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登高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传统母题,也是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本文论述了登高这一文化意象的传统,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登高诗的意蕴,并归纳了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依照常规教学的思路.语文教师总是依据教参大纲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布局完成课堂任务。因课时有限.教师需在一定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为此,常常使部分学生乃至于好学生对一些时代遥远、民族背景文化不甚了解的文章很难领会吃透.更谈不上全方位掌握。笔者认为对于此类作品(如《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除上课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外,均应添加一节“专题课”.以便于组织学生精心探讨正课不易深入的问题及学生难于细化内化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本色阅读?一是针对阅读鉴赏的方式而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阅读鉴赏活动的自然、常态、常规、常情,不需要特别的"辅助"和"凭借"。二是针对阅读鉴赏的内容而言,强调把注意力放到文本上,阅读理解紧扣文本本身,从文本中去发现作者,发现情意,发现意旨,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两队人数相同,比总个数。(1)出示情境图(图略),图中小朋友在玩套圈游戏。师:小明和小红都套了10次,小明套中了7个,小红套中了5个,谁套得准一些?(生:小明)如果不是他们俩比赛,而是男生队和女生队在比赛,这时候能说是男生队套得准吗?生:不能,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全部。师:一个人的水平不能代表整个队伍的水平。那我们来看一看整个队伍套圈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尝试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整合教学,让学生对送别诗这类题材形成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有一个自然段显得十分特别,是哪一个?生:第3自然段。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生:只有很短的一句话。生:这么少的字怎么能成为一个自然段呢?师:是啊!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用意呢?提示一下,看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什么。生:樟树。  相似文献   

7.
《小学青年教师》2013,(7):38-4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3自然段,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第2、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绿苇儿童诗》是作者自编的教材内容。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绿苇之美、舞动绿苇之乐、流淌绿苇之诗、分享绿苇之颂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使他们在审美和嬉戏的交融中积蓄绿苇诗情;同时,让学生直观地积蓄优秀儿童诗的图式,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初步学写儿童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在指导高三学生进行标点符号系统复习时.笔者发现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老师们并不太在意《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为《用法》)实施的时间,只要是《用法》就行了:二是一些颇有市场的复习指导用书在这方面也含糊其辞,有的甚至采用已经废止的《用法》,即1990年3月22日-1996年5月31日间实施的《用法》;三是由于《标点符号用法》没有具体解说.就导致一些自作主张的说法混淆视听。  相似文献   

10.
师:现在开始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写到了哪几个生命?生命是什么?生:生命是一只飞蛾。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2.
师:这幅漫画有什么特点?生:太简单了,连脸部的五官都没有画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一 教学引入,解释题意 师:上节课我们跟着李白欣赏了天门山上的壮丽景象,请一起背诵《望天门山》。(生一起背诵)现在我们要跟着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到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去看看。(出示课题和西湖的图片)猜一猜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苏轼在西湖边看太阳。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共有六个专题,选辑了32篇散文.要在36个学时中完成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的单篇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两轮的选修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阅读实践与审美经验,结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材编排以及现代散文学习的特点,尝试着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专题鉴赏教学.  相似文献   

15.
本节课贯彻多读少讲、让学生自己体会的教学思想,用诵读为主、稍事点拨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文章高度概括与极尽铺陈的写法,体会整散、长短、富丽夸张等语言特点;了解古诗文的特殊句式;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在读书、作文时自觉注意语感。  相似文献   

16.
一、识题触"道"师:(板书课题)请大家读读课题,这个题目有点文言的味道",之"的意思就是"的"。什么是"自然之道"呢?说说你的理解。生: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中蕴含的道理。师:好。这个"道"除了理解为道理,还可以怎么理解?生:我觉得是大自然的秘密。师:有意思,大自然的秘密,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  相似文献   

17.
18.
一 “景”与“言”——美感的联通 1.走进文本。弄清“事实”。师:课文哪个部分写草原景色美呢?生:第1自然段。师:谁来用朗读把我们带人草原?(指名读第l自然段)师: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生:我看到了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的草原。生:我眼中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相似文献   

19.
师:今天,我们学习《拉萨的天空》。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师板书课题,“拉萨”两个字写得大,“的’’字写得小,“天空”两个字用蓝色的粉笔写)师:谁来说说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相似文献   

20.
为了配合小学课程改革,全国小学教师教育化学教学研讨会在山东莱芜召开。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教授、化学教研员、教师参加了研讨会。江苏省、山东省的四位教师展出了精彩的示范课。下面是《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的课堂教学实录。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