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王伊 《文科爱好者》2022,(6):216-21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幼儿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工作在大班教学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大班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知幼小衔接工作,从不同视角出发,通过一日生活、区域活动、教学课程及家园合作等途径,强化大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贾宇  黄玉蓉 《家教世界》2022,(21):42-43
<正>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常常被教师、家长忽视,他们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拼音、计算、识字。这种只关注知识,忽略幼儿常规习惯培养的幼小衔接教育,违背了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升入小学后,由于校园环境、教学方式、作息时间的变化,有些孩子会不适应。因此,要在即将升入小学的阶段,对孩子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与引导,带领幼儿提前熟悉小学的环境、学习方式,根据小学的情况对孩子开展常规习惯培养以及生活能力的培养等,为幼儿的小学学习和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不是事事替代幼儿安排好、计划好,而是需要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让幼儿从慢慢养成习惯到自然、主动地践行。  相似文献   

3.
正当一粒种子被移植到另一片土壤的时候,这粒种子可能会长得更加茂盛,也可能会枯萎,辛勤的园丁会寻求最好的办法让它重新焕发生命,而不是遭受挫折。这是一位国外的学者对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发展过程的形象描述。今年我们主要从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互动入手,探索幼小衔接的做法,以期给每粒种子的移植提供足够的准备、合适的土壤,让其在新的土壤中顺利适  相似文献   

4.
“当一粒种子被移植到另一片土壤的时候,这粒种子可能会长得更加茂盛,也可能会枯萎,辛勤的园丁会寻求最好的办法让它重新焕发生命,而不是遭受挫折。”这是一位国外的学者对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发展过程的形象描述。今年我们主要从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互动入手,探索幼小衔接的做法,以期给每粒“种子”的移植提供足够的准备、合适的土壤,让其在新的土壤中顺利适应,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5.
吴丽钦 《亚太教育》2023,(14):13-15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围绕幼儿园、小学的科学衔接做出了具体要求,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社会生活能力直接关系到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是促进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基于此,通过结合五大领域教学、围绕儿童绘本阅读、开展社会生活实践等措施,实现对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幼小衔接问题是我国幼教科研的热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说明幼儿园有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各种衔接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幼儿园树立幼小衔接的意识,对于帮助幼儿从幼儿园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朱慕菊等人在1990-1994年开展的“幼儿园  相似文献   

7.
8.
幼儿大班教学是为了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本文立足幼小衔接理念,分析当前幼儿大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完善的大班教学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对幼儿总体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国家教育部门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发布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幼儿园指导要点》)。在此情况下,幼儿园充分重视大班有效衔接的课程,并选用合适的方法稳定落实,使众多幼儿适应未来学校生活。本文将概述《幼儿园指导要点》基本内容,重点研究《幼儿园指导要点》背景下大班有效衔接课程的实践,希望为教师提供思路,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效果,为幼儿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林宜真 《教师》2023,(2):90-92
幼小衔接是幼儿适应小学集体生活,迈向下一人生阶段的重要过程。培养幼儿园大班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帮助幼儿迅速融入陌生环境与集体,使其在幼小衔接阶段产生较好表现。基于此背景,文章在阐述幼儿园培养大班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的前提下,对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要求幼儿园明确一日生活价值,重视领域课程,同时关注家庭、社会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并从三个角度提出了可行之策,以期优化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1.
韩荻 《教师》2014,(8):50-50
要实现幼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应该从幼儿园抓起。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实现家长、教师、学校的共同教育势在必行。不断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意识,这对其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阶段的过渡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本学期我们将幼儿学习习惯培养作为大班研究专题,大班幼儿即将面临升入小学的问题,良好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帮助幼儿主动探究,让幼儿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为幼儿进入小学,适应小学教学方式打下基础,缩短小学的适应期。从现状来看,我们班的幼儿在学习中缺乏自我约束力,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高。教学活动中,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只关注幼儿学会了多少,对于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够重  相似文献   

13.
<正>从幼儿园到小学,意味着两个学段的转变,帮助孩子平稳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职责。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配合,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家长学校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园自办园以来,始终重视家长力量在教育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创办了“新点”家长学校,推动家园共育工作。在幼小衔接背景下,我园围绕家长学校课程建设展开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据小学教师反映,有35%左右的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常常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出现厌学、孤僻、焦虑及攻击性行为等偏差,主要原因可  相似文献   

15.
据小学教师反映,有35%左右的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常常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出现厌学、孤僻、焦虑及攻击性行为等偏差,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孩子入学前忽视了在入学态度、情感反应和社会性方面的准备工作,造成了入学的障碍。因此,要使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在幼小衔接时期对孩子进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呢?  相似文献   

16.
黄芳 《考试周刊》2013,(18):188-189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要学得好,首先就要习惯好。随着课改的推进,作者认识到:尊重幼儿需要,只有培养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它有益于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每天的户外活动不低于2小时,从而自主活动中,孩子们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主选择、自由探索、自发交流。如何促进孩子在户外活动中社会化适应能力的发展。户外游戏活动不仅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机体,还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愉快、合作、交往、自主,是幼儿从游戏中所获取来的。  相似文献   

18.
正确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入小学后有效学习的保证。但部分教师比较重视对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忽视了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因此许多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影响幼儿倾听发展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并对幼儿倾听能力训练的实践进行了反思,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洁 《考试周刊》2024,(16):147-150
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旨在让他们逐渐成为独立、自主、负责任的学习者和生活者,为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立足于幼儿园教育实践,以幼小衔接为背景切入点,从概念及内涵、原则及策略等方面入手,针对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阐述与探讨,旨在为幼儿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挑战时提供必要的能力和素养,为其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雅安市天全县某幼儿园一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合作网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关系网络中心度的三个指标(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差异,每一个指标都从各自的侧重点表明一些幼儿在班级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另一些幼儿处于边缘位置,可以利用三个指标的不完全一致性对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作深入了解及采取相应的培养策略;(2)从整个网络图看来,表现出了小团体特征。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每个班级中幼儿交往的实际情况,利用量化的网络分析指标所反映的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