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们尝试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深刻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图形学习经验。一、直观体验,建立体与面的联系课始,教师拿出一张A4纸。师可以把这张纸看成什么图形?(长方形)是的,这张纸很薄,如果我们只看其中的一个面,而不考虑这张纸的厚度,可以把它看成长方形。现在老师增加几张,再继续增加一些,(拿纸演示)现在它是什么形状?  相似文献   

2.
<正>课前思考:1.教材是如何编排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做中学”,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找到不同制作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1 实验操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特点,我注意从感性认识入手,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多渠道促进知识内化。   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认识》时,我采用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操作实验,发给每4个学生12根小棒6张纸让学生利用双面胶,铁丝等制作长方体,并允许4人一组讨论,研究制作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内涵,概括出了: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并能归纳出长方体棱长和计算公式。紧接着,我又要求学生将长方体的每个面糊上纸,学生很快得出结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样,触类旁通,又很快地解决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集文字、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近几年来,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来辅助数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去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表面积、体积概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多媒体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再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利用动画效果营造学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中含有许多“变”和“不变”的因素,教师要抓住“变”和“不变”的辩证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后,学生练习这样的题目:1.一个正方体棱长5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2.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第1题学生不难解答,第2题求长方体的体积用1个正方体的体积乘以2即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许多学生仍是用正方体的表面积乘以2。很明显,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是错误的,而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受了“…  相似文献   

6.
一、分析教材 制定目标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①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②能在图或实物上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③能正确填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抽象思维是学生认知数学、观察世界的一项重要能力。本文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为例,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四种方法,探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例评析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室钱灿阳评析园岭小学邓安怡执教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  相似文献   

9.
“九义”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部分内容。一、教材特点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学生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从一、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观念的认识的飞跃,也是进一步学习圆柱、圆锥等图形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1.重视联系实际。用实际物体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通过实物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把牙膏盒、药盒沿棱剪开再展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所编题目均联系实际。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0.
教 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及练习七中的1~3题。教学目的:知道面和体的区别;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各3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8个;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各3张;投影仪或电脑。学具:按教师的教具准备一套(投影仪或电脑除外)。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难点:辨认和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两种图形。教学过程:一、分学具,激兴趣1 引入。从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引入,并出示实物:长方体…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初次接触的立体图形,也是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的重要基础知识。 一、把握特点,突出重点 本章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重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教学;(2)计算表面积未给出“公式”,显示了一定的灵活性;(3)突出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直观“形式”推导,由正方体的特征引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最后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4)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章四十八道  相似文献   

12.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第一册“认识物体”,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物品的形状是相近的,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为学习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球等概念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该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问观念,能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成为众多教师执教观摩课、研讨课的首选。有关这一内容的成功案例不少,但我最近听了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局直...  相似文献   

14.
<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作为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起始课,内容涉及众多知识点的学习,承载着建立后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认识这一基本任务,其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一、课前思考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虽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经验,但他们还未能够全面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特点,有待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第八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体积(容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公制体积单位的进率和换算,学会土石方计算方法。学习本节内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重要,掌握其特征,理解体积计算公式也就比较容易。这是学习体积单位间进率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课本在分别讲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后,又将其统一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统一,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而且好处有三: 一是能启发、诱导学生计算出底面是三角  相似文献   

17.
一、案例背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几何形体体积的计算总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进行的一节总复习课。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让学生理清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其相互关系,并适当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四棱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突出转化规律,体现数学化思想。本案例中描述的教学片段,就发生在学生理清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其相互关系之后进行的拓展练习。  相似文献   

18.
刘大军 《广东教育》2003,(11):24-24
课堂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变化,产生一个个惊喜,也会出现一个个意外。那天数学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尽管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但还是出现了意外,让人始料未及。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一张纸。”他一说完,立即遭到其他学生反对。“一张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我也觉得一张纸是长方形。”“如果是长方体,就应该有厚度。”“谁说纸没有厚度,它只不过很薄很薄,我觉得它是长方体。”……我心里可急了,才刚开始新课啊,再这样讨论下去,这节…  相似文献   

19.
段玉江 《云南教育》2001,(17):41-4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 (试用修订本 )第 72页“图形的认识 (一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形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认和区别。   教具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及模型。   2.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若干个的口袋一只。   3.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实物,橡皮泥 (或…  相似文献   

2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图,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