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广播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场报道作为录音报道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广泛使用。 广播现场报道主要是由现场实况音响和记者口述两部分组成,其中记者口述在整个现场报道中占有相当比重,具有衔接、过渡段落和音响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记者口述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场报道的成败。 第一,记者口述要围绕主题进行绘物描景,把听众直接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在国内新闻界,“主流媒体”的提法越来越流行。笔者在一家广播电视报任记者。广播电视报是一种边缘媒体,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某些部门在开新闻发布会,或向新闻机构通报一些突出性事件时,常常忘记我们的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办?是赌气不出席,还是自暴自弃去采写一些“大路货”稿件回来凑数?前不久,国际奥委会执委、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来到了我们这个城市,并在到达的当天晚上出席一个小型座谈会。当时根本就没有人通知我们去参加,笔者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就主动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到了一个参加座谈会的名额。但笔者所处…  相似文献   

3.
徐海燕 《视听纵横》2008,(5):112-113
在媒体发展多样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广播想要拓展生存空间,占得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广播是以电声为媒介的现代化舆论工具,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广播的快速性、广泛性,以及声音的传真性,是报刊媒介不可企及的。广播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记者的唯一选择:以声音为表达手段,成为带话筒的记者。这就使得广播记者的身份由原先的文字采写者、音响采制者转变为兼具记者和主持人职责的“主持人型记者”。练好口才因此不再是播音员、主持人的事,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广播记者,也必须要练好口才,做到说得准、说得顺、说得好。  相似文献   

4.
于秀 《青年记者》2006,(13):68-68
一个组织要运转就会涉及组织文化和流程问题,摊子大了层级多了就要考虑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这些,是大大小小的媒体在发展中一直要面对的。文化、流程、管理等,是基础性的、结构性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整体事业的发展。这种影响,往往是慢性的,但如果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演变成连锁反应、爆炸效应——良性的影响会让事业跃上一个台阶,而恶性的影响则往往会导致致命的后果。所以,在媒体的竞争发展中,文化、流程、管理等“软实力”的培育一刻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5.
王坚 《网络传播》2004,(8):41-42
人们需要新闻,但更需要对新闻的观点。新闻评论正是体现观点的重要形式。新闻告诉人们“是什么”,而评论则告诉人们“为什么”。只有重视并搞好新闻评论,新闻网站方能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受众的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新闻网站在发展网上新闻评论时应该遵循何种规律、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6.
王亮 《中国广播》2009,(7):41-44
现场直播日益成为广播媒体一种重要的报道样式,并正朝着常态化、机动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亲身参与的现场直播案例,从直播的准备、对新闻现场的驾驭、应对直播中的突变因素等方面,就直播中前方记者环节的优化,展开业务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的发展途径更加广阔,这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广播新闻的发展,然而倘若以新闻编辑视角为主,去深入研究融媒体发展现状,则可发现该行业已处于瓶颈,存在众多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因此如何转变工作者的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方式务必要早日提上日程。下面笔者将以融媒体时代新闻现状为基础,从实际出发,为编辑事业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年初一场雪灾考验了媒体。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这场雪灾报道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威力,使广大受众重新认识广播,而广播人也重新审视自己的媒体特性和优势。大灾之后话广播,如何进一步认识地方电台记者的职业定位,完善新时期地方广播通联协作网络有何现实意义?这些都是这场冰雪灾害报道留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9.
21世纪,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将在信息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日益融合为声像图并茂的多媒体,这是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之一;然而,与此同时,各种媒体也必将凭借经济社会发展对媒体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演变以及快速发展更迭的高新技术,持续适应性发展变化,不断强化和培育各自独到的个性与优势,在拥有多媒体共同平台的同时,仍然拥有单个媒体各自的互相均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优势地位、作用与功能,这也必将成为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之一。倘若媒体发展确是这样一种大背景、大趋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采访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写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而有的记者却身在“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免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这种强烈的反差,就反映了记者在思维方式的差距。毋庸置疑,记者素质是靠长期工作实践形成的,这种素质的积累形成便成就了记者的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要求记者的报道不落俗套,善于“同中求异”,使报道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魅力。而得力于这种思维方式,记者就会从相同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一般性中寻求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提升广播功能价值和加强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宏 《新闻界》2005,(1):30-3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时代,信息传播、信息利用、信息开发都与传播的技术、手段和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与经济利益有着关联。因为,任何媒体的存在价值都依赖于受众的多寡和关注度,而受众的多寡、层次的选择和关注度又都直接与广告的投放相关。受众越多、受众层次越高、受众关注度越高的媒体,则越是受广告商的青睐,于是媒体的竞争之所以惨烈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孙小平 《视听界》2011,(5):91-92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城市广播媒体要想生存发展,应放大自身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本地区的新闻竞争中领跑。  相似文献   

13.
高旭 《记者摇篮》2015,(2):43-44
广播和电视业发展之初就设置了记者和播音员两种不同的岗位,记者负责写稿,播音员负责播出记者所写稿件。虽说现在既能采访写稿又能出声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但总体而然对于地方台来说记者依然是记者,播音依然是播音。广播作为几大媒体中最"线性"传播的一种——元素单一、手段有限。如何在互联网和自媒体迅猛发展、传统媒体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实现创新?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广播新闻工作的媒体人,仅结合自身工作浅谈一下其中的一个尝试——让所有广播记者都"出声"。  相似文献   

14.
何伟 《记者摇篮》2007,(1):16-16,23
地方媒体之间的竞争,随着电视的出现和兴起,已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虽然受众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的比例不同,但习惯相对固定,各家媒体始终在坚守着各自阵地和壁垒的同时,倾注全力扩张版图。随着新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的出现和升温,竞争格局骤然改变,受众的分众化程度越演越烈,地方主流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新媒体崛起的今天,首当其冲!笔者认为,只有打开壁垒,联合其他主流媒体,融合新媒体,在联合和融合中丰之羽翼才是广播的出路。正所谓,广播的发展当“借力”而行。  相似文献   

15.
播新闻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传统形式,播音员根据写好审定的新闻稿件以字正腔圆的播音风格进行播报,形式庄重、严谨,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可信度。后起的主持人说新闻在传统的播新闻基础上,让新闻变得亲切起来。比如内容上主持人可以有所发挥,在讲述新闻的时候比较灵活,语气上比较亲切自然。也有带表演性质的,类似于评书、讲故事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语言更具有口语特色.还能展现个性特色。主持人说新闻让新闻更贴近老百姓。  相似文献   

16.
周慰蔚 《视听界》2012,(3):97-98
广播新闻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精神、技术和体力劳动过程。前期新闻策划部门对各种政策的研读、新闻线索的发现、新闻价值的研判、新闻源的搜索,中期记者深入采访调查、选择新闻角度、捕捉新闻点,后期技术部门的音响制作等多个环节,体现着策划、记者、编辑、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本文就广播新闻记者的工作做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成为全媒体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与趋势,并推动我国媒体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下,我国许多媒体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往往将文字、声音、视  相似文献   

18.
在资讯发达、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国家电台,自然也需要顺应潮流,不断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新闻专题类节目进行了多次富有成效的改革,社会反响良好。驻地方记者,也积极响应,自觉探索新的采访报道形式,为中央台的新闻节目改革做出了贡献。中央台节目改革不断深入,要求驻地记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及时跟进,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广播新闻类节目更加注重时效性。时效性,是各家媒体追求的主要目标,更是广播的优势所  相似文献   

19.
现今轻看电视的人少有,看好新媒体的人多多,而疏于关注广播和研究广播的人却不在少数,即便在传媒研究机构和新闻传播院校,研究广播媒体的人也屈指可数。这—现象发人深思。广播发展到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争夺烽烟四起,如何争取更多受众,让人们更加看重历经近百年风雨的广播媒体,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时下,在广播媒体新闻类节目中,现场报道已成为众人喜闻乐听的报道形式。这种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现场感的报道体裁,不仅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赞赏,而且也为各家广播媒体所推崇。广播媒体的决策者都在积极倡导鼓励编采人员深入生活,多采制鲜活的现场报道,积极有效地报道传播新闻事件,满足广大听众的收听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