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江泽民同志向全党提出“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要求后,提高领导者素质便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从领导学的角度来看,领导者的素质,是领导者共同的本质特征。领导者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格素质、文化专业素质、组织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新闻单位当一名“新闻官”要比在党政机关和其它企事业单位当“官”更难。因此,“新闻官”健全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迫切。这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先从客观上讲,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作为一名“新闻官”,不仅要新闻业务娴熟,更要在政治上敏锐、坚定,脑子里政治这根弦始终要绷得紧紧的;新闻单位的各级领导者绝大多数是搞新闻业务或搞专业技术出身,他们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但对领导工作却不甚熟悉,加之新闻单位知识分子成堆,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由于领导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本单位当之无愧的消息灵通人士和最有权威的“新闻发布官”。因此,通汛员荇想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做一名报纸、电台的“优质”、“高产”通讯员,就必须学会和掌握与本单位领导经常打交道的方法及技巧。通讯员采访自己的领导时,身份有别于一般记者,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由于长期的上下级关系,通讯员常常会生出自卑感,在采访中往往言不  相似文献   

3.
听而后验     
“实事求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这是做学问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对于新闻采访来说,也是必须坚持的。不是有这样的现象吗?有的同志习惯坐在办公室里的沙发上采访,听汇报,看材料,走马观花之后,便据此写成新闻。这些同志以为,情况是单位负责人亲口说的,材料是经过单位领导认定的,还能有什么差错?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即有的单位专门组织“秀才”编织令人眼花缭乱的“经验”,并且利用新闻为自己造舆论,因此,我们难免上当。  相似文献   

4.
马清伟 《青年记者》2016,(30):19-20
在报纸的诸多文体中,理论文章务虚性最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务虚工作,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党报社论、理论版长期存在并在多个历史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搞新闻工作,光务实,不务虚,不好.有了看法,有了意见,就要找机会,找题目发挥.”①可以说,党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党和政府务虚工作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现在,批评揭露性报道在逐渐增加,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日趋正常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批评难的问题还远未解决。报社主动组织批评稿件,还是采访难、审稿难、发表难。许多单位的领导、干部及一些群众,对报纸很有节制的批评也难以容忍。他们有的胡搅蛮缠,拒不认错;有的到处游说,托人说情,不让批评稿发表;有的抓住一些枝节问题大做文章,攻击谩骂,甚至诬陷上告。去年佳木斯市和今年武威市的“收报事件”就是佐证。这说明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不是积极支持新闻单位开展批评,而是限制批  相似文献   

6.
10年来,某部的报道员先后有4名被破格提为干部,5名考入军队院校。他们还向上级机关和地方新闻单位输送了20余名报道骨干,有的成为新闻单位的优秀通讯员、县广播站的编辑,有的成为专业记者这个部队驻地偏僻,远离上级机关。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何以能培养出这样一些思想好、业务强的报道人才呢?选人——突出看志向这个部队10年来培养的30余名报道骨干,一条重要原因是部队在选人时突出看其志向。每次挑选新闻报道员,部队领导首先把是否热爱新闻事业放在第一位。一次,政治处主任到基层检查工作,发现高机炮连战土陶旭文字基础好,笔记…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舆论监督最锐利的武器,也是舆论监督遭遇新闻官司和纠纷时,在多数情况下,能最有利保护记者和新闻单位的就是真实.  相似文献   

8.
连续4年参加陕西省新闻专业职务高评会,了解了同行中间的不少人,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这里开诚布公地谈出来,供同行们以后申报职称时参考。申报态度要认真从事新闻工作的,几乎可以说个个都十分重视新闻专业职务即职称的评定.有人宁要职称而不要新闻官;即使少数官授较大的人.也是二者都不丢手,很少有只当官而不要职称的。因此,希望评定理想的专业职务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按说,凡孜孜以求的东西,对待它时态度应当很认真。但有些人的态度却不是那么回事。有的同志对职称的概念都没弄清楚,胡乱往职称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舆论监督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有的还以败诉告终.过多的新闻官司,肯定会牵涉记者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冲淡舆论监督的效果,这样下去也不利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新闻纠纷的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这就是我们每个新闻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减少侵权行为发生的法宝.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一些新闻工作者当上新闻官后,哪怕甚至是主任、主编之类的新闻官,或忙于繁杂事务,或变得脑懒手懒,大多不再采写新闻、撰写文章、策划点子,偶有文章见报,也是别人“捉刀”,应付凑合而已。当新闻官不干新闻事儿,尤其不干“具体事”,固然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内因是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不强。这些人把新闻采编写作当成“梯子”,身份一变,即船到码头车到站,安心舒适地当起官儿来。殊不知,这对新闻事业的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1.
一 文风即文章的风格,包括长短、字句、角度、逻辑、立场,对于报刊来说,可能还延伸到采访作风、编辑水平、版面布局等.它既是个务实的词,也是个务虚的词.“务实”,是因为它在文章中犹如筋骨,通篇贯穿,无处不在;“务虚”,是因为它难以量化,并且因个人文学素养、理论水平的差别而有“口味”差异.  相似文献   

12.
5月28日,湖北日报编辑部召开研讨会,就“贯彻‘三贴近’原则,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展开研讨。10位编辑记者密切联系实际,既务虚又务实,作了精彩发言。  相似文献   

13.
匠才与将才     
《今传媒》1997,(6)
匠才与将才文/湖北·张赫玲新闻这行当,许多人都很羡慕。一张报纸的总编辑,更是一个惹人注目的人物。总编辑是个什么角色?有人说他是首席记者,也有人称他为新闻官。大凡在新闻单位干久了的人,别人常常喜欢叫他一声记者。即使是总编辑,听到这样的称呼也心安理得习以...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15.
职业不同各有高下,本无意贬新闻官抬新闻人,可"5·14"事件以来,一些以理性自诩的新闻人对公众的训导,仿佛拙劣之新闻官. 倒是有官员以平等沟通而非教训引导的口吻投书西文报章,赢得了一定的理解与尊重,仿佛高明的新闻人. 面对公众表达"反藏独、爱奥运"意愿的各种自发行为,即便被有的人视为一贯僵硬说教的媒体,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爱国热情令人动容,民意表达不客忽视.  相似文献   

16.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是一种精神劳动,具有空间性大的特点。比如,有的记者既为本报、本刊写稿,也为外报、外刊写稿:有的编辑既编辑专栏,又热衷于学术研究和论著……这就增加了业务评估的复杂性。为本报专刊撰写的文章,当然是业务评估的重要依据,但是不是别的研究和创作就不算数了呢?恐怕不能这样看。一个业务人员具备何种的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业务贡献,适合于担任何种技术职务,应该整体的看,全面的看。仅仅囿于本单位、本岗位的角度观察和评估,往往不够客观。当然侧重于考察在本单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些部门和单位在呈报“请示”时,为了“急于求成”,经常“一稿多投”。一文主送几个机关,既送政府,又送党委,还有的送人大、政协、纪委等单位;一个“请示”同时送多个领导,既送正职领导,又送分管的副职领导,有的干脆每个领导人手一份。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很大的。其一,公文未经文秘部门签收、登记、分发及拟办。批办,会给文件审批程序带来混乱;没有文秘部门协调容易发生责任不明、互相推该或互相等候、无人签批情况;同时,由于事先没有统一登记分发,很容是延误时间或造成文件丢失。其二,增加领导同志的负担,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9.
于松明 《今传媒》2007,(10):54-54
读朱百尧先生《业务不敌"官本位"》(《新闻记者》2006年第4期)一文,不禁唏嘘,如鲠在喉.作为一名在媒体工作了20余年的新闻工作者,对此颇有同感.现实中,在一些新闻单位里,确实存在编采人员业务能力再强,工作做得再棒,也不如有一顶小小的"官帽子"的现象.官位之重,以至于有的领导私下里在与其手下的"官"交谈时直言不讳地说"沾官强似民".可见,"官本位"在某些媒体的领导心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20.
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舆论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监察器。被舆论贬斥的对象怕舆论监督,恨舆论行为人。因此,近年来新闻官司呈迅速增加趋势。新闻媒体在应付新闻官司之余,产生了“厌讼心理”,导致舆论监督的异化。 一、栽刺难,栽花亦难,新闻官司迭起 近年来,新闻官司不断增加。新闻媒体的头头脑脑们作为“法人代表”,每每受到舆论监督行为人的牵连。在应付迭起的新闻官司中,许多人感慨:栽刺难,栽花亦难。 新闻官司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 1、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运用法律对滥用舆论监督权者进行监督。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经不起金钱和享乐的诱惑,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公民或法人对滥用舆论监督权的行为提请诉讼,可以纠正滥用舆论监督权的行为,督促新闻从业人员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因此,对这样的新闻官司,新闻媒体不必讳疾忌医。 2、被批评者强词夺理,想通过打官司挽回面子。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是写作发表批评报道。尽管传媒批评的人和事“完全属实”,可少数单位、部门和个人,仍会百般抵赖,狡辩,甚至利用职权刁难、报复传媒和编辑、记者。以“打官司”为要挟,往往是被批评者强词夺理,企图挽回面子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