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管运输演示实验经验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这个演示实验,根据教学进度大约在11月中旬前后做,由于这一时期日照渐短,气温下降,植物对无机物的吸收和输导能力都较差,给实验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笔者就该实验的做法和选择枝条...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上)第六章第三节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演示实验的方法指导:“在水中剪取一段木本植物的枝条”,其中的“在水中剪取”之说颇为笼统、含糊,无疑使实验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琢磨:一是选取水生木本植物枝条作实验材料;二是将选取的陆生木本植物枝条放在水中后再剪取。该演示实验是说明根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只有通过导管才能向上运输到植物全身的证据,是茎的输导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关键。通过我自己的实验和有关资料证明,“在水中剪取”字样无论从上述的哪个方面理解都欠妥。这可以用陆生木本植物枝条作对比实验来说明。 1、选取两个大小相同、清洁的瓶子,分别在其中装上浓度相同、等量的稀释红墨水。 2、选取两段大小相同、均有七个节的夹竹桃的幼嫩枝条,将一段枝条从植株上剪下后就立即放入预先准备好的水中,另一段枝条从植  相似文献   

3.
1.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与情趣,从而使学生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直观的了解。比如:讲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运输这一内容时,可通过演示一段木本植物枝条下端插入稀释的红墨水里,过一段时间导管变红色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4.
1 活动课时1课时2 活动目标2 .1 态度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能对一些问题提出科学的见解和判断 ,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有关的科学事实和知识支持判断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 .2 能力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取证、逻辑思维判断、表达交流等步骤 ,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培养探究能力。2 .3 知识 通过探究了解植物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3 材料器具新鲜的植物枝条、小量筒、食用油、红墨水、刀片、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解剖针等。4 方法步骤4 .1 提出问题 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 ,又通过叶…  相似文献   

5.
1 对实验的形式加以改进1 1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观察实验 ,每三、四个人一组 ,按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观察 ,效果更好。如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实验 ,在上课前一天或几天 ,安排学生做好实验观察(实验材料易得 ,而且效果也很明显 ,实验过程没有什么难度 ) ,让学生亲手制作 ,亲身体验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 ,为此得出的结论 ,学生觉得真实、可信 ,是自己的成果会终生难忘。1 2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我在实际教学中 ,除了完成好教材中安排的探索性实验外 ,还根据实际情况 ,…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若将部分演示实验即: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植物散失水分、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等,完全下放给学生自己去做,其效果将会更佳,理由是:1 取材方便,操作简单  上述6个实验中所需材料:萝卜、幼苗、种子、带叶枝条、生长健壮的树枝,一般到处都有,容易获取,所需实验器具不多且易代替:烧杯、试管、锥形瓶均可用玻璃杯替代;操作过程简单,不占用学生多少时间。例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只需将同样大小萝卜条分放于盛有盐水和清水杯里,过一段时间看结果就可…  相似文献   

7.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上)介绍的该实验已能足以证实茎通过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为能更多地说明问题,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对该实验进行了补充演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实验设计 选取粗细大小及所带叶片大致相近的生命活动旺盛的同种植物新鲜枝条数枝,把其中的一枝条上的叶片去掉,设计成如图1所示的装置,观察各枝条叶片颜色的变化。 取盛有红色NaCl水溶液和红色水溶液的量杯各一只,将基部纵剖的新鲜枝条插入两量杯的溶液中,装置如图2所示:2实验现象及说明的内容 从对图1中的各实验枝条…  相似文献   

8.
1 对实验的形式加以改进 1.1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观察实验,每三、四个人一组,按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观察,效果更好.如: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实验,在上课前一天或几天,安排学生做好实验观察(实验材料易得,而且效果也很明显,实验过程没有什么难度),让学生亲手制作,亲身体验,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为此得出的结论,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是自己的成果会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教学,安排了“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叶的蒸腾作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氧气,制造淀粉”等项实验,这些实验,从不同的方面,分别验证了植物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演示好这些实验,可以使同学们在头脑中迅速地建立清晰的概念,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为了使本单元的实验收到理想的效果,特作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物第一册第六章的两个实验,目的是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和证明水分与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导管向上输导的。这两个实验所使用材料要求用活着的木本带叶植物枝条。按教材程序授课,本实验正值隆冬季节,这时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很难找到实验材料,为了满足教学,我通过几次试验,发现该实验材料可以采用湿柳枝条和干玉米茎代替,而且操作简单省时,效果良好,现将该实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物教材中,一般都有关于根对水分吸收并通过导管向上运输及蒸腾作用的内容,而对水分向上运输的动力问题没有谈及。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蒸腾作用实验内容,设计了“证明蒸腾作用和蒸腾拉力”的实验,以利于学生较全面认识根系吸水原理及其与蒸腾作用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可先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许多树木非常高大,有的超过百米、甚至高到一百五六十米,这些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是靠什么力量运输到树冠顶端去的呢?答案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来自根压和蒸腾拉力,根压可通过伤流和吐水现象说明,蒸腾拉力一般情况下是水分运输的主要动力,如何说明蒸腾拉力的存在,笔者设计了下面这个实验,经过反复试验摸索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1 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系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由什么结构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各器官的运输结构是否互相连通 ,蒸腾作用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否有影响 ?用什么材料做实验效果最明显 ?2 组织形式2 .1 初步探究阶段 (自由发挥阶段 ) 上课前两周 ,布置初一级全体学生阅读课本 ,查阅资料 ,自由组合若干实验组 ,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材料 ,进行初步的实验探究。该实验探究阶段的目的在于确定开展探究实验的方案 ,并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2 .2 深入探究阶段 (精细化操作阶段 ) 经过…  相似文献   

13.
余勤 《物理教学探讨》2004,22(8):53-53,50
课堂演示实验,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直观的现象,理想的能见度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演示实验效果的好与差,其关键之一是实验现象的“能见度”(即能直观明显的看到实验现象的程度)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演示实验现象的“能见度”?每一个物理教师  相似文献   

14.
1设计思想“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而且生活经验也告诉他们植  相似文献   

15.
失败的实验到底有什么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演示实验失败,就代表着对学生知识的构建失败,几乎会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实行一票否决,但是,在新课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而言 ,实验设计正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对实验假设的提出、实验过程的设置和实验现象的分析应该做到科学严密 ,以免误导学生。现就《生物学教学》2 0 0 1年第 8期 2 9页刊登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实验探究的设计”一文中对“分析解释实验现象”这一环节发表一点个人意见。该实验过程的设计从总体看应该是合理的 ,但现象解释中对甲 (有木质部和髓 )的分析 ,只能说明水位下降和叶脉变红与木…  相似文献   

17.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尽管课本上也安排了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但是由于受注人式教学方法的局限,多数教师还是通过以讲授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的,实验也是按照课本计划好的实验程序进行的。这样的处理尽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没有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笔者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问题-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演示实验 ,提高教学质量 ?本人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要按十点要求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工作   (一 )实验目的性要明确。教师对每个演示实验应该要明确 :1 这个演示实验要说明什么问题 ?2 要得出什么结论 ?3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实验技能 ?4 实验的重点、关键、主要现象是什么 ?5 哪些部分要求学生特别注意 ?均应做到深思熟虑 ,做到心中有数。   (二 )课前预试、准备齐全。课前要做好预试工作 ,对所有演示实验 ,预做 1至 2次 ,即使认为很简单的实验 ,也不能忽视。只有这样 ,才能对…  相似文献   

19.
<正> 初中《动物学》第九章第二节“鲫鱼”中,各种鳍的作用是一个教学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的办法是:用活鲫鱼做演示实验来教学,效果非常好。现介绍如下: 课前,教师从市场上买回活鲫鱼若干条(约一斤重)并养起来,待上课时用。课堂上,当讲到鲫鱼鳍的作用时,教师首先做演示实验一:把一条鳍全的活鲫鱼放入水槽里,让学生观察其状态及运动情况,并提出一连串问题,如“鲫鱼为什么能侧立水中而不翻倒?”、“在水中鲫鱼是怎样运动的?、“其动力来自何处?”、“鲫鱼靠什么来控制前进的方向?”、“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解以上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呢?”,所有这些都引起了学  相似文献   

20.
演示实验“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上科版高中生命科学教材第4章第3节中的一个内容。在一次外校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上课教师在课堂演示这个实验(图1)时,最终的结果却是1号试管中的BTB指示剂的变色速度要快于3号试管。在研讨时,笔者特意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发现,这个实验“失败”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在笔者所在学校的12个班级中,只有2个班级的演示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为此,教研组的教师展开了研讨,得出了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