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心音调"是指一个在听觉上具有可识别性的短小旋律片段,在乐曲中以原型、加花、节奏的扩张收缩等形式贯穿于全曲。在民族乐曲中,"核心音调"是旋律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法。文章以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除夜小唱》和《苦闷之讴》为研究对象,就其中核心音调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一涵 《文教资料》2012,(29):76-77
刘天华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他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2首。除此之外,刘天华为国乐的改进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介绍二胡音乐家刘天华20岁之前的人生境遇,具体论述分析刘天华20岁时写的二胡处女作《病中吟》,意在抒发对刘天华先生的崇拜之情。  相似文献   

3.
此曲作于1928年6月。这年,由于学校停办失业后又恢复了上课,同时刘天华开始考虑创办"国立北平音乐学院"。因此,生活稍有了安定,心情也比较愉快,在这种情感氛围下创作了此曲。有人把刘天华创作的10首二胡曲分成两类:一类是"苦、独、病",一类是"悲、空、闲"。据刘氏的学生陈振铎回忆,在1945年重庆国立音乐院国乐组学习时,又有学生杨其铮取乃师创作的10首二胡曲名,编成五言联以便记忆,颇  相似文献   

4.
《月夜》是刘天华先生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乐曲的音调上采用了传统的江南地方音乐素材,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使二胡发出了宛如纤尘的妙音,让人忘却世俗的纷扰,聆听音乐带来的安逸.笔者根据自己学习演奏《月夜》时的心得体会,对乐曲的艺术表现与版本演奏的比较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二胡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以及二胡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作...  相似文献   

5.
刘天华是我国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他在二胡曲的创作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良宵>与<月夜>是其创作的具有"东方式的小夜曲"称号的两首二胡独奏曲.本文对这两首乐曲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6.
套色油印本《南胡曲谱选》,陈振铎先生著,封面署“己丑天中节刘东父”题写,“己丑”即1949年,“天中节”系端午节的别称。《南胡曲谱选》内有《序言》,19的年重五(端午)由上官话写于成都,主要是介绍二胡发展的历史:二胡是人们最熟知的民乐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二胡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唐朝,称之为“胡琴”,发源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又称为“奚琴”。  相似文献   

7.
刘天华是我国国乐一代宗师,是集民族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于一身的优秀民族音乐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从民间推向世界,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学派。他将毕生精力用在了对二胡制作的研究、二胡演奏法的改革和二胡作品的创作上,开辟了二胡艺术的崭新天地,为我们指出了二胡艺术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对我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烛影摇红》作于1932年。这是刘天华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曲,28天后这位天才的作曲家就与世长辞了。此曲的曲名是借用宋词同名词牌而来的。"烛影摇红"原是北宋词人王诜《忆故人》首句的前四字:"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沈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当时著名词人周邦彦用它作为题名另作新词,后来就成为一个词牌了。刘天华用词牌来作为曲名,也仅此这一首。不仅说明刘氏古典文学的底子深厚,而且与用"吟、操、行"等一样,偏爱用古典曲  相似文献   

9.
10.
刘天华是我国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二胡艺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针对刘天华的演奏技法改革、作品创作以及历史贡献等几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天华的《独弦操》又名《忧心曲》,作于1932年1月。从曲名上看,独弦就是单用一根弦演奏。这种奏法显然是借用了我国古代稽琴上的一时应急奏法,以及小提琴上的一种巧妙奏法。据[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有一段徐衍奏稽琴的故事:"熙宁间,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稽琴格’。"这  相似文献   

12.
音色是演奏者在演奏作品过程中,对声音有意识的控制,是演奏者为诠释作品内涵而在实践操作中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的艺术体现。刘天华的十首二胡经典作品,在艺术上独具匠心,在音色处理方面也求丰富多变,因而成为二胡学习者的必修曲目。演奏者在演奏其作品时,必须尊重原作,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把握好作品演奏的音色特征,合理运用技法进行音色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3.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发表。据其弟刘北茂回忆他在家乡举办"暑期国乐研究会"时演奏此曲的情形,实际上此时已初稿写就:"大约在农历七月初的一天,入夜,炎炎的骄阳早已沉入西边的山谷,天气还是异常闷热。人们都在屋外不断地摇着大蒲扇驱暑纳凉,我亦跑到礼延学堂去溜达。当我走近那葫芦形的荷花池时,只见一弯银弓似的新月正升上树梢,二兄正端坐在荷花池畔聚精会神地为大家演奏他创作的二胡名曲《月  相似文献   

14.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相似文献   

15.
刘天华和宋飞虽然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二胡演奏 家、教育家,但是他们对二胡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贡 献,值得我们比较和研究。本文通过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前两 个部分主要论述二人所处时期整体音乐教学发展的概况。第 三部分比较刘天华与宋飞二胡教学之异。第四部分比较刘天 华与宋飞二胡教学之同。第五部分主要从二胡教学的理论意 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阐述两位大师二胡教学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革新家、音乐教育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功绩卓著。先生一生都在为改进国乐事业而奋斗,他的国乐思想就体现在其改进国乐的实践中。而他的将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对当代社会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苦闷之讴》,又名《苦中乐》,刘天华作于1926年8月。《苦闷之讴》即《苦闷之歌》,其"讴"字是借用了楚调、蜀音、蔡讴等传统腔调的称谓。今所谓"讴歌"作叠字解,讴即歌,歌即讴;作动词解就是唱歌。此曲又名《苦中乐》,说明刘氏在写作之时,虽感到异常的苦闷,但苦闷之中还没有丧失自信心,丧失进取心;还能苦中自乐,苦中找乐。在写作此曲的1926年,对刘天华来说确实是十分地艰难与困苦的。是年,发生了震  相似文献   

18.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优秀的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和民族器乐改革家。他的二胡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同时吸收西洋音乐的优长,他的艺术贡献在于汇通中西音乐,极大地丰富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有力地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刘天华对传统音乐的批评和对乐器改革的批评这两方面介绍了额刘天华的音乐批评活动。  相似文献   

20.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学贯中西、乐通古今的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他改革传统的记谱方法,创作经典民族器乐曲,创立了二胡学科,革新二胡演奏技法,改良乐器制作,倡导平民音乐教育,为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