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版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并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出版物的生产和销售正经历着一场革命,中国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出版市场化正在逐步完善,以信息和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出现,使得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相互交融渗透,包括了声,光、电、磁多种媒体,中国出版产业飞速进入了一个"大出版"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少儿出版是出版业的根基,是大众出版的未来,少年儿童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少儿出版一定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中国少儿出版已经在全国出版行业中"一枝独秀"——无论何种媒体,无论什么论坛,在探讨中国少儿出版的时候,都使用了这个词汇,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结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童书出版界更是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有530多家出版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给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图书出版业也是如此。2014年3月,"京东出版"的第一部"私人定制"图书出版,以读者为导向的按需出版在数字出版背景下初现曙光。对于出版社来说,把握读者的兴趣,降低出版成本与风险,使用大数据是一条最为明确且又符合数字出版时代要求的策略。积累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实现"私人定制"——当代出版社利用大数据,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开展。  相似文献   

4.
许岚 《出版参考》2013,(10):32-33
"全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家电领域,是一个技术性名词,被应用到出版领域并引起重视,始于2009年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对其进行的定义:"全媒体出版就是同一个内容同时发布在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等媒体上。"该定义出现后不久,"纸质出版将为数字化出版所替代"的提法出现在各大媒体。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大英百科全书》等传媒巨头相继宣布关闭其纸媒业务。纸质出版  相似文献   

5.
夏静  张俊 《出版参考》2018,(1):59-61
2017年,整个出版领域在融合发展道路上快步进军,新闻领域移动媒体优先发展、出版领域国家复合出版工程上线,出版大数据项目持续得到财政项目支持,等等.在众多融媒体出版物中、《全民经典朗读范本》融媒体出版平台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本文以其策划出版为例,将传统出版编辑工作的数字转型经验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6.
以用户为中心的自助出版、自媒体等新型出版形态正在"野蛮"生长,冲击以特许机构为中心的出版形态。出版活动正在突破载体、机构的限制,从"大规模复制"转向"个性化定制"。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出版的本质,思考出版的形态。从人类精神交往需求出发,未来出版的形态将是个性化出版,成为一个个人之间,基于个性化作品或特定主题的一席席"对话",一次次"精神交往"。  相似文献   

7.
出版与出版行为继续存在吗?有必要继续进行出版研究吗?这是我们进入数字化媒体时代后人们所提出的疑问.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时期,传统出版机构在融合发展方面分别取得了机构设置、人才引进、高新技术应用等成果,也适时地推出了部分融合型产品;在未来的五年,出版企业坐拥政府财政支持的利好政策,纷纷在进行融媒体、数字视听、数字动漫等方面的规划布局。要想真正实现传统出版、新兴出版融合性的发展状态,出版企业应该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生产管理流程,力促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生产流程的一体化;应该努力开创覆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数字产品服务体系;应该持之以恒地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以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催生出数据出版、智慧出版等出版新业态;要以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为出版融合保驾护航,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直至实现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出版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也仅仅是近十年的时间,但因其强大的信息存储功能和方便快捷的传输特点,很快就风行于世界,成为我们所称的第四媒体,由此引发出关于网络出版的新理念.从近年人们对网络出版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它似乎大有在不远的将来取代传统出版媒体的趋势.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认为网络出版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只是一个概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出版理念,而且从法律层面上来看,它也还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是一种并行不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版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并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出版物的生产和销售正经历着一场革命,中国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出版市场化正在逐步完善,以信息和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出现,使得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相互交融渗透,包括了声、光、电、磁多种媒体,中国出版产业飞速进入了一个“大出版”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李桦 《出版广角》2015,(13):86-87
本文从自媒体传播的特性和普遍规则出发,以微信平台功能中的"微出版"为主要视角,梳理了高校学生微信主要功能的使用习惯特征和规律,并就此提出基于微信平台"微出版"功能和其他功能的整合应用,建构自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疏导策略.  相似文献   

12.
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现代数字技术扩展了出版的范围和边界,为出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出版原本是传媒产业、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但在现在这个空前复杂的跨媒体环境中,它与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图书馆等原本清晰的界限被打破,出现这样一种趋势,即"大出版时代"和"内容产业时代"的加速到来。各类媒体的互动、融合是当今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大势,新闻出版业必须主动适应文化时代的新趋势,建立起"大出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2017年的"郭敬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带有鲜明标签的品牌。从签约作者到打造鲜明特色的"最世文化"出版帝国,他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在媒体融合,"80后伤痛文学"日渐衰落的同时与其他"80后"作家相比,郭敬明是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位。这不仅仅表现在青春文学图书领域,更涉及到出版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笔者从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韩寒"叛逆文化"的出版品牌打造之路,着重分析郭敬明的"最世文化"出版品牌的建设优势,并探讨其中带来的问题,以此反思我国青春文学类出版品牌之路。  相似文献   

14.
非洲大草原上,狮子吃掉了瞪羚的主体,秃鹫吃掉了瞪羚的肉渣,野狗啃干净了瞪羚的骨头,蚂蚁拖走了瞪羚的肉粒,瞪羚遗落在草原上的毛发等被细菌分解了……这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出版市场也是一头"瞪羚",几大集团拿走了主体,小社和民营瓜分了残部,其他业态包括媒体扫清了外围……《出版广角》创刊十几年来,作为中国出版产业的广角镜,记录下了这个产业或坚定或蹒跚或犹疑或欢快的足印,体现了出版媒体的生态价值。我是《出版广角》的忠实读者,我的出版实践深  相似文献   

15.
齐峰 《编辑之友》2010,(8):24-27
科技的进步,出版载体和传播途径的巨大变化,使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电影、电视等形象媒体,广播、数码音乐等音频媒体,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内获得统一,使传统的厚重和现代的快捷在新型出版方式中得到综合发挥.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融合中,优质内容资源的合理运营是传统出版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但当前许多传统出版企业尚未找到合适的内容运营策略,出版融合之路步履维艰.本文就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内容运营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媒体融合中"内容为王"策略的重要性,结合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RAYS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从生产与消费互动的独特运营模式、出版行业大数据服务、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内容运营人才培养方面分析其帮助传统出版企业展开内容运营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内容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冲  王梅 《出版广角》2021,(14):38-40
主题出版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正在扮演出版业"时代尖兵"的作用,特别是2014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之后,主题出版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文章分析了主题出版现状,剖析了融媒体时代主题出版的新特点,并深入探讨了融媒体时代主题出版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正"媒体是人的延伸",自媒体也不例外,同时,自媒体特有的是:自媒体是人随时随地的延伸,因为随时随地,这种延伸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和自媒体越来越相互依附。因此,自媒体带给出版业的价值,不应当只是出版形态上、出版方式上和推广方式上的,更应当是融合业态层面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出版产业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产业的优势已经不在于长期的资源积累,而在于对媒体融合环境的适应,其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发起,筹备成立"中国出版数字传播联盟",这是应对挑战,促进合作共赢,也关乎行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情。据介绍,已经有六十多家出版单位回应加盟,并希望在今年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和沟通。这里,我谈几点自己的见解。一、为什么要组建这么一个联盟?所谓"联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为了共同的利益,在某个方面、某个环节、某个时期结成的联合体。联盟其实是国际国内的一个通行的做法。就我们的出版行业而言,更是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