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队报新看台     
卖票后的感受前几天学校组织我们用卖票得来的钱,为西部小伙伴捐款。有的好心人会捐十元二十元,可有些人连几毛钱也不肯捐给那些孩子们,还说:“捐了钱有什么好处吗?”还有一些人讲:“我自己还用钱呢,凭什么给他们捐呢?”在此我要对这样的人说:“如果你们是他们,会不会希望有钱上  相似文献   

2.
沟通大堵车之一孩子的心声:妈妈总问一些无聊的问题,比如,你中午在学校吃的什么莱呀?王老师对你好不好呀?你有没有犯错误呀?今天的作业会做吗?老一套。我怎么回答?“会”;“没有”;“还好啦”;吃什么莱?“不记得了。”有时候在学校受了委屈,回来对妈妈说,妈妈就会马上立起眉毛对我说:“这点事就哭?你可是个男孩子呀!”堵车原因:  相似文献   

3.
当一天差生     
她是班上的优等生,是老师的掌上明珠。有一天她突发奇想——做做“差生”。这天,她起得特别晚,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她会做出这种事。上学的路上,她在思考:老师对她这种行为会做出什么反应呢?是打,是骂?不知道,不知道。还是等会儿,再看吧。  相似文献   

4.
采访赌徒     
本刊小记者曾小慧报道赌博是犯法的事情,但我发现赌博的人日益增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星期六,为了满足好奇心,我钻到一些赌博的人群里,开始进行采访。首先采访的是一位年轻阿姨:“阿姨,今天运气不错吧?”阿姨说:“赢了三百五,输了二百四。”“你的孩子会不会因为你赌博而学习成绩下降?他会不会也想跟着你一起赌呢?”“赌就赌呗,反正他也不是学习的料,还不如帮我多赢一些钱呢。”她回答。我看到周围其他人也注意到了我,就向他们发问:“你们这样赌博有什么好处呢?”他们回答:“说不出什么好处,就是赌习惯了,想不赌都没办法。”“怎么,赌博…  相似文献   

5.
星星     
月光很黯淡,满天星斗在蓝色的天幕中闪烁。她边走边想,为什么那颗星还没亮起来呢?突然,有一颗星星射出了夺目的光彩,“哇,原来在那儿!”她自言自语地说道,脸庞浮现了一丝灿烂的笑容。一上个星期的晚自习之前,她发现同桌几天来老是发呆,好像有什么心事,她想:咦,他怎么了,一向都开朗的人,怎么今天跟林黛玉一样?于是她问道:“喂,你怎么啦?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说出来听听!”他摇摇头,不说话。她一脸疑惑,但又无可奈何,他们从小学到现在一直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善良的孩子,心就如水一样纯洁,一切总是那么和谐,一切都是那么愉快,初中的生活是匆忙的,…  相似文献   

6.
好友成群     
生活中的知心好朋友,即使分隔千里,都好像相处在一起。他们永远会给予你无穷的力量,鼓舞着你不断前进。我就有这样一群好友。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好友卫敏给了我正确的答案。卫敏她是全班最好动的人。她爱运动,剪了个男孩头,时常穿一套蓝色运动服。在运动时,她有个习惯,就是常常很潇洒地用手抹头上的汗,再把手一甩,然后再一甩头。这时,周围的人都被她吸引。学校举行运动会,她是最积极参与的人,而我却默默无闻。她天真地说:“嘿!怎么不参加呢?这是很有意义的。”我低声说:“我怕不行。”她焦急地说:“有什么可怕?这是难得的机会。人生的价值在于拼博。人生能有几回搏呀?”听了她的话后,我像懂得了很多似的。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1500米赛跑。高大且浓眉大眼的秀明考上了司法警校,  相似文献   

7.
第一堂课: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在护理学校学习时,一天,老师忽然在课堂上对我们进行了一次测验。我很轻松地答完了大部分考题,但看到最后一道题时,我想老师可能是在和我们开玩笑,那道题是这样写的:“我们学校清洁女工的名字是什么?”我曾多次看见过那位女工,也能描述出她的模样,但我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后来老师对我们说:“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对你们都很重要,他们值得你们去关心,哪怕只是向他们微笑一下或问声好。这就是我出这道题要告诉你们的。”第二堂课:随时随地帮助别人一个大雨倾盆的…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送孩子上犹太学校?”语气里有好奇,也有不理解。实际上,生活中好奇和不理解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我们缺少的是驱使自己去尝试、去探索的勇气。如果问题改成“去犹太学校,有什么好处吗?”“你学到什么?他们有什么跟我们不一样?”我想世界会变得更友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会拉得更近些。  相似文献   

9.
恋家     
来到学校才五天 ,我想家简直想疯了。到这里来读书 ,为的是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可我怎么也没想到 ,在这里会如此地想家。我好羡慕家在城里的同学 ,每天都可以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 ,生活无忧无虑。他们需要什么 ,都由亲人来打点。我每天都在想着家里边的事 :爸爸是不是老早就起床 ,下乡检查工作去了 ?妈妈腰痛的毛病还犯吗 ?妹妹或许又在玩什么被妈妈发现 ,催她快去做作业……每当看见一些同学的家人来到学校 ,我就想 :“我的父母也来 ,那该多好啊 !”只要一上课 ,我总是胡思乱想 ,希望快些下课。在这个人地都不熟悉的环境 ,我常常课间独自依…  相似文献   

10.
在焦急地等待中,终于盼到鹅女送早饭来了。从她那抑制不住的微笑里,我知道昨天夜里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果然,她忍不住问我:“昨天晚上,你听到什么声音了吗?”我疑惑地说:“什么人逃跑了——不会是佳和吧?”她摇着头  相似文献   

11.
[案例]小丽(化名)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乡下抚养,快到上学时,才被父母接到身边。父母都是事业心特别强的人,除了工作好像什么都不重要。她自然也就成了“多余”的人。因为没人照看,虽然她只有6岁,还是被父母送进了学校。由于年龄偏小,所以在学校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需要动手的事,  相似文献   

12.
善待真诚     
“以后长长的日子里 ,孙老师和晓晓都在盼望着一样东西 ,他们都等得很苦很苦。”他们在盼望什么 ?他们当然是在盼望回信。但除此之外 ,他们还盼望着一种更宝贵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是的 ,晓晓对老师的爱有一些错位 ,她对孙老师的爱的表白 ,的确有些不合时宜。但是 ,晓晓是真诚的 ,她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展示在她所爱的人面前 ,她期待着孙老师能给她回信 ,而且“等得很苦很苦”,可见她是当真的 ,她是真诚的。可是她的真诚得到了什么样的反应呢 ?那就是两个字———“幼稚”。同样 ,孙老师自以为“写得很精彩”的小说连同一…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覃萍当然遭遇过无数的困难,但是没听说过她流泪,她是从来不会服输的。所以难怪覃萍流泪的事,在磨市镇成为了一条重磅新闻。人们不免要追问:“覃萍咋啦?干吗流泪?她遇上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啦?”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中写道: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对于“他们”指些什么人呢?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认力他们是指“在讲堂里的日本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应指“日本爱国青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是指些什么人?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下面就谈谈我的浅见。 首先分析“他们”指“在讲堂里的日本学生”这种说法。此时事影片在“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  相似文献   

15.
启发式教育     
语文课上,我教同学们如何体会词句的意思,在给他们讲什么是“奇迹”的时候,我举了个例子启发道:“假如一个人从十层楼上跳下来却一点儿事都没有,我们通常会说这是什么?”“这是幸运。”有学生这样理解,我不太满意,继续启发:“那么他又爬上十楼又跳下来,可还是毫发无伤,我们会认为这是什么?”“偶然。”学生还是不解其意。“如果他再次爬上去又跳下来呢……”“那绝对是犯贱,吃饱了没事干。”同学们开始起哄。“不,他习惯了。”嘟嘟最后总结。启发式教育@张静  相似文献   

16.
情景 1:我低着头,背着手,老老实实地站在班主任面前。我原以为老师见了我这副虔诚劲,一定会心慈手软,没想到……   “怎么和同桌吵架了 ?”   “这不关我的事,是她先惹的我,我……”   “什么 ?她这么老实的人会先和你吵架 ?不会吧 ?你还把人家气哭了,这实在太不像话了!”   “我就知道你不会相信我的,她别看表面老实,实际上……反正是她先惹的我……”   “你啊你!别给自己找理由了,快看看你自己吧!再说了,同学之间还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吗 ?你这样也影响学习嘛……”   “别说了,我的错!我的错!都是我的错还不行吗 …  相似文献   

17.
拉勾上吊     
将计就计客人叫侍者将一束花送给住在10号房间的小姐,侍者说:“哎呀,我的先生,算来今天你已经是第三位送花给这位小姐的男士了。”客人:“什么,你说什么?还有谁送花给她?”侍者:“对不起,他们从来不讲姓名,他们个个都说她会知道是谁送的。”客人说:“好极了,拿着我的名片去,并且告诉她,以前的两束花,也是我送的!”  相似文献   

18.
帽子     
“帽子”并不珍贵,而可贵的是我们的心境……安安放学回来,小脸阴沉着,她过去摸了摸他的额头。还好,没发烧,就问:“怎么了?学校出了什么乱子吗?”“老师说,古柏得了癌症,不来上学了。”安安说。“会好的呀,要有信心。不是所有的癌都不可治的,对不对?”她想不出什么话来跟一个10岁的孩子理喻生死。古柏那样可爱的孩子,怎么呢?安安犹豫了一会儿,怯怯地望着她:“可是,老师说,他在做化学治疗,头发都掉光了。”“不久又会长回来的……”她心里泛起了一阵悲意。“我们同班同学里,有人明天想去医院看他。”没等安安说完,她抢着说:“好极了。你们可…  相似文献   

19.
一次课间操后,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向您借本书可以吗?”“借什么书?”“《班主任之友》!”她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小。“你借这书干什么?这本书不适合你们读,你们也看不懂,看这干吗?”没想到她说:“我看得懂,这本杂志很好,我们都喜欢看。”“好?怎么个好法?”“我们都喜欢里面的班主任,喜欢里面的做法,如果都是这样的班主任,那多好!”她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便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其实,你也是很好的班主任。”我当时无语。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事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都喜欢《班主任之友》。他们说,我们喜爱《班主任之友》,是喜欢里面的…  相似文献   

20.
唐金龙 《教书育人》2005,(10):46-47
小丽(化名)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乡下抚养,快到上学时,才被父母接到身边。父母都是事业心特别强的人,除了工作好像什么都不重要。她自然也就成了“多余”的人。因为没人照看,虽然她只有6岁,还是被父母送进了学校。由于年龄偏小,所以在学校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需要动手的事,总落在别人后面,到二年级时,她甚至不想上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