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家园与故乡是我们精神情感的依托和归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家园与故乡的散——《今生今世的证据》。请问,什么是“证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选自于刘亮程《风中的院门》,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是:对于作者所描述的38年的边疆生活,学生毫无类似的生活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其解读;他们怎样才能读懂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所蕴藏的含义?实际教学中不乏将文章的意旨直接指向学生的情形,但这  相似文献   

3.
<正>算下来,这已是笔者第四次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了。坦率地说,时至今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法始终不够满意,文中的一些语句也一直未能读懂读透。2006年,笔者第一次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那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刚刚启用不久,我对入选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相当陌生。后经了解,原来刘亮  相似文献   

4.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被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这其中呈现的对故乡的追忆和思索情怀不言而喻。自古而今,凡吟咏人与故乡之情的,无论是远离后的依恋不舍,还是痛失后的不尽伤痛,情感的痕迹相当明显,也易于理解。但观刘亮程的这篇《今生今世的证据》,笔者却略感不同,它已超越了不舍与伤痛,叩问到生命的本质,将人类对故土的情思上升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将教学内容设置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哲理". 一、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 <今生今世的证据>语言富有哲理,内涵深刻而情感深沉.本文是教材中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的最后一篇,它有别于其他几篇思乡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对故乡的思念,也非简单地对"精神家园"追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储春霞 《现代语文》2006,(6):112-113
苏教版必修课本中编选了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在“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中,刘亮程的这篇章无论在结构还是语言上都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几篇的地方。笔试就此的情感线索进行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7.
<正>一、导入读完本文有什么感觉?证据,是用来证明什么的?(证明、说明有些不知道的东西)文章有个动词贯穿全文你能注意到吗?("知道"这个词贯穿全文)那么你能发现作者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吗?关于知道和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说的呢?请看幻灯片(哪个动词频率最高)。问过同学初读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感受,有同学说是作者的故乡消失了,他回想起他的故乡。也有同学说读不大懂。我想除了对消失的故乡的回忆,文章  相似文献   

8.
师:家园与故乡是我们精神情感的依托和归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家园与故乡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请问,什么是"证据"?  相似文献   

9.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现代散文.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想北平》》和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都是诉说故乡情结的,但表达的感情和方式却不相同。一个以沟通式的叙谈写牵挂,一个以独白式的呓语写守望。本文分别从这两个理解来研读这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最后一篇选教课文。对于家园之思的主题,对于评点式阅读方法,学生应该有所了解,但由于缺乏人生历练和生命感悟,他们面对着刘亮程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深藏不露的感情、充满理性的哲思,往往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营造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激起相似的生活体验,加强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交流,学会运用评点法挖掘文章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杨静 《文教资料》2014,(12):39-40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刘亮程的散文名篇,自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引起了不少学者和师生的广泛关注,作者试走近其人、其文,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13.
正"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听了吴国锋老师在第二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开设的示范课《今生今世的证据》,首先想到的就是哲人庄子的这句话。吴老师用这节课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好课,要贴着文本"行走"。这堂课本色朴实,诱导自然,可圈可点处甚多。笔者结合散文文本的教学,谈谈这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一、紧扣文本,挖掘核心价值文以载道,道在文中。《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入选苏教版高中  相似文献   

14.
别解《今生今世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着鲜明的创作个性、极具冲击力的散文,但其主旨人们理解不一。  相似文献   

15.
怀念的证据     
近来,我有幸读了刘亮程先生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不由地想向内心发问: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哪儿甲少年时代,许多拥有记忆的东西早已消失不存,在物人皆非之后,我不希望更害怕出现像刘亮程说的那样: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相似文献   

16.
怀念的证据     
近来,我有幸读了刘亮程先生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不由地想向内心发问: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哪儿?少年时代,许多拥有记忆的东西早已消失不存,在物人皆非之后,我不希望更害怕出现像刘亮程说的那样: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相似文献   

17.
刘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写道,能证明他今生今世的证据有很多,有村庄里的草、土墙、房子、大地深处的大风、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一根拴牛的榆木桩、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还有童年、青年时的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这些是刘亮程过往生活存在的证据,也深深地影响着他后来的创作。我们过往的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人、事、物以及特殊的感受和体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相似文献   

18.
正《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的"乡关何处"板块。作者刘亮程以独特的语言方式,来展示时间、空间和存在等乡村哲学。教学该文,首先必须辨析其中的哲理逻辑。一、这算回到家了吗?"只几十年工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但这是"我早知道"的,"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也是谁都知道的。很明显,"我"回到的是"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  相似文献   

19.
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聚焦课堂”研讨会上,三位名师同课异构刘亮程的散文名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中表达了对曾经拥有的生活的追忆、迷惘和伤感,这一情感线索不禁让读者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中所描写的相似心境。虽是在年代、环境、经历上都大相径庭的作者,虽是在题材、体裁、背景上相去甚远的作品,但是相隔一千多年的两位文人,却在情感上表现出了人性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