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赛吗?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相似文献   

2.
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比较,其课堂教学价值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课堂中,教师借助于统计图表,利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的概念学习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课桌上既有筷子又有碗,但张老师并不是请同学们来这里吃饭的,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做个———筷子夹玻璃球的小游戏。(学生笑容满面、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师:大家先别急。游戏之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1.必须用筷子把玻璃球从篮子里边夹到小碗里,不准用手拿;2.掉到小碗外边的玻璃球不能算数;3.游戏时间:30秒。老师宣布“时间到”后,请同学们立刻把筷子放进篮子里。(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同学们十分投入地夹玻璃球。教师宣布“时间到”后,同学们停止夹球,迅速坐好。)师:…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8~69页.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8~69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统计的方法。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经历探索统计方法得出的过程。3.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趣味性。教学过程:一、屏幕显示,导入新课1.谈话:小朋友们,你认识它们吗?(屏幕显示:b、p、m)先让学生自由谈,紧接着指名学生读b、p、m。【评析:从语文课中熟知的拼音字母引入,将语文知识结合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高…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统计》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7.
上学期,我听了一位老师的《求平均数》(第十册)一课,受益匪浅。整节课,无论是教学机智,还是情感碰撞,都饱含着老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强烈责任感,下面就摘取其中的一个片断进行分析。 教学片断 在练习时,老师出示了一道题:五年(5)班5个同学期考的成绩分别是95分、98分、99分、93分、91分,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出列式(95+98+99+93+91)÷5=95.2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片断一:平均数的产生选两组学生进行拍乒乓球游戏,其余同学记录。师:哪一组赢了?为什么?生1:B组赢了。因为B组的5号一个人就拍了14个,比A组的每个人都多。生2:A组赢了。因为A组比B组少了一个人,A组的总数反而比B组多。师:还有没有其他意见?生3:A组赢了。因为A组总数32个,B组总数30个。师:人数不相同的时候,我们算总数合理吗?生:(齐答)不合理。师:那么应该算什么才更加合理呢?生4:算平均数。师:大家同不同意?生:(齐答)同意!师:这位同学太棒了!他为我们请来了一位新朋友——平均数。(揭示课题:平均数。)[评析:课一开始,创设轻松有趣的活…  相似文献   

9.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其中,数据的表达主要是指“用统计图表、平均数、百分数”表达数据。可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利用平均数呈现和刻画相应的数据,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平均数作为一种常见的统计量,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实验教材数学第二册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培养合作意识。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感知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比赛数数,哪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老师就奖给他们红五星。你们看(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得了这么多的花。这花漂亮吗?这些花有几种颜色?说说有哪些颜色?怎样才能知道每种颜色的花有几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师生共同数出红…  相似文献   

11.
田庆  陈喻 《贵州教育》2010,(13):34-36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4页例题,第9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初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量数。但在过去,求平均数一直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的。因此,从应用题由简单到复合的变化来看,通常认为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从平均数的一般算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算理来看,通常认为平均数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92—9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相似文献   

14.
向磊  张新春 《湖南教育》2005,(13):34-36
一、引入师:同学们,我们班哪位同学口算能力最强?现在,我们就通过“1分钟口算比赛”的办法来比一比。不但要比哪一个最快,还要比哪一组的集体成绩最好!二、比一比1.1分钟口算竞赛。学生做事先准备好的口算题,共20道,教师计时。教师报答案,同桌交换订正,小组长统计本组答题情况并在指定位置板示。教师引导大家简单了解各组统计情况,评出个人获胜者。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谁是我们班算得最快的。2.讨论并评比集体成绩。师:刚才我们评出了个人第一,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呢?请你任意选两组比比看,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生:相…  相似文献   

15.
16.
传统的教学偏向于平均数的算术意义,忽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通过选取梁绍君教授平均数理解"四水平"中的前三个水平,即以平均数的"本义性理解水平""特异性理解水平""加权性理解水平"为维度,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平均数教学侧重于给定数据(有时甚至是没有任何统计意义的抽象数)计算其平均数,归纳数量关系(总数÷份数=平均数),即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样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计算技能的学习。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强调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理解为什么学习平均数,平均数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求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性质,运用平均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8.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平均数”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一个数据去代表一组数据,是对虚拟数的第一次理解。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①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②经历对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获得从一组数据中选取代表的经验,感受同一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初步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1.同学们分组去植树。完工后 ,第一小组汇报说 ,他们共种了20棵。第二小组汇报说 ,他们共种了15棵。老师却表扬第二组种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2.原因 :第一组有5人 ,第二组有3人。[在矛盾冲突时展开讨论 ,激活学生的思维 ,既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又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3.揭示学习内容 :什么是平均数 ?怎样求平均数。二、操作实践 ,理解意义1.分组操作(1)同桌合作 ,按要求摆出圆片图例。①回答问题 :每组分别有多少片 ?最多、最少各是几片 ?②板书 :(2)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