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前分析】为了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了解学生对于“包含除”和“等分除”两种除法模型的认知程度,我们对已学过除法的45名三年级学生进行后测,后测题目如下:请你用48÷6=8这个除法算式编2个数学故事。后测结果显示:67%的学生编出了两道等分除的故事,15%的学生编出了两道包含除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13-16页的内容。教材简析平均分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好除法首先要理解平均分。教材提供了直观、操作性很强的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虽然有浅略的表象,但无深层次的理论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谈话导入,感受分(1)师:孙悟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带来了桃。把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2)师:分成几堆,你准备怎样分?拿出6根小棒代替桃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比较、辨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正确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2.结合具体情境,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形成平均分的一般策略,提升学生的思考策略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除法有两类常见的应用情境,一是等分除,二是包含除。本课作为“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从包含除情境进入来初构除法意义的。课前,我们对城区学校某班45名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评价题设计如下:将12颗糖果,每3个装在一个袋子里,可以装几袋?圈一圈,并用一个算式表示分的过程,给出图式如下: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过程,对平均分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构建平均分的表象。2.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把总数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几份,感受和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内涵的理解,为学习除  相似文献   

9.
<正>一、习题展评习题一1.习题内容。2.能力指向。指向数感和模型意识素养。主要表现为在实际问题中用多种模型解释平均分概念,即平均分可以有等减、除法算式、乘法意义等不同的记录与表征方式。借助“分桃子”情境,在读题、信息筛选、对应的过程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均分意义、表征方式、不同方法之间联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历来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和已经学过的运算律相比,一是表达形式复杂,有2种运算符号、3个数参与;二是与原有知识不容易同化,学生已有的混合运算的经验无法与新知建立联系,不容易找准新知学习的切入点。许多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出现困难,就是没有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形变而质不变的本质。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必须在基于学情、把握本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然建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 分数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小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分数认识的起始课,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能探讨得出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教材通过创设两名孩子平均分一个月饼的情境,分的结果是每人只能得到半个月饼,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不同的分物情境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体会平均分与乘法的联系。2.使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中积累操作和思维活动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数学表达等能力。  相似文献   

13.
沈瑞华 《天津教育》2024,(10):171-173
<正>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一直在探索适合小学生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结构化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加上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逐渐注重学科内部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这一变革凸显了教育界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探索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意义和策略为核心,深入挖掘数学教育的内在逻辑,发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脉络,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全面理解。新的教学范式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并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因此,探索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意义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数学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除法是四则运算中比较难教学的一种运算,因为学生缺少理解除法含义和形成除法概念的知识基础与经验背景。《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种子课,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有一些“分东西”的经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过分东西活动里面的数学内容,更没有认识平均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体验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时,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通过“三改”有效促进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相似文献   

15.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因此,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物品的活动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接着通过例1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因此,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物品的活动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接着通过例1的教学活动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再通过例2的动  相似文献   

18.
桂华 《广西教育》2010,(13):46-47
中位数与众数是统计与概率中新增的教学内容,在日常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它们的定义和求法上,而对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很少提及。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学习后会说什么是中位数与众数;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却不能很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和运用。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中位数与众数是一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本质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9.
20.
胡国华 《考试周刊》2013,(78):31-32
<正>【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文本特征、把握语文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基于这一课程理念,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条主线,凭借"排队挑水"、"雨天洗澡"、"一勺水消暑"三个场景,通过品味咀嚼、品评赏析,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灵活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写作内涵,潜移默化地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