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传来消息:从6月26日到7月10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第6期《咬文嚼字》丛刊。自己给自己发难——凡读者从上述报刊中发现错字、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或明显用字用词不当者,认定一处,奖金千元。 千金纠错,震耳发聩。我深为上海报界同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折服,禁不住借一句维语:千金纠错“亚克西”!  相似文献   

2.
报纸期刊的差错似乎是个瘤疾一些发行量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报刊.也时常差错不断.漏洞颇多。《新闻出版报》第2064期刊登的一篇校读文章,列举了全国某大报主办的新闻期刊今年第1期上.比较明显比较典型的编校差错19处。如此一本在新闻界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差错俯拾即是。读者不禁要问:既然净化版面.减少差错,消灭差错是刊物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那么.像这样出现差错的刊物质量意识是不是弱了一点呢!类似这类刊物差错的报刊如今似乎不是少数。随便翻开报纸或期刊.只要稍有留心.就会发现病句、错字、漏字以及逻辑混乱、用词搭配不…  相似文献   

3.
“无错不成书”,几乎已成为当今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口头禅了。的确,书籍报刊中出现差错的情况现已相当普遍和严重,它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很不相适应的,广大读者、作者和新闻出版工作者对此反应相当强烈。为此,对当今书籍报刊中产生差错的原因作一番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求从中吸取教训,探索规律,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纠错措施,防止差错继续出现,已成为新闻出版界刻不容缓的大事了。为陈引玉之言,我不揣冒昧,略抒管见,并以此就正于方家同行及广大读者。书籍报刊中产生差错的主要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出错的根源不明,纠错的措施不力。对于书籍报刊中出现的差错,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4.
秦蓁 《今传媒》2006,(3):49
今年春节晚会电视上打出的字幕出了不少错误。报道说,春晚被《咬文嚼字》“咬”出了28处错字,平均每10分钟出现1次差错。春晚的导演甲丁对28处差错作出回应,表示很惭愧(见《新华日报》2月7日D3版)。特别令人可笑的一处差错,是把南非共和国的城市“开普敦”当成一个国家。这是何  相似文献   

5.
报载:《遵义晚报》9月13日开展“无错漏日”活动,遵义市委副书记李国士查出二版一处错字而获奖50元。获奖名单在报上公布后引起反响。市委领导查错绝不会仅为50元奖金,而表示了领导干部对报刊质量的关注。笔者为之叫好。 近年来,报刊文字差错居高下下,从中央级大报到地方性小报,几乎无错不成报。有的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书名是《报刊差错例析》,作者王震华(曾任《山西工人报》总编)。读后觉得这本书非常好,对提高报纸质量,减少报纸差错有很大的帮助。掩卷回味,跳进脑海的是“高素质才能高质量”八个字。  相似文献   

7.
报刊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载体。但有的报刊常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等差错,阻碍了思想感情交流的通达,损害了报刊的宣传效益,更影响了报刊的声誉。近期看到在一份中央级报纸副刊的一篇文章中,把“揣一颗心”的“揣”字错成了“端”  相似文献   

8.
一份堪称精品的报刊,必定有过硬的编校质量。近年来,各报刊都为减少差错想方设法,作出了各种努力。有关评比结果表明,不少报社在这方面成绩斐然。各单位在防错纠错工作中有何经验,有哪些行之有效的作法,我们想通过这次调查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所提问题如下: 1、你单位领导层中有无分工负责纠错方面工作的同志?并请简述对负责这项工作的想法。 2、你单位防错、纠错主要措施是什么? 3、你报成品差错率最低时多少?最高时多少?  相似文献   

9.
有句老话:“无错不成书(报)”,读者对书报刊上总是有差错不能理解,认为这类低级到连小学生都能校对的差错,怎么会在文化人的手中产生呢?其实,常常连报刊的编校人员自己也觉得难以理解,这些文字几乎都看了三五遍,居然仍将最普通的错字都放过了,真是不可思议。深究起来,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同一人校对通常在非成品报上(大样)不易校对出来的错别字,一旦到了成品报上就很容易校对出来;或者在别人的大样上挑错,特别地目光尖锐。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的校对能力在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中发挥不一致,这并非是智力因素,而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0.
张永强 《新闻窗》2012,(5):69-70
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加大了对期刊编校质量的管理,从每年对有关报刊检查的结果来看,报刊的编校质量堪忧,尤其是新闻类稿件中的差错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读者戏称为“无错不成刊”。这些稿件中的差错是纷繁复杂,既有文字性差错、技术性差错,也有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等等。这些差错中的显性差错一般比较容易辨识,而隐性差错似是而非,辩识难度相对要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曾指出:"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报刊在有机地运动着,差错也一定会被揭示出来,隐瞒是不明智的;而报刊在有机地运动着,也为报纸纠正差错提供了便利,纠错将变得轻易而举.报纸公开认错纠错,尤其是读者的挑错被媒体采纳发表,无疑是在保障读者的表达权,同时也是对读者知情权和监督权的保障;而编辑部和读者之间的制度性的沟通互动,形成了"开门办报"的格局,实际上也保障了读者的参与权.  相似文献   

12.
秦蓁 《今传媒》2006,(3X):49-49
今年春节晚会电视上打出的字幕出了不少错误,报道说,春晚被《咬嚼字》“咬”出了28处错字,平均每10分钟出现1次差错。春晚的导演甲丁对28处差错作出回应,表示很惭愧(见《新华日报》2月7日D3版)。  相似文献   

13.
翻阅近来的报刊,错字错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实在有大力倡导“为一个字负责的精神”的必要。仅举二例:  相似文献   

14.
高发学  张文 《青年记者》2007,(10):52-52
据《咬嚼字》统计资料显示,常用字词的差错占了报刊差错的60%以上,编辑、记在常用字词上下点工夫还是有必要的。现就将一些在报刊上出错频率比较高的字词作一辨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初,山西工人报原总编辑、高级编辑王震华的新作《报刊差错例析》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许多对王震华深有了解的人都说,这是老王的一部倾心力之作。  相似文献   

16.
提起报纸、刊物上的差错,真令读者、编者、作者均感伤心痛肺。什么“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之类的话,流传广泛。这话又似乎成了某些报社编辑们特别是老总们的“挡箭牌”,人家一提“贵报的差错不少”时,总是拿这句话来“挡”一阵子:“老兄,错字误句,谁都不愿出现。但是,在所难免。防不胜防啊!”言下之意,报刊上出现差错,谁来也没办法治。真的是“防不胜防”,还是没有着力去防呢?一般来说,出了文字差错责任在校对。校对工作重要这不是套话而是实情。这是项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手眼耳并用,一个个字地校,…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上的《究竟信谁的?!》专栏,颇受读者欢迎。因为读者在报刊上遇到“究竟信谁的”这一类事是常有的。《究竟信谁的?!》能为读者解惑释疑,它还能促使报刊注意审核,防止差错。这个密切联系读者的好专栏,曾一度停了,后来在  相似文献   

18.
消灭报刊上的文字差错是我们多年来喊的口号,但是成效并不大,报刊上的错字、别字和病句仍时有所见。我觉得,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继续强调责任心外,有必要从心理学中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观点来探讨一下文字差错的缘由及其改正的办法。“无意注意”是心理学中注意的一个类别,它是相对“有意注意”而成立的。所谓“有意注意”就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与此相反,“无意注意”则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当今书刊,大多在目录页的设计和编排上有精当和独到之处,对读者起到了很好的导读和诱购作用。但有些书刊由于目录页校对上的差错,难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目录页常见的差错有:错字如某刊1997年第6期目录页中的《明清时期微州商人的经商之术》,其中的“微”字应为...  相似文献   

20.
报刊上的错字好象饭碗里的砂砾,使人甚为厌恶。试将常见错字分为三类,举例于后。一、形似而误。“纤尘不染,使读者有如面聆馨咳。”(《解放日报》1982年3月10日第四版,《人民日报1982年3月30日第八版)“馨”为“謦”之误,“謦咳”为谈笑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