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会从北京来到边城乌鲁木齐,慕名前往拜访新疆军区后勤部某分部宣传科长侯恩儒。走进主人整洁雅致的书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墙壁上悬挂的出自侯恩儒之手的几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和形态逼真的中国人物画,果然名不虚传,叫人一饱眼福。新疆书协一位著名书法家曾这样评价他:“恩儒先生的字有如天马行空,随意洒脱,笔锋亦刚亦柔,笔体自如流畅,行书如大河东流,楷书刚劲有力,草书却似龙腾虎跃。”侯恩儒出生在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浓厚的古文化底蕴和前秦文化遗风熏陶养育了他。他自幼受父辈们的影响,喜爱书法绘画,练就一手好字。…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图书出版叠床架屋之今日,要为自己操持的一套深度原创性学术专著取一个满意的丛书名称,着实费了我们几个愚钝的编书匠不少心思。某秋日,陪学界同道至铅山鹅湖书院寻踪朝圣,于习习秋风中目睹“斯文宗主”、“圣域贤关”诸多旧墨遗痕,不禁感怀寄意,遥念起八百余年前极一时之盛的“鹅湖之会”,朱、陆辩难论诘之情形,依旧令人景行行止,温情与敬意填塞胸臆。蓦然间我们发觉:还有什么比用“鹅湖’来命名它更为合适的了?! 朱、陆所生活之宋代,乃中国文化之重要转折期与特殊鼎盛期。陈寅恪先生曾推许“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而作为宋代文化中心之一的江西,时人亦多有“人才之盛,甲于天下”、“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之美誉。在此时空交结点上  相似文献   

3.
徐宗元先生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古籍收藏家,他穷其一生收藏古籍,亦尽得其祖上藏书,却没有留下比较详尽的藏书目录.徐宗元先生尊六室旧藏于先生过世后被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购得,今捡其藏书之善本数种以窥其丰富藏书.  相似文献   

4.
论据乎?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论文选》中,《王勃生卒年考辨》一文,认为王勃集中《与契苾将军书》非王勃所作,理由之一为:王勋为王勃之弟,而《与契苾将军书》却称王勋为“舍弟”,故知是信非王勃作。(见该书第23页)此考证读之令人不以为然。舍弟,对他人称己弟之谦辞,乃极普通之常识,该文作者何连此亦不知?  相似文献   

5.
第三极书局开业伊始便秉承“传承阅读”之使命,作为书局顾问的季羡林先生专程题词“传承阅读”贺第三极书局开业之喜。第三极论坛是“第三极书局”常设的知识、思想、学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空间。而其中“通识讲座”则倡导广博的知识和思想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力图反映前沿的学术、创新的思想和多元的文化,以扩大读者的视野,丰富读者的识见。论坛每次邀请一位讲席者演讲60分钟或80分钟,然后与现场读者形成讨论、相互的交流;邀请教授、学者、专家担任讲座的讲席,与读者分享前沿学者的思想和观念。“通识讲座”系列…  相似文献   

6.
台湾已故学人朱维焕先生所著之《国学入门》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5月出版,是书系先生生前任教于中兴大学,为诸生讲授"国学导读"一课之讲义。因其为讲义,故而整理成书,部头不大,却极其条理有致,一如近人雷海宗先生之《西洋文化史纲  相似文献   

7.
今年9月27日,是谢六逸百年诞辰,《新闻大学》要为之刊载纪念文章,福申先生专函嘱我写一篇《谢六逸先生的最后岁月》。想到六逸先生为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替,鞠躬尽瘁,但他生前却被人们误解,死后很少为人们认识,犹如折戟沉沙,长期埋没。然而,复旦同人却对他念念不忘,如此深情,令人感动,于是欣然从命。  相似文献   

8.
谨严第一     
艺术巨匠的天禀,固非人人所能有,然而艺术巨匠的谨严,却是人人应当效法;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巨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学习鲁迅”,首先而且必要的,是学习他的谨严。从心细如发,产生笔大如椽,这是鲁迅先生每一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从文句上去学习他的谨严,尚可能;然而所得仅属皮毛。即使能有其犀利,必不能有其深湛。即或深湛近似矣,亦必不能有其隽永。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犀利深湛隽永是对事对物观察得极透彻,剖解得极精微的结果;他无论什么不肯轻轻放过。为了一种植物的译名,鲁迅先生肯费几天的…  相似文献   

9.
李晓晶 《编辑之友》2010,(12):90-91
著名出版家王仿子先生近日出版了<出版生涯七十年>一书.喜读这部出版史料,高兴之极,难以释手,把读竟日,获益匪浅.年逾95岁、德高望重的王仿子先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化出版界的领导和专家,该书展示了其从事出版70年工作旅程的脚印以及王仿子先生从学徒、学生、爱国青年--这样"一个外行人闯入印刷世界的经历与感想的记录",文化-出版史合璧,是一部容量宏大的耐读耐品的史料作品.  相似文献   

10.
偶读我国现代文学的史料,看到一则颇发人深思的文坛轶事.鲁迅先生早期以周(辶卓)为笔名发表在《小说月报》(1913年4月)的文言小说《怀旧》,受到编辑恽铁樵先生的赞赏,并加评语云:"曾见青年人才能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饾订,无有是处,极宜以此等文字药之."这条批语,不仅是经验之读,而且对教和学两个方面,都不啻为一个深刻的道理.笔耕之道,有大体之法可循,却没有固定的程式可套.因为循大体之法,可以通变,不必依样画葫芦;套固定程式,势在拘泥,一定囫囵吞枣.元代是戏曲创作的鼎盛时期,有位叫乔吉的批评家提出写作作戏曲的门径,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是也."(见《陶宗仪·  相似文献   

11.
沪上杂忆     
新的历史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解放。时我避居沪西,然亦亲见解放军官兵不扰民伤民,席地而卧在民房之前,至为感佩。军纪如此严明,焉能不打胜仗者?六月十四日,我在襄阳南路寄居处致函昔之留法同学,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之周恩来先生,向其祝贺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汇报自一九三八年春汉口一别后的情况,请求给予学习或工作的机会。是年六月二十六日,参加北平和谈的政府首席代表张治中先生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后,我亦去信给张,向他问候并告知自己及有关留沪朋友情况,七月十八日,张复信给我,全文如下:清尘兄:六月二十八日来…  相似文献   

12.
文化老照片     
叶至善 《出版史料》2004,(4):F002-F002
父亲列名发起文学研究会,作文支持《小说月报》之革新,都由郑振铎先生通讯接头。1921年3月,父亲始访沈雁冰于其上海鸿兴坊寓所,第一个印象就是他思路之精密与知识之广博,又得见其弟沈泽民先生,亦一强毅英挺之青年。闻说郑振铎先生亦已莅沪,乃相约于次日游半淞园,商量创刊《文学旬刊》,印行《文学研究会丛书》,并摄影留念。父亲站于右边,沈雁冰席地而坐于其前,郑振铎坐于中间, 旁一少年即沈泽民。  相似文献   

13.
谈慧玲 《出版参考》2006,(12S):I0006-I0006
第三极书局开业伊始便秉承“传承阅读”之使命,作为书局顾问的季羡林先生专程题词“传承阅读”贺第三极书局开业之喜。  相似文献   

14.
1981年秋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派往墨西哥,在前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先生主持的“第三世界经济及社会研究中心”进修、考察了一年多。该中心设有许多专题研究室,我所在的是由阿多尔夫·阿吉拉尔·辛塞尔先生领导的新闻研究室。埃切维利亚先生是中国人民尊敬的老朋友;阿多尔夫·阿吉拉尔先生在墨西哥新闻界颇有名望,对中国亦十分友好。由于他们的关怀和帮助我得以对墨西哥新闻(大众传播)界有了亲身了解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我国现代史上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和坚定的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诞辰99周年,又是他殉难55周年。李公朴先生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遭暗害殉难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在延安致李公朴家属的唁电中称赞:“先生尽瘁救国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公朴先生只有45年的短暂一生,但这又是极其光辉的一生。他勤奋刻苦、好学不倦的精神,他追求真理、服务人民的态度,他为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出版事业所做出的毕生奉献,为后人所铭记;他留下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永…  相似文献   

16.
白盾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史论》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该书最突出的学术价值之一,是入乎红学其内而能出乎其外,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之“泛文本”的阅读解析,破除了二百余年难以回避亦难以索解的“红楼之魇”。“引论”一章便由此入手破译“红魇一梦二百年”,得出其恶...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已驾鹤西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对先生有无亲炙之人,都敬佩先生厚德之风、雅致之文。随着先生的远去,“五四”最后的遗韵也渐行渐远,令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晚辈如我者,与先生素昧平生,我是看了《读书》杂志的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的。但1994年2月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竟使我有幸见到了张中行先生,并蒙他厚爱,亲笔题字送我一本他的新作《顺生论》。说起那次机遇,还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陈复尘给我提供的。彼时我还在报社供职,复尘兄告诉我说,北师大出版社有一个启功先生著作的…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出版者,天下之公器也,如此好书,岂敢专美?鸣飞先生闻此佳话,亦感振奋,遂指示制版之时须原样影印姚石子先生的名章等,以与读者诸君分享先贤遗泽。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金明馆丛稿二编》),宋代文化之繁荣,自有诸多原因,而人才的特出,是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人才是创造物质文明与文化财富的首要力量。翻开史籍,如群星璀灿的宋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为后人留下了辉映万代的文化遗产。宋代人才的一个特点是智慧的早熟,出现了一批“神童”。正史、笔记、方志等典籍中有许多记载,如:真德秀四岁受书,过目成诵;王禹偁五岁能诗;黄庭坚五岁已诵五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5)
电视文化的娱乐转向虽然饱受诟病,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仅仅将电视文化的娱乐转向现象归之为,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或品味的低下,未免太过简单,因此也难以实施真正有效的监管。电视文化的娱乐转向是复杂社会现象的荧屏表征,它既与市场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后的消费主义思潮盛行相关,亦与传播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媒体的兴盛相关。放任消费主义思潮通过收视率和与之绑定的薪酬机制来影响电视文化,从而在受众那里制造虚假的消费欲望和精神满足是不负责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