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
吴颖 《新闻世界》2012,(3):36-37
近年来,电视情感节目在荧屏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私人情感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的风行,凸显的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危机,即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不恰当地将私人领域放入公共领域。本文以电视情感节目为切入点,探讨在当今社会媒介环境下公、私领域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传媒的影响,并阐述如何正确发挥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尤根·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颇受争议的政治学概念。按其定义,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当代中国语境出发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兴起的历史分析做了再思考。论文分析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构成中的历史现象,媒介与私人性的关系是理解公共领域之可能的重要路径。这体现在:媒介是私人从私人领域中进入公共交往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在国家一社会相分离和独立的体制下,独立的私人能够在这一平台上,通过自由、公开、平等的理性讨论获得自身主体性,从而形成公众、公共舆论也即公共领域。论文就此指出,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以此视角理解并实践"公共领域之可能"的问题,将为媒介与民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革提供更深刻的洞察。  相似文献   

5.
刘琼  黄幼民 《新闻界》2005,(2):94-95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向市民社会过渡的历程。市民社会遵循法治、自治和民主原则,它是在填补国家逐渐退出过去的控制领域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给民众以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自由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资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不但社会公共事务出现在公民的个人议事日程上,甚至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话题也被搬到传媒中加以展示。市民社会中传媒建构的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究竟呈现什么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指存在于公共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社会领域,在这一空间中,公众通过自愿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来影响和制约政治权力,促进其合法化。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具有鲜明的正向性特征,即面向多元的开放性和旨在建构的批判性。基于该理论"跨文化"的普适性,以此考察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问题,并推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佳怡  曾琴 《新闻世界》2010,(8):252-253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切入口,探讨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构建。大众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和构建公共领域平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戴剑平 《新闻界》2012,(16):38-42
微博的兴起与风靡,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属于公众的话语平台,对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革命。然而,微博视域下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公共权力"的介入影响到私人的话语表达;"数字鸿沟"的存在不能保证公众的平等参与;微博所营造的舆论平台里批判精神缺失,以及商业利润对于公众利益的倾轧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公共领域的复兴最终沦为一场空谈。  相似文献   

9.
彭玥 《新闻世界》2010,(5):31-32
本文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起源和概念出发,比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领域和社会主义社会公共领域的差异,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我国大众传媒的体制和功能以及其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同时也指出在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相似文献   

10.
李洁 《今传媒》2011,(8):19-21
自从中国迈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也随之快速地由精英阶层进入中国的市民阶层,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第四媒体",这一媒体独立于公共权力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之外,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的许多观念极为契合。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促成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呈现出自身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在他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到:“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他和私人领域之间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有些情况下,人们把国家机构或用来沟通公众的传媒,如报刊也算作‘公共机构”.①由此,我们可以整理出作为与私人相对的一种理想的交往场所的公共领域的一些核心要素:公共性的参与主体是作为自由独立之私人的公众,它的载体是作为提供自由沟通平台的各个时期的传媒,它的运行内容是作为公共意见的社会舆论.平等开放、自由讨论、理性批判、监督权力是其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实际上构成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赵亿 《青年记者》2013,(11):26-27
媒介公共性身份的二重建构:从公共领域的桥梁到与公共领域的融合1962年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将公共性原则作为其理想架构的价值内核。"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的。"①哈贝马斯将"普遍的公开与开放、理性批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13)
结合对即将出版的《网络时代媒介公共性的建构》一书的评述阐明:对传媒公共性或传媒公共领域的研究,应从中国语境的实际出发来正确地运用公共领域的理论,应从网络公共事件的命名与视域角度切入网络公共领域的探讨,而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是其推动力量与阻碍力量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还是一个"准公共领域"或"类公共领域",其建设与完善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阿伦特从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命题中发掘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划分的最早起源,但彼时的"私人领域"与今天的"隐私"概念——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权利——有着霄壤之别。古希腊公私领域的划分有一种等级秩序,公优于私,但在自由主义传统中这种秩序遭到质疑,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么,古希腊整体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如何产生并转变为与其背道而驰的现代个体主义的隐私思想?本文尝试从源头上考察这一历史过程的发生、过渡和演变。  相似文献   

15.
版权法意义中的公共领域是各种与私人领域相对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共教育组织或机构,包括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公共管理组织及大众媒体等.各国为维持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大都规定了公共领域使用版权作品的"例外"与"免责",即合理使用.公共领域必须充分尊重版权人权利,严格把握合理使用的尺度.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必须以服务社会公众为目的,遵守版权作品使用数量的规定;公共管理活动行为主体必须得到严格限定;大众媒体在非营利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其使用行为对版权作品市场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博客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博客汇聚了大量的“私人”参与其中,借助最具独立性的沟通媒介,在博客世界里进行批判性讨论,并达成共识,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可能。相比传统的公共领域,博客公共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从当前博客发展的状况来看,博客公共领域亦有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出发,研究公共领域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转变,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边界消解并逐渐融合,从而发现大众媒介在这一剧烈的嬗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功能变化,并探讨了在新媒体出现后,新的传播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大众传媒私密化倾向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下,大众传媒呈现出私密化倾向,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公众话语与私人话语的界限模糊不清.本文就传媒私密化的表征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传媒应重新回到意义与公共领域的场所,成为公众利益与理性话语的代言者,是大众传媒伦理建设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中国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当前我国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脉络,从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前景以及路径选择等几方面勾勒出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此问题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纯晖  李红伟 《新闻界》2003,(6):17-17,19
历史语境中的公共领域以哈贝马斯(JurgenHabenmas)提出的公共领域(PublicSphere)视点来重新审视媒体在民主社会所担当的角色,可以说是个全新的起始点。哈贝马斯认为随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众讨论的区域,他称之为公共领域。私有财产制度带来的经济的独立,文艺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激烈的争论等所有一切和市场机制的传媒业出现造就了新一代的公众。自此,社会形成了一种机制,能够锻造出一种理性的社会合意即公众舆论,由此来决定国家发展与走向。哈贝马斯遵循的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方法,即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演进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