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石金凤 《教学随笔》2016,(5):147-147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上邪》不仅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小说,它也是一首关于诗人的诗,一首阐释诗人与时代、诗人与虚无、诗人与疯癫、诗人与自杀、诗人与异性、诗人与堕落、诗人与真情、诗人与悲情、诗人与死亡的大合唱,它写出了诗及诗人与这个时代的张力,描绘了诗人的乖戾与可爱;它还揭示出,诗人可以直面死亡且不惧死亡,诗人可以用自杀来向他认为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说"不",诗人以他的死来追问那些已被人们所遗忘的灵魂之痛。  相似文献   

4.
中唐以前,山水往往是古代文人失意心灵的避难所,诗人笔下的山水是诗人所处现实的对立面,诗人能与其和谐对话。但中唐以后,诗人对山水的情感体验模式发生了变化,山水不再是诗人心灵倾诉的对象,而是成了现实的折射和再版,他们由决意走向山水变为徘徊山水,诗人与自然的对话由以前的畅快而变为惆怅。这种变化的产生既与诗人的个性有关,也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唐以前,山水往往是古代文人失意心灵的避难所,诗人笔下的山水是诗人所处现实的对立面,诗人能与其和谐对话。但中唐以后,诗人对山水的情感体验模式发生了变化,山水不再是诗人心灵倾诉的对象,而是成了现实的折射和再版,他们由决意走向山水变为徘徊山水,诗人与自然的对话由以前的畅快而变为惆怅。这种变化的产生既与诗人的个性有关,也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拟古》其九是以著明诗人曹植为主人公的代拟体,是以曹植作品为底文的模拟之作。这首诗的独特叙述视角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眼中的外部世界,而且是主人公内在的心灵世界。《拟古》其九是诗人对诗人的解读,是诗人对诗人的发现,是诗人对诗人的刻画,是诗人对诗人的揭示,是遥想中的遥想,是追忆中的追忆。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曹植的生存漂泊与心灵漂泊。这是一代诗神的精神诉求,是寻求真理的痛苦呻吟;这是屈原内审式的人生独语,是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和庄严自问。这首诗具有拟古和咏史的双重诗学属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盛唐大诗人李白在诗歌中塑造的大鹏形象的内涵,认为它是诗人自己积极进取精神的征象,是诗人反叛性格的表征,是诗人生命轨迹的写照。文章据诗而论,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8.
北宋末年诗人,因党派和学术关系差异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宫廷诗人群体,一个是元祜后学诗人群体。宫廷诗人的作品充满了骄淫、奢靡、浮夸的气息;元祜后学诗人的创作则表现得内敛、冷寂,充满失望的情调;二者在本质上都表现了末世诗人的颓废,是北宋末年诗人的主要和普遍的心态。同时,在酷烈的党禁中,元祜后学诗人虽流露出较强的畏祸心理,但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心态。  相似文献   

9.
当一个诗人的神性与世俗碰撞的时候,受伤的总是诗人自身;当一个诗人的纯粹自我与物质世界交锋的时候,受伤的就不仅仅是诗人的内在良知了。世俗世界的繁华与追逐,喧嚣与躁动,冷漠与热烈,远远不是诗人自身能够明了或者能够把悟的。在此前提下,诗人自我的真正意义就不仅仅是内在神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勃莱是美国当今诗坛的著名诗人,他非常喜欢中国古代诗人,在他的诗集当中也出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子。勃莱笔下的中国诗人包括杜甫、陶渊明以及王维。他之所以选取他们,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诗人都有过隐居生活,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则是与这些诗人身上的道家思想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从八个方面进行修养:政治观点高水准,理论修养高水平,学科知识高起点,行为实践高要求,社会关系高品位,个性心理高层次,素质技能高一筹,利益荣誉高姿态。  相似文献   

12.
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积极主动、相对独立地对问题探个究竟的过程。探究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三要义,即自得、自省和自化。自得是指主体不依外力、自然而得的过程,其实现依赖于深入思考。自省则是追问之后的省察和反思,通过内视自己而明理。白化是通过感和悟的心理过程,将外在的知识内化成为主体的思想和精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以卢梭的著作为基础来考察卢梭的道德观可知:首先,卢梭区分了人的两种道德,一种是出自天然怜悯心的自然状态下的自然道德,一种是社会状态下的社会道德,并认为后者低于前者;其次,卢梭也触及了社会状态下出现的群体、群体的两种道德、群体之间的规则和群体道德问题。自然状态下的群体规则是自然法,社会状态下则依靠基于理性的法律和制度,即人为法。在各自的两种状态下,群体道德均低于个体道德,但群体社会道德高于群体自然道德。文章还尝试对作为群体的国家之间的规则,以及国家内一个个群体所处的状态和规则进行考察与反思,同时对卢梭提出一点批评.并对群体道德低下的原因作了一点思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图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夕佳山民居图案同样遵循这一原则,本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民居图案的精神内涵、图案的产生、发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图像采集中的梯形畸变是工程中最常见的畸变之一,但少有文献对此进行论述,为此文章提出一种简便的校正方法,在已知摄像机的镜头焦距和CCD大小的情况下,仅需要知道摄像机中轴线与地面(或被拍摄平面)的倾角一个参数,不需要控制点,就可以恢复原始图像.基本方法是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先将CCD上的点投影到地面上,同时假设平行于地面一定高度有一虚拟CCD平面,再将地面上相应的点投影到虚拟CCD上,当所有点都遍历后,虚拟CCD平面上获得的图像就是梯形校正后的图像.实验证明,这种方法简洁有效,适应性强,效果理想,在工程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主要在其寓意,而其艺术价值之一则体现在与古人赋物传神之诗艺传统相关的以“神”致“幻”的审美特色上。从意象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赋物,而其胜处不在“形奇”而在“神幻”;从意境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造境,其胜处不在“事奇”而在“境幻”。《聊斋志异》正是以其颇富诗意的意象之神、意境之幻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7.
两步投影法校正图像采集中的梯形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采集中的梯形畸变是工程中最常见的畸变之一,但少有文献对此进行论述,为此文章提出一种简便的校正方法,在已知摄像机的镜头焦距和CCD大小的情况下,仅需要知道摄像机中轴线与地面(或被拍摄平面)的倾角一个参数,不需要控制点,就可以恢复原始图像.基本方法是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先将CCD上的点投影到地面上,同时假设平行于地面一定高度有一虚拟CCD平面,再将地面上相应的点投影到虚拟CCD上,当所有点都遍历后,虚拟CCD平面上获得的图像就是梯形校正后的图像.实验证明,这种方法简洁有效,适应性强,效果理想,在工程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教师即研究者"命题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教师做研究的质疑主要表现在对其研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等问题的反思与批判上.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对教师做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广大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要认识到教师做研究与教育专家做研究是不同的,教师所做的研究是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做研究的最好范式,它强调教师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使实践与理论相联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制冷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建立工业制冷系统的仿真结构模型,并设计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工业制冷系统控制器,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模糊控制器在受制冷物品干扰和人为调节温度的情况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ew the limited literature on the emotional aspects of teachers' lives. First, a multicomponential perspective on emotions is described, the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eacher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is reviewed and critiqued. Next is 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 suggesting that teachers' emotions influen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gnitions, motivation, and behaviors. Four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adoption and use of teaching strategies, learning to teach, and teachers' motivation.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a multicomponential perspective on emotions is provided. This review draws on a variety of research literatur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educational sociology, and research on teachers and teac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