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说文解字》当中的“和”字,其最初之义只是指声音相应,和谐地歌唱或伴奏,后来发现它亦可指一种编管乐器:历经春秋战国大变革的转型,和字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仅成为先秦诸子审美音乐思想的主体反映,而且因备受儒家之推崇,最终成为礼乐治国的重要内容,经历了从“乐和”到“政和”的最终飞跃。从以“和”为关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之核心到“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的演变历程来看,“和”字是一个有着丰富意义的音乐文字。  相似文献   

2.
一、课题提出 普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艺术规律,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就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带有较明显的智育因素痕迹,而真正美育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尚未被人们充分地认识,也没能找到一条较好的改革途径。为此,探索音乐审美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音乐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与最佳方法,便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含蓄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风格之一,同时又是一种审美范畴、审美境界和审美理想。 把含蓄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最早提出来,并在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是唐代的司空图。在这以前,梁代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出了“隐”的概念,说的即是“含蓄”。但是,在文学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这种审美理想,创造出含蓄幽远的艺术风格,却是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的事实了。屈原的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九歌》,即具有一种含蓄蕴藉之美,其中《山鬼》、《湘君》、《湘夫人》等篇,不仅文彩斑烂,而且能使人得到一种涵咏回味,寻思领悟的快感。 什么是含蓄呢?司空图《诗品·含蓄》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若不堪忧”。这四句是“含蓄”的义界,意思是说这种境界能发人深省,引起联翩的浮想,使人越出字面的意义而领略无穷。“风流”指的是诗歌的情韵,是诗歌最重要的质素。后两句是说:语言虽不涉及忧患,而忧患若不可堪。认为含蓄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4.
废名小说的总体特色在写实,使作品摆脱了难懂之嫌。但在具体的作品内涵意义层面上,导致两种审美判断:含蓄和晦涩。其原因由失语——欲言又止造成。  相似文献   

5.
【皮皮老师写在前面的话语】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对生存环境的体验和认知;文学是对这种体验和认知的阐释--对人自身、对人与他人、对人与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自己或明确或含蓄的价值判断;最重要的是,文学的这种阐释必须是以审美形态实现的--在理性和感性的平衡中营造出一种能够感染读者的艺术世界。我们读过很多唐诗宋词,以下就是两位学子走进唐诗宋词的感悟文字,在他们的文字里,我读到了两个字--"文学"!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治世思想决定了其乐教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其一,音乐是士君子必备之修养,儒家仁政理想的体现便是人人懂得礼乐;其二,音乐不仅是娱乐,其本质更是政教,是"礼"的有力补充;其三,"物动心感"而生音乐,音乐是人伦善恶的"象德之音";其四,如同天地阴阳,音乐反映着宇宙的奥秘,渗透着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是天地万象"有序性"的象征。儒家这种"为人生"的乐教思想使得我国古典艺术在审美风格上,崇尚平和雅正、含蓄蕴藉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上活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与学习,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共鸣,力求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作为宋代婉约派大家,其词以独特鲜明的语言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她的词语言平易清新,尽显自然之美;委婉深沉,尽显含蓄之美;和谐流转,尽显音乐之美;浓淡相宜,尽显绘画之美。李清照的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每当我置身于那极易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不时给人以强烈刺激的流行歌星们的演唱会时,出于一种职业习惯,我总会有一种感慨:在今天的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里,音乐通过各种媒体,深入到人们(包括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由大街小巷、广告、电台、媒体等所流出的音乐形成一种强大的音乐审美场,它和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以一种“多元化”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他们置身于如此之大的音乐审美场将能获得什么?而这一强大的音乐审美场又能带给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庄子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音乐,在音乐审美中特别注重音乐的结构形式和内在意蕴与闻乐者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的关系,追求"无言而心悦"的"无怠之声"。《天运》中北门成听乐时所产生"惧—怠—惑"逐渐变化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与"人乐"、"和乐"、"天乐"三种不同结构形式和表现特征的音乐之间形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庄子对"天乐"的象征性、隐喻性描述,直接从具体的艺术审美体验中走向形上境界和超越性的生命体悟,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与体系建构仍具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曾志?,本该十分注重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及其审美本质,但他却格外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而将作为音乐艺术审美性质中要素之一的娱乐性视为“治身之末”,甚至有时还流露出否定倾向,在音乐审美属性与社会功用关系上,明显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性。其音乐教育思想上的这一矛盾性,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曲折艺术巨大的引诱力在于善于运用渲染、烘托、含蓄、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造成一种出人意料的艺术氛围。曲折艺术之妙还在于它同人的艺术鉴赏和审美心理有着同态对应关系的审美效应。同时 ,曲折艺术也有其局限性 :它适于表达含蓄温婉的柔情 ,不宜表达酣畅淋漓的豪情。曲折艺术的格调婉约 ,美学性质属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13.
音乐艺术属于抽象的艺术领域,它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等特点,使审美者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音乐审美经验本质和功能的研究,认为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过程中有着“前理解”和“净化”的性质。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不仅能够促进审美主体与音乐作品在感性样式上的相互契合,同时还能够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情操,塑造完善酌人格。  相似文献   

14.
张丽君 《孩子天地》2016,(6):197-198
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生命,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本质的一个特征,应当做为目标和旨归。音乐教学要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进中进入审美的圣境。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当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相似文献   

15.
含蓄与美     
正每每沉沦于古人的文字中,古典之风就好似一层若隐若现的轻纱,使人看不真切,又留下缥缈朦胧之美。"娇花欲开,饮酒半醉,朱唇微启"——古人似乎总以含蓄内敛作为审美趣味和追求。在诗词里所体现的含蓄,如轻抿一口香茗令人感到韵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无声胜有声所呈现的,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绘画亦然,  相似文献   

16.
音响是音乐的形式。音乐音响具有非自然性、非语义性。音乐音响有其独立的美学价值。音乐形式的审美性体现在音乐的基本要素的形式美和音乐基本组织的形式美上。音乐审美首先是音乐形式的审美。  相似文献   

17.
黄林丽 《成才之路》2010,(14):81-82
中学阶段的学生,成熟与纯真并存,是每个人人生旅途中心理和生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音乐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对音乐认知的过渡性、对音乐兴趣的动荡性、对音乐审美的社会性、对音乐表现的闭锁性。我们必须在掌握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设计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音乐素养与人的创造性、合作精神以及审美能力之关系的分析,说明了音乐教育对人的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提高人的音乐素养,必须注重人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及审美素养的培养。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即是“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19.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放松方式。音乐课早已被划分为教书育人的一门学科。音乐这门艺术,自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它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可匹敌的。要明确情景教学的意义。如何让情景教学发挥最佳效果是关键。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进行情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景教学法是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20.
龚燕 《家教世界》2013,(10):101-102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又不同于生理快感和认识性、功利性的情感体验。因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到音乐的美感。因此,在琵琶教学中注重情感的陶冶,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