的英雄颂歌优良传统美德的礼赞──《气夺山河一江上青文传记》出版郑怀盛最近,由年轻的军史工作者申勤栓经八年努力撰写的《气夺山河──江上青文学传,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兰州军区部队和驻地引起轰动,官兵们争相传阅,军内外同志纷纷寻找此书一...  相似文献   

10.
波兰!波兰的山河湖海,实在令人喜爱,令人留恋。  相似文献   

11.
孙玮 《传媒》2018,(13):32-33
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从2007年的33亿到2017年突破523亿元大关, 10年的票房增长在2016年短暂下滑调整后重回上升轨道.这一结果正是因为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影片类型不断丰富,放映系统日趋完善以及观众群体更加成熟而形成的.同时,电影消费热度的持续也重塑着媒介与市场话语:自2012年以后,更多偏向文艺表达和艺术内蕴的电影开始诞生,其在票房大热的同时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如《黄金时代》《狼图腾》《钢的琴》《山河故人》《百鸟朝凤》《无问西东》等.2017年,张扬的新作《冈仁波齐》在前期发行并不理想的情况下依然受到了小众观影群体的追捧与热爱,这些都意味着文艺类小众电影的成功,值得学界和业界对其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王中朝 《传媒》2001,(1):62
毛泽东上北高峰 毛泽东在杭州主读《史记》、《资治通鉴》等。闲时爱登灵隐北高峰,写诗: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结如画江山留下多少文章、故事。  相似文献   

13.
张荣 《编辑学刊》2022,(6):44-48
<正>一、郑张尚芳先生2021年8月,郑张尚芳先生去世三年多后,中西书局在潘悟云先生和几位青年学者的支持下,出版了《中西学术名篇精读·郑张尚芳卷》。郑张尚芳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他去世后,《辞海》(第七版)设人物专条,介绍他“长期从事汉语方言、汉语音韵、汉藏语言比较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孙伟 《兰台世界》2014,(12):185-186
七弦琴曲《潇湘水云》是宋代浙派宗师郭楚望的代表作,结构完整,跌宕起伏,是我国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古琴作品。在琴曲中,郭楚望充分抒发了自己对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担忧,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相似文献   

15.
七弦琴曲《潇湘水云》是宋代浙派宗师郭楚望的代表作,结构完整,跌宕起伏,是我国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古琴作品。在琴曲中,郭楚望充分抒发了自己对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担忧,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格非的系列长篇作品《江南三部曲》由《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组成。小说以人物血脉为联系,随着他们各自命运沉浮与心灵的蜕变,揭示了不同时代里的人对梦想家园的不同理解及其变异。小说以历史阐述者的身份展现了一个跨时空的对话过程,2012年出版后备受中国文学界好评,并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相似文献   

17.
读了靳有新同志的散文集<走在山水间>,令人深思.作品中展示的祖国山河的秀美风光,透过风光揭示的山水文化底蕴,以及作者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18.
怎样运用人物语言?这是写好通讯、特写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原《人民日报》记者、曾被丁玲誉为“非常会写文章的作家”白夜同志,在人物语言的运用上颇有点艺术路数,其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握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的同一性,以强化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人物语言要切合人物身份、年龄层次、职业特点、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这些在白夜的通讯、特写中,在他的1981~1986年陆续出版的《剪影》、《侧影》、《留影》、《掠影》四个散文特写集以及长篇报告文学《天桥》中,都有好多典型事例、毋须繁琐赘述。值得提及的是,他运用人物语言,不仅在人物语言本身上下功夫,而且还在人物语言之外的叙述语言上花力气,这是颇有独到眼光的,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赵耕 《青年记者》2016,(16):56-57
近年来,人物报道逐渐成为各大媒体对垒的阵地,并且呈现杂志化团队操作的发展趋势.对《南方人物周刊》《人物》《环球人物》等杂志人物专题报道的研究并不少见.其实人物报道最初在我国是在报纸上出现的,并一直在报纸上占据一席之地.报纸的人物报道,能反映出时代发展变革的脚步中办报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改版后《人物》杂志在版面呈现方面的变化、风格等,总结出《人物》杂志在图片编辑、版式设计方面的特征。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人物》杂志在设计上较为符合其产品定位和品牌形象,但同时也存在缺乏变化、低于工业标准的问题,并提出《人物》杂志需要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向工业标准靠拢,以实现杂志运营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