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课堂片断】1.师:田忌和齐威王的第一次赛马是怎样的?结果怎么样?(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不少学生举起手)2.师:大家不用急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用手上的马演示第一次赛马的经过。3.学生开始讨论。(讨论时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开始演示,教师过来制止)4.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教师就示意讨论结束了,其中有几个小组的学生正兴趣盎然地演示,但只好无奈地停止了。【思考】这样的讨论有必要吗?我们真的让学生的小组讨论有实效了吗?真的让学生的小组讨论自主了吗?真的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了吗?为此笔者对这样的小组讨论如鲠在喉,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有话要说。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讨论的问题至少应符合两条原则:一是有助于突破课文重难点或疑点。二是可以引发不同意见的争鸣。上面片断中那位老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却不符合这两条原则,至少对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田忌赛马》中第一次赛马是怎样的?结果怎么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生只要一手”和“讨论一开始就有两个小组开始演示”。可见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更谈不上讨论的必要,在这种问题基础上的小组讨论,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已,没...  相似文献   

2.
怎样优化小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呢?一、引导独立思考,为小组学习打基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所要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是经过教师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例如,在教学《一棵橡树的故事》这篇略读课文时,教师根据“阅读提示”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为什么开车路过这里的人都说筑路的人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读书,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读…  相似文献   

3.
小组讨论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一种。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对于我们的美国同行来说,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为大家所习以为常了。在我国,课堂中的小小组讨论也大约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是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都心知肚明。而恰恰这些问题十分关键,非常重要。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且要使思想有条理,有逻辑,这当然应该是语文课的目标之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就能实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讨论是一个训练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形式,更不能成为点缀,或摆设。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美国同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4.
小组讨论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一种。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对于我们的美国同行来说,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为大家所习以为常了。在我国,课堂中的小小组讨论也大约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是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都心知肚明。而恰恰这些问题十分关键,非常重要。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且要使思想有条理,有逻辑,这当然应该是语课的目标之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就能实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讨论是一个训练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形式,更不能成为点缀,或摆设。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美国同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5.
明师     
“大概”二字是你最大的敌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1940年到美国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大师级的物理学家费米教授。费米教授每一周用半天时间跟李政道讨论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训练,让学生对一切物理的问题都要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找到答案。费米每次讨论时都问问题,让李政道回答。有一次,费米问李政道:太阳中间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答大概是一千万绝对温度。费米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李政道说:是从文献上看来的。费米问:你自己有没有算过?李政道答:没有这个计算比较复杂。费米告诉李政道:作为一个学者,这样不行,你一定要自己思考和估计,你不…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活”起来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一、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安排讨论过程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取得最佳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既能独立思考,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让学生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们要冷静地思考这春意盎然的小组合作学习。那么,新课标下怎样上好一堂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呢?一、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小组讨论。许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误解:言“合作”必“讨论”,把“合作”简化为讨论,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甚至认为“无讨论不成好课”。有一位细心的教师在评课时大加赞许上课的教者,一堂课让学生讨论了二十多个问题,开口之小,容量之大,气氛之活,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但我总认为这种“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教学动机过于裸露,有点哗众取宠、浮泛浅表。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我们要养成…  相似文献   

8.
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的问题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教师的“问”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笔者认为“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要有点睛之妙问要有点睛之妙就是指提问时,教师要把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在理解的疑难处、问在知识的引申处、问在学生思考的转折处,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理解关键问题,解决疑难问题。如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这样解答一道题:学校把360本…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下一些课堂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学生的年龄、经历相近,地位平等,年龄心理特征类似,平时交往比较密切,有共同语言,在小组讨论中,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取长补短;而且小组讨论还能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良好品质。我们的小组讨论,主要在下面的情况中使用:1.新课的预习。上新课前,教师布置新课的思考题,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带着问题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共同探讨问…  相似文献   

10.
一、时机要适宜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之后才会产生交流的欲望。当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小组学习才会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问题有表达欲望时、当问题带有思辨性、需要相互启  相似文献   

11.
在倡导合作、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小组讨论”成为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形式化的“小组讨论”,其主要表征有短暂的讨论时问、讨论任务和职责的模糊、讨论结果的预设性和统一化及汇报交流的个体化等。造成“小组讨论”形式化的主要原因有讨论的主题简单,缺乏思考空间、缺乏教师的合理指导、教师对“小组讨论”的错误认识等。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让学生敢疑乐问有多么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质疑问难,才能让自主探究变得更加真实。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我让学生在读了课题后问:“你有什么问题需要问问这只美丽的丹顶鹤吗?”  相似文献   

13.
[现象] 课堂讨论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在课堂上,讨论的形式化倾向十分普遍:或只是将讨论作为点缀,学生讨论刚刚开始不久,有时甚至才一个学生发表了意见,其他同学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匆匆宣布“讨论结束”,这时,学生思维尚未充分碰撞、激活,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或为了“紧扣教材”,便为学生的讨论设置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围绕设置的问题展开讨论,而所问的问题基本上属于“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根本无须认真思考,讨论也就“名存实…  相似文献   

14.
讨论就是鼓励学生就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交换意见,进行辩论,达到知识互补、互相激励、诱发思考、明白事理的目的,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讨论要让学生有动手、思考、表述的机会数学课堂讨论不是教师问、学生答,更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确定讨论主题,给学生动手、思考、表述的机会,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第六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让学生用一平方分米的6个正方形量桌面,先采取四人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量桌面,再把讨论和动手操作结果作汇报交流。首先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合作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既充分地让学生相互讨论、启发、帮助,更重要的是这个“合作”是在学生个体充分“自主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扎实高效。为了发挥好群体的力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合理地设计好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三个环节,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一、问题定向,明确学习目标定向,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每课书的学习目标既从本课书的角度看,也可从单元训练重点的角度看,这样就可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紧紧抓住那些与课文重点密切相关的问题。问题定向的设计,是指在学生对课文有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首先引发小组讨论,使问题定向。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学生提出“作者的心理有什么变化?这样变化说明了什么?”再如:《詹天佑》一文,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一开始就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提出这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深刻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文章的学习目标。二、讨论解疑,探究创新孔子曾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又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告诉后人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在学生问题定向后,通过组内讨论,各自发表见解,相互补充,最后达成共识。这是学生明确课文重点,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听二年级语文教师教独立阅读的课文《丁丁和小飞机》。在讨论课文后面最后一道题“丁丁长大了会开飞机吗?为什么?”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丁丁长大了会开飞机。”有的说:“丁丁长大了不会开飞机”。教师也表示:“丁丁长大了会开飞机”。从一年级起就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他们各自抒发感情,发表自已的见解,这是很可贵的。但是教师不能就此为满足,应进一步启发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丁丁长大了会或者不会开飞机的原因。实际上,课文一开始就说“丁  相似文献   

17.
龚永莲 《福建教育》2005,(12A):48-48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合作学习成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在课堂上频繁出现。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讨论,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同伴的比较和自我反思中自主构建,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但从实施情况看,小组讨论的时机不当常常影响了讨论的质量。笔者认为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有时间作保证,课堂上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只有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从低年级开始,我们的教学就注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在回答问题、解题、操作时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小组讨论的问题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组讨论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一种。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对于我们的美国同行来说,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为大家所习以为常了。在我国,课堂中的小小组讨论也大约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是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都心知肚明。而恰恰这些问题十分关键,非常重要。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且要使思想有条理,有逻辑,这当然应该是语文课的目标之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就能实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讨论是一个训练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形式,更不能成为点缀,或摆设。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美国同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20.
政治课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笔者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指导下,采取了下列几种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实际教学效果是良好的。一、课堂讨论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讨论的好处是学生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就某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各抒己见,集思广议,经过探讨、辩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提高。讨论时可以是全班讨论,也可以是小组讨论;可以整节课讨论,也可以用几分钟时间讨论。但讨论时一定让学生敞开思想,实话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