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雷不信: 世界上会有卑微的私语, 会有在肚里发霉的密谋; 所以不管跟谁说话, 都是披肝沥胆的倾吐。——苏金伞:《雷》河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上,评论家们讨论了著名诗人苏金伞的创作。接触才能了解,当大家观赏会议上印发的《苏金伞诗选》和最近搜集到的他早期的作品的时候,便立刻被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吸引住了。讨论的气氛是热烈的。大家对于报刊上很少登载苏金伞诗作的评论文章表示不能理解,提出了对苏金伞诗歌创作的再评价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苏金伞确是中国诗苑里的一颗明星。他是群星中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声音,自己  相似文献   

2.
实事求是,是评价任何事物都应遵循的根本原则。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中国土地改革史时,对《中国土地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颁布实施的评价,未免有失偏颇。究竟应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大纲》,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土地改革既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从一九二七年冬开始,经过长期的实践,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越来越成熟,政策亦逐渐完善,从而解决了几亿农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而其他阶级和政党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对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历史作用。一九四七年秋颁布实施的《大姐》无疑是土地改革史上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经验的总结,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基本原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纲》的完美无缺,《大纲n因其内容本身及其实施过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及认识程度如何,牵涉到对土地改革的目的、任务及由此决定的一些土地改革原则的认识。这是我们分析和评价土地改革政策的依据和关键。  相似文献   

3.
苏金伞的诗歌创作,紧跟时代,深人生活,与农村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一生中出现了三个创作高峰,以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奠定了他在河南诗界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改革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笔者通过对学界已提出的改革方案的研究认为这些方案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因为这些方案都没有触及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本文作者认为农村土地改革必须将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围绕这一点,笔者在文中提出就农村土地所有权而言要实行国有化,就使用权而言要建立永久使用权或永佃权,并且建立农业股份公司。一方面使土地适度集中以达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为农民的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将农民由身份变为一种职业,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演进。  相似文献   

6.
苏金伞是中原诗坛上颇孚众望的老将。他的创作对新诗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这里所笔录的,只是读苏金伞的诗歌作品时产生的片断感想。 (一) 苏金伞属于抒情诗人的类型,但他却很少直抒胸臆的诗篇。由于其诗歌题材多为客观世界的人事景物,所以,他往往是在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中显示思想感情的倾向。这样,在他的作品中,形象、抒情、议论总是水乳交溶,不可分离,于不动声色的描摹中表现对某种世态的褒贬爱憎。  相似文献   

7.
张世锋  王山 《文教资料》2014,(22):10-12
《枯叟》是艾略特第一首反映现代荒原社会的成功诗作,值得仔细阅读。在这首诗歌中,主人公枯叟眼中的现代文明是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看到的现代人也是一个灵魂空虚、无所寄托的群体。更主要的是,这首诗追溯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本文认为艾略特采用隐喻技巧,掩盖了《枯叟》的历史背景,但是,通过阅读诗歌和相关历史资料,读者能够发现诗歌与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直接联系。理解这些联系有助于正确理解《枯叟》这首诗歌。  相似文献   

8.
<正>八年级教材中的唐诗共有十五首。按时间划分,初唐诗歌两首,分别是八上《野望》和八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盛唐诗歌八首,分别是八上《黄鹤楼》《使至塞上》《春望》和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唐诗歌四首,分别是八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和八下《卖炭翁》;晚唐诗歌一首,为八上《赤壁》。本整体设计在课内唐诗的基础上,每一课段又补充了多首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和补充阅读。学习这些诗歌,学生要了解诗歌基本内容、作者简介、不同时期唐诗的风格特点,进而掌握一些诗歌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内战危机十分严重,解放区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制订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它是党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转变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具有不彻底性。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彻底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客观评价《五四指示》的历史作用,深化对党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知识梳理1.1950年—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过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针对新形势中共中央制订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过和缓的、有偿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进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觉悟大为提高,掀起了参军运动。但是,土地改革发展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彻底性。为此,1947年2月,中央指示各解放区进行了土改复查工作,纠正了上述问题,使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解放区的巩固、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贯彻执行《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实行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又于一九四七年九月制定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彻底的土地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解放区广大农民向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支柱——中国封建制度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各解放区普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改革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笔者通过对学界已提出的改革方案的研究认为这些方案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因为这些方案都没有触及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本文作者认为农村土地改革必须将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围绕这一点,笔者在文中提出就农村土地所有权而言要实行国有化,就使用权而言要建立永久使用权或永佃权,并且建立农业股份公司。一方面使土地适度集中以达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为农民的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将农民由身份变为一种职业,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创世纪》的主将,痖弦和同为创始人的洛夫一起推动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痖弦的诗歌《上校》是一首超现实主义的小诗,它与洛夫的《汤姆之歌》有着相似的诗学表现。两首诗歌不仅内容互指而且情感互通,诗歌本身也充满了冷峻的情感色彩,这表明《上校》与《汤姆之歌》存在互文性关系。该文通过对诗歌《上校》与《汤姆之歌》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这两首诗歌更为深层的情感力量和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15.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以下简称《情歌》)在英语诗歌中的地位很重要,今天专家们普遍认为它是英美诗坛的第一首现代主义诗歌。1915年《情歌》一经刊出,就在评论家和普通读者中引起激烈争议。当时的诗歌爱好者都觉得这首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比喻奇特、怪诞的诗不能称为诗。尤其是诗歌以情歌为题,却字字不关情,而更像一个中年男子在不停地自言自语,述说心中的苦闷与无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们发现这首诗与传统浪漫主义诗歌不同,要从新的角度来阅读,才能领略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徽州土地改革前后的土地卖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徽州土地改革之后的土地卖契与土地改革之前明清民国的土地卖契进行比较,论证了两者之间既有传承,也有变异。传承的一面反映了徽州农村土地改革前后有着相同的契约意识,变异的一面揭示了土地改革的彻底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居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由于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必须解决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与土地有着不同以往的新型关系,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和义务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  相似文献   

18.
在1949-1956年中国社会大变动的过程中,农村的阶级阶层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两个运动的影响: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贫农、农村工人、贫民、游民以及富农和中农,由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变动,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阶层;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农民的经济分层已经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9.
《生死疲劳》是最能代表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莫言以"轮回"的叙述架构,通过人与动物互换,魔幻与现实糅合的民间叙事,以动物之眼,观察和体验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从土地改革一直到改革开放半个多世纪农民和土地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土地政策的变动,第一次是20世纪初期墨西哥革命以来在拉美各国持续了几十年的土地改革运动;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以来作为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经济调整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选择巴西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债务危机以来出现的无地农民运动和卡多佐实行的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分析这两种土地改革运动模式的不同背景和内涵,找出制约巴西土地改革失败的原因,并对这两种土地改革运动给予客观评价,认为无地农民运动并非反国家,卡多佐政府实行的土地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不仅没能缓解因土地配置不公而造成的贫困问题,反而导致无地农民人数不减反增。本文强调在土地问题上国家应发挥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