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因报道内容失实导致新闻单位败诉的情况,引起了新闻单位和记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败诉的“新闻官司”占相当比例的是在报道内容真实的前提下败诉的。有些人会提出疑问:报道内容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也会“侵权”?回答是肯定的。主要原因是侵犯公民、法人的隐私权,而这种侵权尚未引起新闻单位和记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3.
帮助你身边的人 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英国、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19世纪,英格兰的一位议员在大雨滂沱中赶到苏格兰去演讲,他的车子在穿越苏格兰乡村时陷到泥里出不来,所有人都非常着急,议员也下去推车。一个小伙子看见很着急,跪着帮忙弄车,把自己家的牲口牵出来,在车轮下面垫木头,连拖带拽把车弄出来。弄出来之后小伙子已经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议员非常过意不去,要给小伙子一笔报酬,但小伙子坚决不要。议员让小伙子说一个人生的愿望,许诺一定帮他实现。  相似文献   

4.
徐耀 《记者摇篮》2014,(10):27-28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媒体诞生以来,媒体有没有操守,一直是受众评价一家媒体是否值得信赖,是否有公信力,是否值得尊重的重要标准。而有的媒体恰恰忽略了"操守"这个最重要,也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一桩桩、一件件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就是对媒体操守和媒体道德底线的一次次考问。主流新闻媒体的国家所有制性质,以及党的喉舌作用,决定了它的垄断性质,也就是传播途径的唯一性。尽  相似文献   

5.
幽默与尴尬仅一步之遥──崔永元如是说王恬在北京一个曲径通幽的小胡同内,一扇斑驳的红门打开之后,四合院内正有一圈人席地而坐,中间是一盘棋。我问起那位帮我约见崔永元的小姐,答曰不在。我说:“我是来采访《东方时空·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那圈人轰然...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著作权纠纷此伏彼起,成为知识界乃至社会各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出版作为与著作权密切相关的一个行业,自著作权法实施以来,应该说大多数出版单位的著作权观念在不断增强,一些出版单位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经营方式,建立了内部著作权管理制度,如不少出版社作出不签订合同不出书的规定,有的出版社对他人著作权造成侵犯后能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予以解决。但是透过形形色色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7.
早知道湘军作家肖建国的名字,到92年冬的一天才在湖南文艺出版社见到他:不高的个头,极普通的牛仔服,毫无文饰的谈吐,一接触就给人朴实可亲的感觉。凭印象看人,不见得都可靠,许多情况下却与实际相去无几。这次对肖建国的印象不想竟与偶然相遇的台湾出版人林郁先生所见略同。我们一块谈完正事吃完饭回到芙蓉宾馆,林郁就说:“老肖这人真诚,厚道,不好滑,我要为他出本书!”尽管世事如麻,人心难测,忠诚厚道未必就能处理好所有的人际关系,但从事业出发,胸怀坦荡,真诚待人,总是一种人格力量,一种成功要素。老肖凭着他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真  相似文献   

8.
时统宇 《青年记者》2010,(13):102-102
媒体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不仅将大众社会化为一国人民,而且还将一国人民转变成一个民族,更为重要的是,媒体的传播使得人们有一个认同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广袤的土地上寻找远去的背影,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失落的记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中国记忆>--针对我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电视调查行动,自2006年播出至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0.
1954年,高汉青出生在一个典型的革命军人家庭,她的孩提时代充满了无忧无虑的绿色。1970年,初中毕业的高汉青“随波”融进了下乡知青的洪流。16岁的她出落得清丽可人,而且能歌善舞。因此,4年农场生活,大部分时间是一名脱产的宣传队队员,在广阔天地里欢快地跳着“丰收舞”。 返城后,高汉青唱着跳着分到了当时令人羡慕的二七宾馆。不到两年,高汉青成了郑州市业余文艺圈内小有名气的人物。 一次偶然的机会,河南电视台编导顾琴方“发现”了她。他说:“电视台正在挑选播音员,你来试试吧。” 于是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  相似文献   

11.
<正>陆续在几千辆公交汽车上安装了移动电视,在整个车辆运行的时间内 16小时不间断地播出,不管你是刚下夜班睡意正浓,还是为一份计划思绪未停;也不管你正抓紧机会为明天的考试做准备,还是离开繁杂的商场正想偷得一份安宁;移动电视永远不厌其烦地在你耳边喋喋不休……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4)
走近独特洪涛先生印象文/王剑记得第一次见到洪涛时,怎么也拿他与《家具与生活》总编这个头衔联系不起来。他那系着围裙的装束,他那舞刀弄铲时的熟练动作,倒像是一位评得上级别的厨师。在西北,烧菜煮饭是“屋里人”的事,“外头人”远庖厨。而在这位上海籍西安人家里...  相似文献   

13.
1993年夏天,当我第一次看见白岩松在电视上露头时,心里当即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抵触,他那张硬梆梆加紧绷绷的脸实是既严厉还不好看,于是心里顿生偏见,接着又看了几回电视仍然觉得他很不顺眼,于是想也没想随笔就在南方一家大报上点着名把他恶损了一通。眼光浅的人还不只我一个,还另有一位外地观众也跟我一样眼浅,他当时一见白岩松在“东方时空”露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一张明信片寄到白岩松手上,上面这样写:“每天早上都看见你那张哭丧的脸,之后弄得我一天心情都不好。”一个初登电视门槛的毛头小伙,心里哪受得住这般…  相似文献   

14.
宽容·灵动──苏京平印象王恬在北京,有一位令无数听众在午夜时分辗转反侧的播音人,他就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的副台长及《人生热线》节目的主持人──苏京平。苏京平黑瘦精灵,他透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在这样一双眼睛面前,什么也无法遁形。也正是...  相似文献   

15.
真诚的呼唤──拜访农民读者傅广琪方群雨渐渐沥沥地下看,透过船舱的窗口,泰东河两岸的村庄,都隐在绿色的树木和烟雨中。我掏出包里的信再看一遍,最后,眼睛盯在落款上:“东台市漆东镇开二村13组村民博广琪”。我多想尽快见到他!感谢一位同船姑娘的指点,下午3点...  相似文献   

16.
“甘当无名英雄”,“兢兢业业为他人做‘嫁衣裳’”。与张万象同志共过事的人都这样讲。 记得,有一次在与新华社国内部编辑座谈时,张万象同志讲,“当编辑就要有牺牲精神,否则当不了好编辑”。到今年,张万象同志在新闻这块沃土上,已经耕耘了3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做编辑工作,要说“牺牲”,张万象同志“牺牲”够多的了。经他组织编辑的稿子究竟有多少,好稿有多少,现在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令他感到安慰的是,自己不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交了一大批记者朋友。  相似文献   

17.
雅子 《新闻三昧》2003,(8):56-56
接待完台湾《中国时报》的老朋友,李小可先生在他的可创艺苑接受了笔者的采访。早就听朋友说,李小可先生对人,对艺术都非常真诚,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小可”。今天近距离接触,果真如此。这使我们的谈话在平和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小可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四子。他从小耳濡目染,十分热爱绘画。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年入伍当了6年兵。1968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邓高如作品时,我们会感到其中或隐或现、或沉或浮地涌动着一种难以言明的令人兴味盎然的艺术张力;作者熟练地驾驭着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把凝结着作者独特创作个性的符号系统显示出来,造成种种非模式的结构形态。正是这种结构,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得以充分展现。重要的是结构。邓高如甚至超乎语言的表意的自觉性质及其固有规定性,只是用语言去模拟或暗示自己意识底层的意象和直觉。什么地方叙事及采取什么角度,什么地方布景及使用什么形式,什么地方抒情及安排什么方法,都自然显示在结构形态中。语言决不是外加的,更无做作。能指和…  相似文献   

19.
独具慧眼──田飞新闻摄影作品印象花皑长江日报摄影记者田飞的新闻摄影作品给我总的印象是:题材广泛,立意新颖,贴近群众,时代气息浓郁。他勇于探寻平凡生活中有深刻时代内涵的闪光点,向读者展示伟大时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在贴近群众中标新立异,这是田飞作品的一...  相似文献   

20.
中外真诚合作高起点发展──记武汉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吴志怡武汉长飞先纤光缆有限公司是邮电部武汉光通信技术公司与武汉市信托拉资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共同创建、现与荷兰德拉克公司共同经营管理的一家高技术合资企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先纤先缆专业生产厂,公司总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