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观贬谪词是词人在绍圣元年(1094)至元符三年(1100)所作,代表了秦观词作生涯的最高峰。基于文学地理学视角从文本之外的贬谪地动态分布来分析秦观贬谪词,吴越、荆楚和岭南文学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促使秦观贬谪词书写由华丽化向清淡化转变;从贬谪词文本呈现出的空间构建模型及空间特点入手分析,发现其空间书写对象以宫室建筑和水域空间为主,空间观感呈现华丽与清冷共存的特点,也反映出词人心态由对往事留恋向现实绝望转变。从空间视角对秦观贬谪词进行审视,会对地域与词风、词作本身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从人文视角出发,考察文学的空间结构以及地理图景,这成为拓展文学研究路径的一种可能。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视野,重在强调文学与地理的交融与互动,进一步探寻文学与地理背后的多重文化语境。不同地域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在许多时候可以触发作家的生命意识与情感认知。文学中的地理,是作家心灵深处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创作的原发动力,促使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精神原乡,这种精神原乡在创作过程和文学作品中,则呈现为具有艺术美感的地理时空。因而,地理空间既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自然环境,又是作家精神原乡的源头。地理风物和文化传统对一个作家乃至一个作家群体的影响既是潜在的,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大街》是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出现了多种中国形象,如中国人、中国器物和中国饮食等。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入手,通过对小说中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东方热情"影响下的中国形象以及西方中心论下的中国形象的分析,挖掘作者的真实意图,即利用他者审视自我、反观自我,更深刻地揭露作为自我的美国的时代弊病。同时,由于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掺杂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西方社会对中国的集体想象,刘易斯笔下的中国形象复杂且独特。  相似文献   

4.
"宋代十贤"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是特指宋代乾兴元年至绍兴二十五年先后被贬或贬经雷州的十位正直官员,这些官员短时期内在雷州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被贬文人群体。从文学家地理分布的视角来看,他们被贬谪的过程就是文学家地理空间分布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文学家长时段动态分布的类型,也有文学家短时段动态分布的类型;雷州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当地百越民族奇特的生活习俗和数量众多的文学景观,这些隐性和显性的因素共同在十贤诗歌中构造出一个独具雷州文化特色的地理空间。  相似文献   

5.
情境空间作为文学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部描写东乡族现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阿娜的憨敦敦》表现人物生命历程和性格命运、进行空间叙事的一种有效方式。文本在一个个立体鲜活的情境空间书写中融入了东乡族世代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下的人文地理因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表现了地理空间建构作家的审美倾向、民族认同、乡愁凝结等意义,体现了渲染叙事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彰显了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江山之助”强调自然山水景物可以给人灵感,使人文思泉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契合了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轨迹,而对这一命题稍加拓展,便可挖掘出它对文学地理学的三个最基本问题的影响:一是不同的自然环境助作家养成多样的气质和不同的人格;二是大自然的山川形胜与时令节候助力作品建构出多样的地理空间;三是“江山”助人、助文的同时也会受到人、文的反作用,形成互动关系,实现“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7.
依饭经文是仫佬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在文学地理学的视阈之下,地理与文学的关系属性贯穿于经文的生成形态、内容主体、艺术方式、价值意义之间,于地理—文本—艺术的研究范式中发掘经文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文学地理学观念,不仅突显出民族民间文学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借鉴意义,而且昭示了以文学地理学视角研究民族民间文学的广阔空间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朝梁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小说中山水类景观和动植物类景观所构成的实体性文学景观、民俗传说类景观和鬼神怪异类景观所构成的虚拟性文学景观共同构建了《续齐谐记》文本中的多重地域景观,并展现出贯穿于其文本中的地域观念和创作取向,进而建构了《续齐谐记》文本中基于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客观地域景观、主观情感景观及阅读再创造的三重审美空间,显露出《续齐谐记》本身可供解读的多重探索维度。  相似文献   

9.
文学地理学现已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严重缺失,有关文学地理的实践研究尚未能提升为学理的思考。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关键在理论建设。而理论建设,又尤其需要有概念体系的建构。其概念,似应从地理空间、文学地理空间这两个核心概念出发,延伸开来,大致有以下概念群落:区域与地方、场所与空间、地方经验、地方感、地理意象、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0.
《艽野尘梦》是"湘西王"陈渠珍写于1936年的文言笔记体纪实作品,追忆于1909-1912年间任川军援藏督队官并管带入藏及出藏的往事。文本以地理行程和时间结构全文,具有突出的文学地理学价值。本论文通过梳理文本中的"不见"与"洞见",探讨文学地理因素对作家的作用机制,以及这种创作方式的独特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海外"中国学"的名称是从"汉学"转换而来,其研究主体基本上为外国人,其视角是国外的,其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欧美式的,其目的是为所在国服务的。因而,构建适应现代中国需求的、符合各学科自身规律的中国本土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已是学界共识。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文学地理学,以中国本土的材料、数据、成果、观点、体系为主体,吸收西方研究成果,融通古今中西,对构建本土化的中国学做了全方位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性显学的《文心雕龙》研究,在文学地理学这一全新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学术群体尚不壮大,二是还没有出现对《文心雕龙》全书进行文学地理因素的整体、综合研究的成果。综述文学地理学视野下《文心雕龙》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心雕龙》文学地理构成要素,关注地理与区域,关注空间与历史,将是《文心雕龙》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修辞叙事角度对刘易斯《大街》中的乡镇社会进行叙事伦理分析,可以看到小说中长期被学界所忽视的隐含作者叙事伦理的另一面:隐含作者显示了其对劳动群众的敬重和同情、对自然的热情讴歌和对乡村医生的良好职业精神的赞美。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地理学角度看,宁都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宁都客家文学有悠久的历史,创作成果丰富,客家文学品质纯净,出现四次创作高峰,并呈现独特的客家文学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学地理学应该以文学为本位,学科归属上属于文学而非地理学。文学地理学不但会改变既有的文学研究格局,还会为文学研究带来全新的契机和广阔的前景,其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学科意义十分有限。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是成为与文学史并列的二级学科,而不是中国文学史的次生学科或附属学科,更不是中国文学史的附庸。文学地理学既是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形态,也是一系列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的总和,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应该并重。  相似文献   

16.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明代广西谪宦诗歌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书写。就自然景观书写而言,主要涉及对广西山水风光的描写和对广西瓜果及特色风物的叙述;人文景观的书写则主要体现在对广西百姓苦难生活的描绘和对广西社会风俗文化的记载。明代广西谪宦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书写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广西形象,打破了以往对广西“蛮荒之地”的认识;人文景观书写中包含了对广西社会风俗文化的记载,为更好地研究明代广西社会文化提供了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小说《大街》是他的成名作,本文试图从作者对美国2 0世纪2 0年代一些社会弊病的剖析与抨击以及对主人公卡萝尔的形象刻画两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中的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的逻辑基点在于学科定位,由一般的文学地理现象研究到文学地理学学科意识的自觉再到明确的学科定位,对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具有奠基性和导向性意义.在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走向学科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在理论、方法与体系建构三大核心环节同步推进,系统整合.根据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的要求,今后应重点在文学地理学理论、断代文学地理、区域文学地理、城市文学地理、文人群体活动空间以及文学地理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文学批评学科,虽然还没有得到完整的建构,然而其学术目标是相当明确的,并且初步开创了由两个方向所构成的双重空间:一个是对于文学创作的推动,一个是对于文学研究的扩展。由于对文学起源与文学本质的重新认定,把文学看成是地理感知与人生体验的统一,而让作家重新定位文学创作的自我坐标,把自然与人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纠正文学创作的世态化倾向与内视化倾向,发展出以地理(包括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为基础的文学一脉。同时,由于把文学定位于地理环境的产物,从而让批评家和学者重新审视中外作家与文学作品,在重视时间之维的同时,注重对于空间一维的拓展,让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纠正忽略空间与地理的倾向,从而推动中外文学研究的重大发展与对文学理论问题的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20.
当下文学批评面临着空间转型,文学生产的"全民性触网"在理论上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学的当代发展一方面呼唤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与更新;另一方面要能跟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阐释力。值此语境之下的文学地理学之审美研究,能够回答当下文学批评的前沿问题,是在美学研究发展史重新梳理的基础上,以美学知识体系批判反思、完善培植的方式助推美学的当代发展,是文学地理学向基础学科发展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证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