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2.
有位诗人访问海南时,被那婆娑多姿的椰子树所倾倒,想写一首赞美的诗歌。他苦苦寻思,怎么样比喻呢?它像棕相吗?像芭蕉吗?都不像!它就是它自己。火花一闪,诗人的情感被震憾了,挥笔写下:“椰子树像什么?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桐,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这首小诗富有哲理。实际上一种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发现“我”,认识“我”,塑造“我”的过程,那么“风格”二字也便是一个站着的“我”了!通讯员写作如果太像别人也就失去了自我,这道理跟前面说的那首小诗的写作一样,我对这些也有粗浅的理解。通过实践我也明白…  相似文献   

3.
听说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我的同事和朋友们着实大吃一惊!虽然不至于目瞪口呆,却已百思不得一解。老高年届六旬,平生连一个短篇都未曾写过,忽然要写长篇小说,没有感冒发烧吧?是为了出名吗?老高的官不大不小,在圈子里已小有影响,还要靠一本小说打场子?何况弄得不好,还会在本不大亮的牌子上,抹上一把稀泥!是为赚钱吗?老高虽是工薪阶层,但却己达温饱。何况挣钱的道儿有的是,何故偏偏选上这吃力不讨好的门径呢? 就连我的妻儿也很疑惑:工作忙得有时连晚饭都不想吃,还有时间写小说?老伴劝我说:“等退休了慢慢再说吧!” 不管…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人物小说有个好故事虽然重要,但这故事(情节)又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文学就是人学”。一部小说成败高下的最后分野,就看它是否成功地塑造了新的文学人物形象。如果没有林黛玉、贾宝玉、袭人、晴霎、王熙凤……还谈什么《红楼梦》?我说“新的”人物形象,指的是曹雪芹以前没人塑造过一位多愁善感的林妹妹。鲁迅以前也没有阿Q。生活中有。今天还有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嘛,每,位男士心中都藏着个可爱的“林妹妹”吧?阿Q也没有“断子绝孙”,外国读者说他们那里也有“精神胜利法”——一也有阿Q的子孙。这就是文学人物形…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国家,“新闻无学”观点不知道流传了多久。人们说多了,习惯了,无所谓了,也就成了不争的事。但是这个“不争”,究竟是懒于争论,还是因为说不清楚呢?恐怕说不清楚才是真实原因。其实这也正是多少年压在新闻界同仁心底的几分惭愧! 你想:我们的编辑记者,从事着这样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而这个职业的学问根基究竟在哪里?不清楚。在文学里?好像,又不完全像。在政治里?有理,也不全在理。在宽阔的知识面里?但是学识渊博的人并非都善于发现新闻呐!人们曾经左思右想,感到不论把新闻学的根“栽”在哪里都有失偏颇。于是,没有…  相似文献   

6.
一部《红楼梦》,无所不包,被誉为“生活的百科全书”,千百位中外红学家研究二三百年了,进入21世纪以后还会研究下去。由此可见,优秀的小说很有学问,很有魅力。小说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了人生喜怒哀乐的万花筒。人人都有梦想,小说也是个梦想的世界,感情的世界。至于写小说,要写得好,生动感人,这门功夫,据说“可学而不可教”。怎么学呢?我看,初学的习作者也罢,写到老学到老也罢,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阅读、分析别人的作品,看看小说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有的小说读起来兴趣盎然,有的味同嚼蜡?有的小说“寿命”很长,…  相似文献   

7.
不少学员觉得军营直线加方块,整天出操上课,生活工作机械单调,看不到有什么新闻可写。可是,同样的环境和条件,有的学员却能抓到不少活蹦乱跳的好新闻,而且,有的新闻写得还相当不错。这是什么缘故?面对差不多的情况,为什么有人熟视无睹,捕捉不到新闻,有入目不暇接,经常抓到“活鱼”呢?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新闻眼”。正如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些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的学员,并不是靠撞大运“瞎碰”,而是比别人观察敏锐罢了。比如,立功——报喜。这类事平常得不能…  相似文献   

8.
北方深秋的寒风,刮走了营区的最后一片绿叶,清冷的月辉下,戴宝庆怀揣着采访笔记本,兴冲冲地走向宿舍。万籁俱寂,隔壁宿舍传来两个人悄悄的对话声:“退伍战士的名单已确定了,有没有戴宝庆?”“没有,他得继续留队。”“他都第六年兵了,是想转志愿兵?”“不!上级有规定,病危和濒临死亡的人员不准退伍。”戴宝庆心里一愣,他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身患重病,难道这可恶的白血病就要让我告别这个世界了吗?不能!还有那么多的稿件等着我去写。随即,他铺下稿纸,把刚刚采访到的新闻素材倾诉于笔端,化作一行行饱蘸生命激情的文字……也许…  相似文献   

9.
常有这样的事情,当别人写的报道上了报纸、电台、电视台头条乃至一年一度的好稿评比揭晓金榜题名时,不少新闻同行悔恨莫及:我们这里也有过同样的新闻素材啊,怎么就没有逮住呢?分析之所以身在宝山不识宝,让好新闻从眼皮底下跑掉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有些同行看新闻的眼...  相似文献   

10.
据《新民晚报》报道:在苛责专业作家2008年无力作面世的同时,“文学新星”们的作品却一本接一本占据排行榜,销量和口碑令不少专业作家汗颜。然而,“文学新星”不再等同新作家,他们各有主业。专业和业余的划分到底还有没有意义?《浮沉》作者崔曼莉的名片上只有联系方式,没有印上和写作相关的任何头衔。她倒是更认同自己在IT公司的职场身份。当被问及有没有可能辞去工作,专职搞写作,崔曼莉笑着摇头:“工作能让我积累生活素材。”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有新闻”。回顾自己多年当通讯员的经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所谓留心,就是对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注意,特别容易懂,特别容易记,特别容易联想。具体到通讯员,就是对写稿有兴趣,由开始当成任务来完成到逐渐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与写稿有关系的,别人不当回事,自己却很当回事,观察、思考、琢磨、研究,别人熟视无睹,自己却抓住不放。有了这股劲,对“留心”就算悟出了一点“真谛”。那身在基层的通讯员又该怎样留心呢?一是留心报纸动态。把读报、学报、评报、“见”报作为自己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在第14期新闻函授学员的来稿中,不少学员从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开始,写出了一批有思想、有内容、有真情实感的生动故事。我们认为,这个写作的“第一步”走得好!据我们所知,很多函授学员是基层连队的新兵,平时学习、训练很忙,连阅读函授教材都是加班加点或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完成的,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去采访、调查和搜集新闻素材呢?然而我们不少学员,偏偏在“没有办法”中找办法,既然没有大块的时间去采访,那就从采写自己身边的事开始吧。常写不辍,同样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下面选载的写“我”的故事都是本期函授学员写的,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稿…  相似文献   

13.
搞新闻10年,有什么好的经验不敢当,但一些零星的感想、体会还是有的。今天写一点出来,就教于同行。 初来报社,对新闻工作有一种神秘感:我适合搞这个工作吗?我能搞好吗?面对着别人写的一篇篇报道,羡慕极了。同时,由于自己急于进入“角色”,又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太难了。 怎么办?年轻人毕竟还是有点儿事业心的,学呗!于是,借来资料室几本专业书籍,再托朋友、同学在外地买几本,还有就是多听“闻道在先”者的教诲,多看几篇他们修改后的稿件,等等。经过几年的揣摩、努力,居然也可以采写简单的新闻稿件了,一篇…  相似文献   

14.
●搞新闻报道如果没有素材,不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来源于哪里?来自基层,来源于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好的新闻工作者,他们肩负的使命就是及时发现这些闪光点。因此,我认为,新闻工作者的阵地不在办公室,他们应当呼吸在乡村的小径、火热的练兵场、士兵的宿舍……我愿意把自己的足迹印在这些平凡的地方,用自己的生命为这块新闻绿土讴歌。●武装部是基层单位,人少事杂,新闻事件并不多见,因此,我一直为“写什么”而苦恼。基层报道员难道真的无所作为吗?我也曾彷徨过,也曾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事后细细思…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留心处处有新闻”。回顾自己多年当通讯员的经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所谓留心,就是对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东西特别注意,特别容易懂,特别容易记,特别容易联想。具体到通讯员,就是对写稿有兴趣,由开始当成任务来完成到逐渐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与写稿有关系的,别人不当事,看过、听过、走过、错过,自己却很当回事,观察、思考、琢磨、研究;别人熟视无睹,自己却要抓住不放。有了这股劲,对“留心”才算悟出了一点“真谛”。  相似文献   

16.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17.
在动笔写新闻的时候,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当然是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被当作新闻来写?众多的新闻教材里,不论说法有多少,归结起来总不外乎是要你去寻找那些读者“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这样的事情呢?我们许多学员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处在一个单位,日常所见所闻不少,却总抓不出什么新闻采,而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来了没有几天,却满眼都是新闻。记者何以具有这样特异功能的眼睛?在谈正题之前,这里不妨先引用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讲的一个简单的却很有趣的故事:英国和美国的两家皮…  相似文献   

18.
真诚的艺术勇气是极其重要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让狂人在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们的编辑对此若是缺乏勇气,若是来一下中庸平和,这篇伟大的作品极可能被胆怯和周全活生生地扼杀了!面对阿Q的丑陋,若只是高举着传统美德的大旗,来一句“拍案惊奇”:难道,中国人都是这么丑陋的吗?那么,阿Q也只能永远呆在未庄,本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也将因此失色!我们一方面苦于没有鲁迅这样的大师,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假如有《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有没有为艺术而不顾一切的勇气呢?  相似文献   

19.
新闻贵在求新,离开了一个“新”字,新闻就变成了没有新闻意义的旧闻。对于一堆新闻素材,只有抓住其中的“新”字,素材的矿石才能化为新闻的黄金。那么,新闻的新字都是指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四新”:即“新”选题、新思路、新角度和新手法。 一、新选题。新选题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主题的新旧与否,是一篇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如果你选择的主题是别人写过的主题,那么你据之写成的稿件就会成为“马后炮”不能发表。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不曾写过的新主题,你写的稿件稍差也可以经编辑修改后见报。对选好新的主题,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寻找发现别人不曾写作过的主题。比如,在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政府部门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时,你就不要再凑热闹去写政府各部门怎样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而应该开拓新主题去写下岗职工转  相似文献   

20.
一、为什么要提出“思辨性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正气是这样树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