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撰文说: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悟性。这是我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特别是在担任新闻单位领导职务的一段时间)中的一点感悟。我看到,有的同志年纪并不大.学历并不高,“报龄”并不长,经验并不丰富,但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好作品;而有的同志虽具有较高的学历,较长的新闻工作经历,工作也很努力,作风也很深入,却苦于长期写不出比较满意的作品。出现这个反差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原因,就是缺乏悟性。平时,我们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各种“性”;党性、原则性、战斗性、群众性、…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悟”性的重要。 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志年纪并不大,学历并不高,“报龄”并不长,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而有的同志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较长的新闻工作经历,工作也很努力,作风也很深入,却苦于写不出比较满意的作品。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个一  相似文献   

3.
经常采写新闻报道的同志,有时遇到这样的苦恼,在较详细地占有(采访到)大量的新闻材料后,一下子不知从何下笔,甚至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也找不到一个新角度,或想不出一个可以先声夺人的句子。仿佛是“有‘灵感’去采访,无‘悟性’来写好”。说起“悟性”,似乎有点虚无飘渺。其实不然,悟性,指的是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的同志说,采访后我也对材料进行了分析,也理解了一些,可就是“新”不出来。搞深度报道,也“深”不下去,这可能是自己悟性不到家。  相似文献   

4.
现今,一提到高素质的新闻记者,人们很容易想到的几点是:新闻科班出身;从事新闻工作时间较长,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作风深入;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勤于写稿。而往往忽视了重要的一点——新闻悟性。新闻悟性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妨给“新闻悟性”这样下个定义,即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职业的感悟,包括对于新闻职业的  相似文献   

5.
有的同志认为报纸理论文章不好写,似乎有点“高不可攀”。是不是这样呢?不完全是。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同志并不了解报纸理论文章的写作要求,或者说不了解报纸理论文章的写作特点。报纸理论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概括一些报纸搞理论宣传的共同认识,报纸理论文章的一个最大特点应是理论的新闻性。报纸是以传播新闻为己任的,报纸理论文章虽不是新闻,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具  相似文献   

6.
记者除采写公开报道外,还要采写不便公开报道的重要情况供领导参考。许多责任心强的记者都很重视写“内部参考”。有些“内参”经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对实际工作起了很好作用;各级领导也很重视新闻单位的“内参”。但是,有些记者对写“内参”的认识尚待端正。如有的同志认为,“内参”  相似文献   

7.
从最近一个时期一些报纸发表的现场新闻作品来看,其中确有不少上乘之作,读者视为珍宝爱不释手,它们为报纸增了光,添了彩.但是.也有一些挂着“现场新闻”题图的新闻作品,却不像现场新闻.有的属一般消息、通讯;有的像新闻故事;有的叫“故事新编”更合适.  相似文献   

8.
写出感情来     
文章贵乎情。不仅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新闻作品如何写出感情来? 首先要敢于写情。清代学者袁枚在《读诗品》中说过:“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一篇文章能否抓住读者,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用真挚强烈的感情影响读者,从而激人共鸣。但也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并非文学,以客观实在为好;还有的同志认为:写情易形成卿卿我我的情调,会影响先进人物形象。这两种顾虑实无必要。前者把写情同新闻的真实性对立起来,很无道理。现实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新闻作品中如果不去反映和表现这种感情,写出的稿子,就会干干巴巴,一  相似文献   

9.
记者除采写公开报道外,还要采写不便公开报道的重要情况供领导参考。许多责任心强的记者都很重视写“内部参考”。有些“内参”经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对实际工作起了很好作用;各级领导也很重视新闻单位的“内参”。但是,有些记者对写“内参”的认识尚待端正。如有的同志认为,“内参”只是供少数领导人参考的,发的范围小,事实未经核实也无大碍。因此有些“内参”反映的情况不真实、不准确。久而久之,使一些人对新闻单位的“内参”  相似文献   

10.
会议里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很多记者参加同一个会议,有的只按“规定动作”简单地发个会议消息,有的却善于搞“自选动作”,从中抓出吸人眼球、引起反响的精品佳作。可见,千篇一律、令人生厌的会议报道并不全是会议本身惹的祸。本文以获奖会议新闻作品为例,研究探索从“会海”里抓“活鱼”之技巧。  相似文献   

11.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信息     
新闻界通常都把报纸上带电头的新闻作品叫作“消息”。这是很确切的。读者从这种形式的作品中,主要是想得到新消息,从而受教益。不过,现在有些“本报讯”、“××社电(或讯)”,号称消息,却不能给人提供什么新消息。说“新闻不象新闻”,指的就是这个吧? 目前“信息”一词很盛行。经济、科技界不消说,各行各业都叫得很响了。新闻界也有的同志提出:要用“信息”的观点来认识和鉴别新闻。这样做,对原有的那个高度概括的新闻定义,也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因为不少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报道了,但其中信息量很少,满足不了读者对消息的要求。眼下人们对会议新闻的意见最多,也最大,都主张“大大压缩”。实际上,大家讨厌的不是“会议新闻”,讨厌的是这种新闻中多的是“官样文章”,少的是新情况、新观点、新问题:总之,是缺乏读者欲知和应知的信息。经济新闻对广大读者来说,本来应该是最富有吸引力和“接近性”的,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可是,直到  相似文献   

13.
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记者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笔下的新闻就会出彩。有的记者善于用“逆向思维”,因此,他的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有的记者善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他的新闻作品就能举一反三,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最近我发现,使用“延伸思维”去观察社会,可以深化主题,写出主题深刻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4.
新闻悟性是记者对新闻工作的一种独特感悟。有无新闻悟性是衡量记者优秀还是平庸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著名新闻学者范敬宜曾经说过,“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又不是对客观事实有闻必录式的纯客观再现,报道新闻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进行认真筛选,通过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来阐述某一个道理、答疑释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围绕“为什么”、针对性地抓住某一个问题写深与透。编辑们经常提醒报道员“写报道要注意抓问题”。从一些同时起步的报道员成长经历看,过几年发展大不一样,有的报道员起步就很注意抓问题,很快就写出了很叫响的新闻作品,有的却始终原地“打转”,不见长进。究其根源,不会和不善于“抓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谈起记者,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记者应具备的“三勤”——口勤、腿勤、手勤。而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记者,光有这“三勤”还不够,还应具备“三心”,即细心、恒心、责任心。细心工作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类现象,生活、工作在同样的环境里,有的记者可以写出许多好作品,而有的记者却碌碌无为。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前者的新闻敏感性强。而决定新闻敏感性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记者细心与否。  相似文献   

17.
安晓虹 《青年记者》2006,(8):107-107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悟”字.悟性高,感受能力强,领会问题快,理解问题深,对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悟性差,就是面对极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也“不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8.
《新闻文化论》出版于1989年1月,出版以后,很得到新闻界某些同志的推许,其中包括着名家耆宿和饱学之士。直到1991年底,还有同志在某杂志上肯定该书是“可喜的成果”。作为一个对新闻学边缘学科有兴趣的新闻理论工作者,我也曾反复地阅读过该书,与这些同志不同的是,我认为该书主流并不可喜,而是可忧,从全书看,可忧之处超过了它的可喜之处。某些同志称赞该书,一个重要原因是该  相似文献   

19.
王振祥 《视听界》2000,(1):50-51
新闻评论《岂能“一卖了之”》先后获’98江苏广播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好新闻二等奖、至此,我已有52件用品在全国、省级年度好新闻评比中获奖。作品有的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批示;有的成为报刊专题讨论的“导火索”;有的被20多家报  相似文献   

20.
我们平常所说的失实,是指新闻作品中事实的“明显”失实。比如说,把对的弄成了错的,抑或模棱两可的;又比如说,将人名、数字、细节弄错,等等。一句话,这类失实,是新闻工作者采访不实、作风不实而致的新闻失实。或者说,这是“显性失实”。 有显性失实,有没有“隐性失实”或“潜性失实”呢?有的,而且有的还很要命,很可怕。近日参加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