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曲艺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从具有深远影响的北宋说唱艺术典范诸宫调,到现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都在中国曲艺史上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河南曲艺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受众少、社会传播机制不畅等问题。针对河南曲艺传承的这些问题,文章从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在梳理影响曲艺传承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出河南曲艺生态链的应然模型。河南曲艺发展应该回归曲艺本体,注重培养曲艺创作者、研究者和传承人,改善传播机制,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曲艺生态链各要素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2.
河南坠子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初源于河南,广泛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北京、天津等地,在上述地区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热烈欢迎。早在两宋时期,便有了河南坠子的雏形,最终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并演变为多种流派,但是,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百花齐放,曲艺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受众少,作品形式缺乏创新,导致这一曲艺表现形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本文就河南坠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做出了分析,并对河南坠子未来的发展走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开封是河南坠子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是河南坠子在开封发展的成熟期,其发展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着重从田野调查的角度出发,对河南坠子的传承方式、演唱要求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河南坠子这一地方性曲艺形式,产生并流行于民间,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形成到发展,都和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形式,综合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以说唱为主要艺术手段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本文分别从文学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特征和表演审美特征,对河南坠子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曲艺是南阳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受现代传媒的影响,南阳曲艺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南阳曲艺的历史及发展、南阳现存曲艺形式的分类,分析了南阳曲艺的现状,提出了关于传承和发展南阳曲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曲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优秀民间语言艺术。四川省遂宁市被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但在新时代背景中,传承发展亦有相当困难,举步维艰。本文以遂宁曲艺为例,从非遗视角对遂宁曲艺未来的发展路程进行探讨,分析遂宁曲艺传承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政府支持、学校建设、传播媒介、人才培养、融合创新等多个角度对遂宁曲艺文化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努力实现遂宁曲艺文化的持续创新与良性发展,进而引发全社会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曲艺是中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及韵味的艺术形式。从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到宋元、明清曲艺音乐的大繁荣,诸多曲艺种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传承至今。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步伐的日益加大,当下的曲艺音乐生存土壤、传播状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河南省是曲艺之乡,有众多的曲艺形式,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如何理性分析其当前生存状况,探讨其传播之道,对于河南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坠胡是曲艺河南坠子的主奏乐器 ,是河南土生土长的乐器 ,170年前诞生于河南开封 ,由三弦书艺人乔治山所首创。坠子音乐具有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 ,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坠子音乐早在 30年代就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陶醉了京津曲艺爱好者。器如其人 ,中原人首创了坠胡 ,也赋予了坠胡特有的性格 ,坠子音乐热情奔放、柔雅深沉 ,体现了中原人的粗犷与热情  相似文献   

9.
赣南东河戏作为民间传统曲艺,面临着社会转型下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如何立足于地方社会来进行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和紧迫的议题。传统东河戏在曲艺资源、组织建设、文化空间、外部环境等方面均有困境,进而文化生态变迁、文化消费转型、文化政策不足均构成当下东河戏保护与发展的瓶颈。研究发现,从"保护性传承"转向以"发展性传承"为主线的公共文化服务逻辑是实现民间传统曲艺复兴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践行赣南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之道,是实现东河戏及民间传统曲艺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6,(4):81-84
曲艺谚语是划定在曲艺范畴内部的一种行业熟语,从曲艺艺术的各个方面阐释和总结了曲艺规律、曲艺规范以及行为标准。曲艺谚语中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话语包含着独到的隐性的批评思想,对传承文化遗产、规范艺术表演、丰富文艺理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玉林八音,亦称桂南八音,是由中原古乐加以桂东南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乐种,于2006年6月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本文以玉林市玉州区秀水村喜庆曲艺八音班为例,从“玉林八音的概况、玉林八音的演奏曲目、乐队编制、演奏形式、玉林市秀水村喜庆曲艺八音班的现状、玉林八音传承危机的原因、玉林八音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几个方面对玉林八音进行调查并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河南大调曲子是一种现存于豫西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艺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且在当地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依然活跃于百姓中间,深受人们喜爱。这种曲艺形式题材众多、曲牌丰富、曲式结构复杂多变,有着独特的行腔特点和表演形式。结合笔者对大调曲子的学习、实践与调研,就其艺术特点做一分析阐释,以展现这一古老曲艺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它、关心它,促进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内乡县调查为例,对南阳大调曲子的发展传承进行研究.南阳地区曲艺众多,其中南阳大调曲子是很有代表性的曲种,曲目众多,但近几年遭遇严重断层,如今爱好者们均为中老年,少有年轻人愿意去学习传承,如何保护传承好我国的历史曲艺文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倩 《成才之路》2024,(4):117-12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世界最著名、运用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民间曲艺融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不仅是曲艺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淮河琴书”为例,阐述民间曲艺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民间曲艺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策略,旨在为奥尔夫音乐教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繁盛农村文化,这为江西农村的民间曲艺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富有想象空间的发展契机。农村曲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社会功能,都亟待加强保护传承。研究认为,农村曲艺嵌入在政府推力、市场拉力、社会活力所构成的结构性框架之中,在各种不同要素组合的约束中,完成农村曲艺的生产、供给和消费。基于不同的生产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差异性的传播和消费模式,需要探索多元化保护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52个曲艺项目榜上有名,这说明古老的说唱艺术具有重要文化历史价值,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并加以传承,这是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保护、传承好古老的曲艺艺术这个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靠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也要靠广大曲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还亟需艺术教育工作者开拓出一条在新时代社会文化条件下,足以满足新一代曲艺人才客观需要的院校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52个曲艺项目榜上有名,这说明古老的说唱艺术具有重要文化历史价值,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并加以传承,这是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保护、传承好古老的曲艺艺术这个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靠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也要靠广大曲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还亟需艺术教育工作者开拓出一条在新时代社会文化条件下,足以满足新一代曲艺人才客观需要的院校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丰富的民族民间曲艺形式和流传至今的各种经典的传统书曲目,是我们当代曲艺创作与生产的母体和源泉。当代曲艺在传承、创新、开发传统曲艺文化资源方面有所突破,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原生态曲艺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其次,要具体地对几个有特色的原生态的地方曲种和经典传统曲书目进行剖析;第三,要汲取进步的思想意识,着重培养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乐亭大鼓是我市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近两年,我校尝试开展地方曲艺特色教育,让乐亭大鼓走进了校园。这一举措不但有利于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地方曲艺,更加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学生艺术特长的培养也大有好处,可谓是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两全其美。一、"非物"进校园,传统艺术绽放生机2011年12月,我校"古韵新声"曲艺社团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采用民族音乐学实地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湖南常德地区的民间说唱品种“渔鼓”的传承方式作出全面考察与分析,从而发现和总结民间传统曲艺自身存在的规律性教学体系,并得出结论:民间音乐的传承是通过“口传心授”的主要形式将教学贯穿于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