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西部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二人台”,起始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年的沿革历史。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二人台”依据当地人民的生活斗争、文化流渊、道德风尚、人情习俗以及山川地貌等各种因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艺术风格。“二人台”优秀的  相似文献   

2.
二人台作为一种传统型的戏曲曲种,最初是起源于其他地区,在内蒙古地区逐渐成长发展壮大,并自此以后在内蒙古等多个省份继承发展下来[1]。二人台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财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二人台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内蒙古作为二人台发展成熟的地区,对二人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二人台曲种,要想更好的了解内蒙古二人台的特色,就要深入地了解它特殊的音乐旋律。  相似文献   

3.
二人台艺术在发展传承中受到以山西为代表的华夏传统文化和以黄河河套内外为代表的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其中华夏传统文化对二人台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歌词、曲调、乐器上,还是二人台剧种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情趣上,我们都能明显地感受到"赛社演剧"这种祈福禳灾祭祀先人的传统习俗的痕迹。产生于农耕文化的二人台,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牧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音乐的成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风搅雪这种蒙汉语言夹杂交织的演唱形式。可以说,二人台艺术,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贯通哲理、充满智慧、有形有感的中华文化。多民族文化交融是推动这种“哲”“智”“形”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创新、铸牢认同的内生势能。“二人台”是蒙汉人民共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交融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文章对“二人台”的形成背景、艺术人文融合、蒙汉文化融合在“二人台”中的整体呈现、新时代“二人台”蒙汉文化交融与族际认同、“二人台”蒙汉文化融合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和启示等进行了阐述。“二人台”作为内蒙古地区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一条日用而不觉的民间路径。  相似文献   

5.
二人台是流传在晋西北、陕北、内蒙古西部和张家口一带的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演唱艺术,它的形成发展深受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和方言土语的影响。河曲二人台产生于交通闭塞、偏僻落后的自然环境中,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植根于当地的地域文化土壤中,演唱的是劳动人民中间的事,听起来亲切动人,极易引起群众的共鸣。从文艺生态学的角度对河曲二人台这一民间演唱艺术以及蕴藏其中的民众情感,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揭示二人台产生、发展、传承流变的根源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的河套地区的农牧业并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独具特色的河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源,也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和源远流长提供了文化支持。文章通过介绍河套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河套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总结影响河套二人台艺术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河套二人台艺术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二人台是流行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河北、陕西等五省区的一种地方小戏,是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高度结晶,多采用一旦一丑的演唱形式。二人台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无数民间艺人的探索与创新,从多方面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8.
"二人台"是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形式,边歌边舞的艺术特征使其独具艺术魅力。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民间音乐进课堂也成为传承"二人台"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将"二人台"中的舞蹈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的舞蹈教学优势和"二人台"的舞蹈特点进行珠联璧合的课程建设,不仅推进了"二人台"非物质文化工作的发展,对高校的本土舞蹈课程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人台音乐是二人台的灵魂所在。针对二人台器乐发展及演奏艺术展开分析。首先介绍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其次通过举例分析二人台器乐的演奏特色;最后总结了二人台器乐演奏的艺术感染力,目的在于促使二人台器乐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对二人台的产生发展的脉络梳理、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和唱腔的特点分析为切入点,深层挖掘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以张家口二人台为切入点,认识和了解二人台这个地方曲艺,从而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浅析二人台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人台是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演唱形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人台语言中地方方言色彩浓重,通过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发现其唱词中存在大量口语化词汇的应用,并且运用了衬字虚词和叠音词,以及谚语、民谣、歇后语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其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及其方言风貌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二人台艺术的抢救、保护、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二人台是生长于黄土高原的一枝艺术奇葩,是集歌舞、说唱,融扮戏、演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文章立足于文献资料,从梳理二人台的渊源流变切入,对其表演特点、音乐特色等进行初步剖析,提出一些艺术革新的看法,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较为科学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开始享受生活,追求理想。音乐、美术、文化在这种形势下得到快速的发展。音乐能够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内蒙古地区,二人台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基因,直接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现实生活。二人台中包含蒙古族民族、人声的音色、蒙古族生活题材、蒙古族乐器等音乐元素。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后套地区二人台中的蒙古族音乐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二人台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进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艺术的形成渊源,既有“口里”移民生态变迁的因素,也有张库商道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生态与形态的嬗变大致经历了“打坐腔”、“社火玩艺儿”、“玩艺儿”、“抹帽戏”、“二人台”五个阶段。其未来生态与形态的构建与打造在于创编精品剧目、改良戏词、革新方言和借鉴科学发声方法等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隶属于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陕西、河北等区域,也是构成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声乐教育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的声乐技能,而且也力求通过声乐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情感。本论文主要以二人台艺术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入点,分析和研究二人台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底蕴,进一步挖掘二人台深厚的民族艺术精髓,同时也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6.
“二人台”艺术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一种集唱、念、做、舞于一体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独特民族风格的地方剧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目前观众大量流失,“二人台”剧团生存窘迫,“二人台”艺术发展举步维艰。要使“二人台”艺术能够很好地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就笔者认为,首先,充分认识“二人台”艺术的价值;其次,要有保护与发展“二人台”艺术的举措,即:一、政府在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中为“二人台”艺术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支持,为“二人台”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加快“二人台”艺术传承人的专业化培养;三、加强“二人台”艺术剧本的创作;四、充分利用媒介,扩大受众面;五、组织打造有影响的演出品牌团队.  相似文献   

17.
《集宁师专学报》2015,(4):26-28
二人台广泛流传于黄河两岸晋、陕、蒙、冀的农村,是该地区蒙汉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它既是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的融合体,又是蒙汉人民把黄河流域地区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出来的艺术产物。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二人台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艺术特色。"地方方言"的运用是二人台主要的艺术风格之一,也是区分东西路二人台的重要依据。察哈尔地区的"东路二人台"中,"晋北方言"与"蒙汉语言"成为其重要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8.
草原歌曲是新生于20世纪40~50年代,运用西洋记谱法创作的具有蒙古族民歌曲调特征的歌曲艺术形式,是在草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内蒙古现代社会的形成,专业音乐家队伍的形成以及乐谱等现代音乐知识手段传播到内蒙古之后,并应时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内蒙古各民族的解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草原歌曲自产生之初就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二人台音乐包括唱腔和牌子曲两大部分,其音乐主要来源于内蒙古西部农村"社火"中的民歌、地方小调、爬山调以及蒙古族民歌,同时也吸收了晋西北、陕北的某些音调,是当地蒙汉人民共同的艺术创造。本文主要论述了二人台唱腔旋律在与内蒙方言以及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后产生的新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东路二人台"是一个融民歌、舞蹈、民间丝竹乐、曲艺、戏曲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艺术。它的形成,凝聚着人们走西口的历史情缘,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蒙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流传百余年来,该剧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