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五节观察的方式在采访时要观察好,必然涉及到观察的方式问题。那么采用什么办法观察,才能收到好的观察效果呢? 记者观察的方式,一般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介入性观察。这种观察的方式,是记者参予其事,置身于观察的事件之中。记者自己既是事件的一个当事人,同时又以记者的眼光来观察。换句话说,记者参加了实际工作,在“一面工作一面当记者”的情况下的观察。比如,解放初期农村进行土改,“文革”前城乡搞“四清”运动,许多新闻单位都派记者下去参加实际工作。当时,有些记者还在基层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他们在参予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2.
介入式暗访不能作为采访的常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力丹 《今传媒》2006,(12):6-7
暗访,又叫“隐性采访”,可以分为介入式采访和非介入式采访两大类。介入式,即记者假冒各种身份,与事件的当事人交往,以获得新闻信息;非介入式采访,是指记者不显露自己的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没有介入或干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获得新闻信息。介入式采访兴起于19世纪末美  相似文献   

3.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记者暂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效果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决定了记者暂时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也符合报纸宣传发展方向。作为军队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的最…  相似文献   

5.
朱耀东 《视听界》2004,(1):80-8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记者隐性采访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对于显性采访,记者隐性采访获取的事实真实,画面、音响现场感强。但记者使用这一手段时往往忽视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所以,在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自律和他  相似文献   

6.
乔一峰 《视听界》2013,(3):98-99
根据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为记录式和介入式两种方式。记录式隐性采访是记者以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在暗地里不动声色地进行观察、记录和采制新闻事件的过程。介入式是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访的事件。隐性采访能够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但是隐性采访极易构成侵权,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新闻报道而引发媒体与新闻当事人或新闻相关方的冲突乃至新闻官司的事件渐渐增多。这种冲突的增多一方面是社会多元化、复杂化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源于记者报道本身的失误。记者报道本身的失误常常是记者无意或下意识犯下的,它长期存在,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失误就是记者在陈述事实时,无意中掺杂了记者个人不恰当的主观倾向性,这种倾向与新闻当事人的价值倾向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暗访,是电视新闻采访方式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合理地运用暗访的方式,发掘新闻事件中真实的一面,是作为一名合格记者的必修课.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不管主要负责哪条线上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到需要暗访的情况.那么,怎样做暗访;怎样做好暗访、怎样安全有效地进行暗访,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了.  相似文献   

9.
现场新闻的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与现场当事人的感受是同步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家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沉默有其语用功能.有一定的交际功能.也是一种会话策略,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应懂得沉默的意义.这不仅表现在记者本身要懂得适时的使用沉默.还要读懂采访对象的沉默,并给予尊重.有节制的采访报道.同时,懂得适时沉默的记者并未失去采访的途径.那就是多使用观察(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相似文献   

11.
随性采访就是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意图,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事件进行的采访。在长期采访实践中,笔者对隐性采访有一些体会,现就隐性采访的优势与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2.
在Web2.0时代,网络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广告传播的行为主体、渠道形式,以及过程和效果都发生了改变,并由此带来广告创意的升级,包括使广告具有事件性、参与性、话题性和体验性。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作为对被采访者隐藏自己的目的甚至身份的一种采访行为,近年颇受记者、媒体和受众的青睐。然而,它却是一种带有较大风险的采访方式。在我国当今的新闻实践中,隐性采访多半被用在对缺德害理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这种隐蔽性的观察和反映,与当事人缺少沟通和核对,稍有闪失便会引发道德质疑乃至法律纠纷;它直击社会不良现象、引  相似文献   

14.
从"红心鸭蛋"到"茶水发炎",一面是记者的社会责任、公众的知情需要,一面是随时会陷入的责难、非议,甚至道德困境、法律纠纷。隐性采访,这种不公开记者身份,或者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手段,让记者们爱恨交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隐性采访对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等行为的舆论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把握不好又会伤及自身,甚至影响到记者职业的公信力。在实践中,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可以进行隐性采访,对哪些人、哪些事又不便采用这种方式?在采访中,哪些事情不能做,或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做?为此,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哪些准备?隐性采访的底线和尺度在哪里?实践中应如何把握?本期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记者采访,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这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或者只看事物的另一面,而忽略了这一面。写出的报道,你说是失实吗,都有其事,你说是真实吗,又带有极大的片面性。近两年来,关于西吉绿化荒山的报道,就表现了这一特点。西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遇到采访失败的情况:记者虽然事先也作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设计了不少精彩的提问,但是在事件现场,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却遇到困难和阻力,甚至采访失败。记者问的当事人不答,当事人却滔滔不绝自说自话;记者问得多,当事人答得少;当场采访得非常热闹,但当回来看素材后却发现,根本不能用或可用的非常少;更有甚者,记者自以为了解了事件的全过程,搞清楚了真相,但再经人一点拨或进行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却发现自己被蒙了,原来自己掌握的情况完全是虚假的,事实恰恰相反。这种采访的失败本质上反映了记者与被采访者这对矛盾的存…  相似文献   

17.
后奥运时代中国的电视新闻业将正式迈入直播时代.面对这一特殊变革,我们的电视新闻产业做好准备了吗? 特大新闻事件催生现场报道员群体亮相 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期间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对镜头手持话筒,在事件现场播报新闻的的记者们.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镜头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时地向身边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发问.凶此,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准确地讲是"现场报道员"或"出镜记者".  相似文献   

18.
蔚莉 《新闻采编》2012,(5):27-28
提到"记者",大众对这一职业的认知不外乎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探索与报道呈现于媒体,从而同媒体一道发挥解释、揭示、讨论、教育、娱乐等功能。对记者这一看似简单的定义背  相似文献   

19.
魏超 《当代传播》2003,(4):85-85,88
“亲历式”报道,在国外较多地被称为“个人经历报道”。这种体裁,或者是记者直接参与某一事件,或者是记者亲身经历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且把自身直接参与其事的亲身经历写进报道中去,用以吸引读者,说服读者和感染读者。它要求记者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亲临事件发生现场,通过观察、询问、感受来构思主题,描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发展。近几年来这种报道方式在我国新闻界逐渐流行起来,许  相似文献   

20.
范梅源 《视听界》2009,(5):99-100
体验式报道是记者有意或无意亲身经历了事件的始末而写出的一种有记者感受的立体报道。有意经历事件的,属自觉主动的体验;无意中经历事件,则属被动应变的体验。不管属于哪种体验式报道,体验性是其报道的独特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