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当记者是个“美差”,我说,还怪苦的。不过,我爱吃这个“苦”,虽苦犹甜,虽苦犹乐。1985年我才正式当企业报——苏州钢铁厂《苏钢报》的记者。干上了记者这一行,稿件在自己报上刊登是不成问题的,但要像一位同志说的:“有本事在上一级报纸刊登”,就不那么容易了。起初,我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连队新闻写作爱好者,回顾自己5年来的写稿历程,我感觉有苦有甜:从事新闻写作是苦的,苦心志,劳筋骨,默默无闻;从事新闻写作又是甜的,文章见报,飞鸿传来,喜气洋洋。  相似文献   

3.
谈起“五味瓶”,很多人知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瓶子。有句俗话叫做:“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不是怎么好尝的,而说到“方格地”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而绝大多数搞新闻报道、舞文弄墨的人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的。有人戏称吃新闻这碗饭的人是耕种“方格地”的,还有人干脆称之为“苦行僧”,不管怎么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泡在这块“方格地”里了。五年艰辛,常有朋友问我收益几何?我只答道:“拣到一只‘五味瓶’”,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有苦也有甜”。记得刚学“爬格子”那晨光,热情蛮高,下班便钻进宿舍,挑灯夜战到三更。早晨上班时路经邮筒旁,偷眼瞧瞧,如无熟人,便麻利地把稿投进信箱,然后便哼着小曲上班去。留下的是永无休止的等待。  相似文献   

4.
中学毕业后,我被乡广播站聘请作了一名“土记者”和自办节目编辑。亲戚、朋友、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说我找了个好“差事”。岁月流逝,转眼三年有余,自己才真正品尝到酸、甜、苦、辣的滋味! 上学时就爱好新闻写作的我,一进广播站编播组,便如鱼得水。站  相似文献   

5.
我调档案局工作十一年了,说句心里话,尽管与档案工作产生了感情,但也饱尝了其中酸与甜、苦与乐,概括地说有"三难、三苦、一乐观".  相似文献   

6.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7.
一个通讯员的心声李长周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已有15个年头,各级报刊、台、站采用稿件2500余篇,我品尝了在基层当一名“通讯员”的酸、甜、苦、辣。自从我走上工作岗位,年年被评为“宣传报道先进个人”。去年我未能评上先进。(我要声明的是我不是为了争取当先进而...  相似文献   

8.
言仰的味道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相似文献   

9.
我是2000年12月从绍兴市农业局调到绍兴市档案局工作的,一年多来,有苦也有甜.现在,我根据平时工作中碰到的四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逼上梁山"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搞图书馆工作,我是“半路出家”。大学毕业经过没完没了的农村锻炼,当了十四年文化局的业务干部之后,被“逼”进了图书馆这道门槛,如今十六年过去了。回首这十六年的工作历程,我心中仿佛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感慨万千!1 逼上梁山1985年的一天,天水市文化局长左峰找我去谈话,他告诉我,派我去市图书馆当副馆长,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一下子懵了。我在市文化局群众文化科工作,搞的是群众文化,对市图书馆的人和事并不陌生,但安排我去那里工作,我却一万个不愿意。原因有两点:第一、从国家机关,文化主管部门到下属事业单位去…  相似文献   

11.
宋连昌 《传媒》2003,(4):17-17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有一次跟一位教文艺理论的老师闲聊。他建议我们以后最好不要到出版社去当编辑,说那工作太苦太累,每部书稿几乎都有半尺多厚,看起来会令人头昏眼花,而且纯粹是为他人做嫁衣。谁知我毕业后拐来拐去最后还是掉进了出版社这口“陷阱”,一干二十多年也没有“爬出来”。不过,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当图书编辑也并不像那位老师说的那么可怕。吃这碗饭苦是苦点,但苦中有甜、累中有乐,不但觉得这工作很有意义,而且从中受益匪浅,更获得不少乐趣,因此始终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2.
我在新闻战线上,实实在在是个“半路出家的和尚”“经”念得很少,“修行”得也很差。因为,我参加革命后做了十多年青年和文化工作,直到解放前一年,才当了记者、编辑。一九五三年,奉命办起报来。办了十三年,就碰上十年浩劫,被“关牛棚”,“下放”,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年秋天,又奉命办报。所谓“二返长安”。转眼就是六年。上述两个时期中,都是先办日报后办晚报,由小(四开一张)到大(对开一张)。十九年的办报生活,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备尝艰辛,苦中有甜”。现在,呈现在同志们面前的只能说是自已的一些粗浅体会,聊供参考、哂看。  相似文献   

13.
屈指一算,我编快讯节目已三年有余,三年来真是有苦有甜,苦甜参半。我们武进县电台的快讯节目,原先稿件比较少,这里面有诸多客观因素,也有许多主观原因。我首先从主观上做了一些努力:一是改进编辑工作态度。通讯员分布在全县各乡,电话打到城里不容易,我在电话里尽量用和气的语调同他们交谈,即使有时他们发的快讯在全县来说微不足道,我也耐心地记录下来,这样一旦他们到电台来翻看记录本,看到自已的快讯已记录在册,会感到一阵欣慰,同时也会把自己的快讯和别人的快讯作  相似文献   

14.
商子雍 《今传媒》2004,(4):22-22
因某种机缘,和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的年轻朋友有了较多接触,观看他们制作的节目,倾听他们对采访过程中酸辣苦甜经历的诉说,未免让人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5.
我的军旅人生一晃就是10年,而当业余报道员的时间就有9年。今天当我手捧着五本厚厚的见稿剪报本和一大摞各种获奖证书时,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回想起这些年的业余报道生活,酸、甜、苦、辣、咸的味道,样样都有。然而,最值得提起和对新报道员有参考帮助的,还是讲讲自己最初是如何在《前卫报》江地位老师和《新闻与成才》杂志的帮助下走出自卑的低谷的。我来自于一个小山村,家里祖祖辈辈也没个“文化人”,我算是本家族的“秀才”,可也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当兵前没出过县,连火车也没见过。穿上军装后,我一下子住进了省城。兴奋之后,又…  相似文献   

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从开通至今,已有一半的时间,为公众监督互联网开辟了一条便捷的新渠道。“一年来,苦、辣、酸、甜样样滋味都不少,但大家感觉更多的是甜。”举报中心工作人员甘露说,最高兴的是看到那些经自己手通报的违法网站被查封,“那时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举报中心有七八名工作人员,大家常自嘲“我们这七八条枪,要对付成百上千的不法分子”。  相似文献   

17.
苦与甜     
我从事通讯写稿数载,有苦,却也有甜。一、流产之苦。自1986年11月至1988年4月,我寄完了380个信封,不久,380个信封,如石沉大海。单南阳日报社一家我在14个月里(86年11月至87年12月)寄稿不下50篇,全部流产。除去县广播站用几份稿和几个“火柴盒”在某报补白外,致少有350篇没有音讯。二、是在流产之后随之而来的欠帐之苦。听说你在县站播发过稿件,还在省级报刊上发过文章(他才不论你是豆腐干、火柴盒),你不是民办教师吗?好办,少担点儿课,千万把咱教育上的好事,写出去,教育组长握着你的手,器重如此;乡领导听说教育上出了个秀才,伯乐便相千里马来了,——干脆,也不担那  相似文献   

18.
邹典佐 《出版科学》1999,(2):40-40,39
在我从事十几年书装设计工作中,有两套书的装帧设计不能忘怀,一是1993年为《闻一多全集》整体设计,二是1997年为《中国图书大辞典》整体设计。这两套大型图书都列入国家重点,作为设计人,压力很大,真有点“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之感。如今两套书整整齐齐地放在我面前,细细品味,酸、甜、苦、辣皆有,谈不上精致豪华,却显示出拙朴自然,没有太多的兴奋,却留下一些遗憾。  相似文献   

19.
以笔为犁耕耘的日子,有苦,有酸,也有甜。入伍第二年开始,我就把笔当作犁耙,把稿纸当作未开垦的处女地,把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思想种子,一点点撒在这块处女地上,希望能长出文学和新闻花,结出珍珠般的果。这样一来,自己的业余时间和星期天就渐渐被读书和“爬路子”取代了,在8平方米的矮小房间里,在军营沉睡的子夜,在战友们玩牌散步的闲暇时光,我便坐在屋里,埋头“作业”。虽然有时耕耘的头昏目眩,腰酸背疼,但我感到充实和愉悦。光阴似箭,一晃半年过去了,先后己有整整一百篇稿件发往报社,均杳无音讯,对着案头上那一摞厚厚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从1987年新酷爱上了就闻写作,至今已被全国十余家报刊电台聘请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从事新闻工作,有苦有甜。前段时间,我到一个偏僻的山村采访时,人还没坐稳,村民们便纷纷围拢来,反映了他们进山牧羊过河无桥、向外运输水果交通不便等问题,再三恳请我呼吁一下。我便以“山区农民盼望架桥修路”为题,写了一封代笔信,并很快见诸报端。另外我县一段时间兴起了养鸡热,农民在饲养中遇到的难题不少。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便和县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