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i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2.
为这本<通讯名作100篇>写书评,在我的阅读史上创造了很多个"零的突破":第一次密集阅读如此之多的通讯;第一次花费如此之长的时间阅读一本文集;第一次在书中折下了那么多折角;第一次从书里读出那么多惊喜……  相似文献   

3.
李东红 《出版科学》2007,15(2):95-96
文章介绍了潘能教授专著《英语写作--范文100篇》的著作方式的确定过程与理由,评价了其写作语言及内容编排特点.  相似文献   

4.
5.
陈辽 《传媒观察》2005,(8):62-63
有三位女作家写了三本书,都以“往事”为题。一本是老作家梅志写的《往事如烟》,获好评;另一本是章诒和写的《往事并不如烟》,出版后有争议;如今又有一位名记者也是女作家的古平,她于2004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往事如新》的书.问世后立即令人刮目相看。古平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56年。  相似文献   

6.
在省委宣传部、组织部举办的纪念建党80周年“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中,我在《河北日报》发表的人物通讯《一个共产党员的金钱观》和《无言的忠诚》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回顾作品的采访、写作过程,使我体会到:两篇作品之所以得到党委主管部门的肯定,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主要是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为代表和体现了时代精神。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先进事迹、进步思想反映时代精神,以起到感染人、教育人的宣传效果。人物事迹越突出、观点越集中,思想内容越深刻,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7.
《陕西日报》于 1999年12月25日 在一版头题发表了 通讯《“杂交油菜之 父”李殿荣》。这篇 3000字的通讯充 分反映了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的论 断,反映了我国科 学家在这一领域里 为在世界上争得一 席之地所作出的坚 韧不拔的努力。是 一篇成功的新闻作 品。 作者抓住主人 公一些感人的细 节,极少在文中穿 插那些时下常见的 画蛇添足的空洞议 论。如1976年,油 菜花期,李殿荣像 往常一样来到试验 田,猛然惊喜地发现自己选配的组合后代有几棵变异的单株,雄蕊部分退化败育,而雌蕊发育较正常。“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  相似文献   

8.
范长江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无产阶级新闻战线的杰出战士。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人们称之为“西北通讯”。它代表着当时一种新闻文体——旅行通讯和战地通讯的发展趋势。它以从未有过的真实、完整、深刻的程度,把笔触伸向社会的各方面,在叙述中融入  相似文献   

9.
10.
《名作欣赏》创刊二十年了。古时,这个年龄的男人称“弱冠”,今天这个年龄的男女大约还在大学读书。总之,二十来岁的人,还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刊物不然,二十年的刊物则人人称老了。谁能说《名作欣赏》不是老牌刊物、老刊物?老而保持青春,老而保持活力,老而拥有更多的读者,这恐怕是《名作欣赏》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名作欣赏》创刊于1980年。那个时候,人对于所谓精神食粮,尚处于半饥饿的状态,精神饥饿的人们拥挤着或排着长队买刊物。对于名作,更是求之若渴。所以,当时的办刊人在讨论创办刊物时,一致通过了“名作欣…  相似文献   

11.
12.
1955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辞职标志着世界现代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几十年的这位老政治家,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作为新闻界,在报道丘吉尔辞职这一事件的时候,首先映入人们脑海中的,是什么内容呢?这牵涉到这篇新闻的主线。在丘吉尔的政治生涯中,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有铁幕演说的深远影响……究竟哪些内容会成为人们想起这位政治家时首先想到的呢?  相似文献   

13.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4,(11):16-17
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31件获一等奖的作品中,刊于《解放军报》的短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为何能受到评委的特别青睐呢?一条重要的原因,是作善于在有限的时空中捕捉尽量多的信息,从而使这一进程短暂的事件有了丰富而厚重的内容,从而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的好奇心理和获知欲望。大家知道,航天员从太空降落到地面,所用时间不长,寥寥数语也可交待清楚。然而,对于这一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读并不满足于这种简括式的介绍,加之在看到报纸之前,大都已从电视里看到了事件的梗概和结果,他们迫切想从报纸上知道更具体的细节。这篇目击记,正是为满足读的这种需求而采写的。  相似文献   

14.
徐鲁 《出版科学》2002,(3):76-77
在一切具有神秘性和宿命色彩的词与物之中,书,是首当其冲的。我是指那些深具个性的书。当然更包括博尔赫斯所说的“为所有人撰写、阅读、钻研并把所有人都写进去的浩瀚的圣书”。只不过,“浩瀚的圣书”总是很少的,甚至少到全世界可能只有一部。而更多的书,则是这部圣书派生出来的一些神秘的段落和词语。  相似文献   

15.
16.
刘燕宁 《新闻界》2003,(4):60-60,64
“享受新闻”这个理念,近些年来愈是明白地在受众中凸现出来。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览“网吧”,除了接受大千世界方方面面的最新信息,得到开拓视野、明了“世情”、受到激励、鼓舞、鞭策等功能联动效应外,莫不期盼从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读赏《人民日报》2003年6月15日国内要闻版范伟国的通讯———《一条大河波浪宽》(以下称《波浪》),就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寄情于山水,以山水为载体,抒发人性情感,是中华文学创作媲美欧美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唐代,没有专业作家,也没有“脱产”诗人,而数以万计的不朽诗作,悉数都是数以百…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新修玉篇>和<四声篇海>的引书问题,不仅有认识不清楚的地方,而且还存在错误认识.我们以此二书与<类玉篇海>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考察二书的内容与体例,对它们的引书问题进行了讨论,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同时对<四声篇海>符号错乱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很容易随着时代的远去而销声匿迹.可是我们说,忘却的尘埃无法遮蔽历史,在人们的记忆里历史从未远行,当历史的烟云散尽时留下一些杰出的、卓越的人来点燃那把记忆的火焰,时时把后来者的路照亮.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一批著名记者将永远留在后人的记忆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纪念他们.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他们留下来,被人们记住并且不朽呢?是机遇,是才华,是道德,还是学识,或者其他的什么?也许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谁都磨灭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他们都是德才兼备的人.这也正是河北大学乔云霞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以下简称<名记者传略>)一书想要告诉读者的.  相似文献   

20.
子楠 《军事记者》2005,(11):33-33
通讯《新川和他的妈妈们》是一篇难得的新闻佳作。这样的题材闻所未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很高的新闻价值,显示出记独具匠心。只有洞悉现实、对生活饱含激情的记,才可能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折射时代发展的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