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1):121-124
民国宁波中山公园前身为府衙花园,自清末民初逐渐扩建为公共园林。它的出现给宁波这个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向广大市民提供了体验新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与此同时,公园也成为社会精英和政府规训市民,塑造市民日常生活的地方。这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宁波城市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日常话语,却是伦理产生的基本场域。随着实践交往的扩展,现代生活空间已经由"私人领域"逐渐走向"公共领域",而公共生活的有序进行必然需要一定的伦理维度。公共生活伦理围绕着公共利益"如何有效地实现"、公共生活"应该怎样趋善"的目标进行。公共生活伦理主体建设、公共生活伦理的环境建设、公共生活行为准则即公德建设、公共生活伦理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内容,是公共生活伦理建设的最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公共伦理稀缺是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重要外因。而良好的公共伦理环境不是自生的,在社会转型期,以社会制度引导公共伦理的生成是必要的。以完善伦理的制度安排来引导和规约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通过道德法制化,维护公共领域的秩序;通过加强制度的执行,发挥制度的规导功能来整合人们的德性。由此,使道德教育获得公共伦理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位青年作者的论文。文章从四个方面揭示了终身教育的伦理意蕴 ,体现了作者对终身教育——这一当代最先进的教育思想的认识深度。读来颇受启迪 ,令人兴奋。终身教育及其主体部分的成人教育 ,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样 ,都是有待深入认识的“王国”。特别是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 ,其涵蕴的丰富、价值的厚重 ,将随历史的前进而日渐显现。用传统教育观去评判成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 ,甚而指责成人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研究没学问、不成熟 ,未免有失公允。试问 ,如马启鹏此文等探讨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篇章 ,难道就没有些许能给某些教育大家以启发的“学问”吗 ?还有 ,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及其研究成熟了吗 ?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看生活道德教育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生活之间存在的本体性关联是生活道德教育得以提出和实施的重要依据。这种本体性关 联主要表现于生活对道德来说具有基础性、本体性的地位--道德源于生活、在生活之中,且为了生活。 相似文献
6.
齐爱花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6):98-100
21世纪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网络化的社会背景,大学生在网络化社会背景下的伦理问题消解被认为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高等教育的责任就在于通过系列的伦理控制培养适应现代化伦理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以德育教育的专业化来实现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高素质。 相似文献
7.
冯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2(3):38-48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8.
《诗经》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不是因为这部古代诗歌总集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而是因为它内在地孕育并催生了儒家伦理思想。《诗经》中对人类早期的血亲关系的伦理生活、两性关系的伦理生活、君臣关系的伦理生活的描述反映了一个过渡社会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到人类道德规范的社会转变,也可以了解人类早期的伦理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建立在人类对其自身交往经验的反思与归结基础上的实践理性。从传统道德的发生机理看,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道德主体总是处于不断扩展之中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和人类理性的发展而日益泛化,然而道德的拓展与泛化是有限度的。当代生态危机与环境恶化迫使人类必须抛弃对自然只是盲目征服的错误观点,建构新型的天人伦理关系。天人交往与人际交往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因此,新型天人伦理关系的实质不是人类道德的简单翻版,而是人类在开发与运用自然物过程中对自身的有限理性节制。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共同体的性质和形式是不同的。当代社会共同体是指向个体性的共同体,它以契约为中介把人联系起来,因此是公民共同体。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性质上与社会共同体具有一致性,属于公民共同体。学校是充满理性和友爱的公民共同体,是师生交往的共同体,是彰显公共性的共同体。但学校共同体还具有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建构学校公民共同体,既要按照公民共同体的要求,追求个人的合理利益,以契约构建政治共同体;又要超越契约,追求共同体的公共性,以道德的关爱构建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12.
潘攀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32(3):13-17
公共危机关涉多方利益主体,政府要在利益纠葛中正确取舍,合理有效地处置公共危机,必须坚持伦理向度。针对目前我国政府在处置公共危机中存在的诸如拖拉推诿、回应滞后,漠视生命、推卸责任,行为草率、纵容姑息等缺失伦理的行为,需要采取增强伦理意识、强化道德责任,促进伦理制度化、增强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加强伦理监督、落实道德责任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政府处置公共危机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时期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伦理冲突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玥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本文就社会转型时期日常生活的“重情”和公共生活的“重理”的伦理冲突着手,分析了这对伦理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表现,最后提出调适冲突的原则方法,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对人的进一步社会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胡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31-32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其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处理好底线伦理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其与道德结构、文化生态以及政治正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姚莉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1(2):65-66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紧张,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能够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前进而提出的,它主张充分认识并承认环境,资源的价值,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倡导公正公平的生存原则,确立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对最终实现人类明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和伦理这两个概念,不论中外,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虽然也有人指出单纯的“道德”与“伦理”的不同,认为“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实际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伦理则较多的是指有关这种关系与行为的道德和理论。”(《伦理学大辞典》宋希仁等,检民出版社,第395页),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尤其在讨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始终是把二相通运用的,因此学术界常有所谓的“伦理学就是道德学学科,伦理学就是道德学学科,伦理就是道德,道德即是伦理”之说。本试从另一角度对伦理学主题作一新的辨析,旨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平民化是近代公园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公园的平民化是民国时期公园建设的发展方向。对于宁波而言,民国时期公园的平民化主要体现为:将旧时象征封建权威的官府衙门改建为公园,以凸显平民的地位和价值;立足于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目的,明确公众拥有的公园性质,以使广大平民成为游园的主体;启发民智和规训民众的目的是较之休闲娱乐更为重要的,推进公园的平民化进程的思想渊源和现实需要;强调公园分布注重普遍,活动安排和设施上的贴近平民,服务和满足平民的需要。然而,此过程中尚有精英话语、政党意图和其他实际困难的交织其中,反映出公园平民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社会伦理也迫切需要实现由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的转化。这种转化主要应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在道德价值上,从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统一;在道德关系上,从扬公抑私走向公私兼顾;在道德准则上,从单向奉献走向双向服务;在道德层次上,从单一层次走向多元层次;在道德手段上,从“软性约束’”走向“软硬兼施”。 相似文献
19.
谢青松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17-19
“娶妻当如薛宝钗”是不少中国男性理想的择偶标准。除了美丽、多才,薛宝钗道德人格的魅力究竟何在?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薛宝钗在言行和处世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准则,从而展现薛宝钗符合封建伦理的“完美”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20.
杨汉民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0(2):12-14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提出了挑战,管理与伦理相互结合的态势已日益突显。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揭示伦理所具有的管理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伦理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