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一个知书达礼之人,"孝养父母"不仅要奉养父母大人之身,还要有孝敬、顺从老人之心。这是提高学生素养,使之健康发展的基础。一.行孝孝敬、顺从父母,对父母讲话要做到"怡吾声,柔吾色",孔子也说道,对父母行孝:"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规》上又说:"兄弟睦,孝在中",《诗经》上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日:"父母其顺矣,"夫妇、兄弟  相似文献   

2.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3.
释“孝”     
"孝"字最早见于金文,西周语料中,"孝"的对象全为死去的先祖考妣,结合"孝"的字形,可以得出"孝"的本义是专门针对先祖考妣的祭祀,其行为主体是宗子,行为对象是先祖考妣。当这种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都发生改变时,"孝"就由"祭祀"引申出"善事父母"义,成为"孝"的核心义项,并进一步引申出其他义项。"善事父母"这一行为的中心义素由"行为"变成"人"的时候,"孝"就由"善事父母"引申出"孝顺的人"。当"善事父母"中的限定义素减少,只保留了一个义素"善","善事父母"引申出"一切善德的通称"。"善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赡养,因此,"善事父母"又引申出"畜养保育"义。"善事父母"的主要内涵是关于子女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的,当父母去世后,这一行为就延续为子女如何对待过世的父母,"善事父母"又转移为"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4.
论“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孝”陈勇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展社会主义家庭伦理的过程中,“孝”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对“孝”,人们的看法历来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批判地继承“孝道”这一道德遗产,大力提倡养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社...  相似文献   

5.
说“孝”     
许天笑 《教师博览》2011,(10):46-47
生生不息的河流人类好比一条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河流,每个人像河流中的一朵浪花,各自颐养老人、哺育幼小、忠信处事,方使这条人类之河得以不断奔腾前行。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他们的一问一答,揭开了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  相似文献   

6.
浅谈“孝”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无价瑰宝。"孝"字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孝"是会意字,表示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孙搀扶老人。"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传统源远流长。它是华夏民族赖以繁衍生存,繁荣昌盛的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道德体系的基石。传统文化对践行孝道的具体建议是:尽心尽意赡养父母;孝亲需加强自己的修养;"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顺父母要有紧迫感。倡导孝道在当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提出质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①专家对公务员录用标准提出质疑。(中国法院网) ②一些专家学者对“依法治党”提出质疑。(《每日文萃》)  相似文献   

8.
正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敬老、爱老的孝。孝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个老。老是怎么样一个形象呢?就是一个头发很长的老人,拄着一根拐杖。这根拐杖后来变形为匕首的匕。这个字描绘出了老人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方面,长长的头发象征他有了人生的阅历,有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拐杖表示他体能衰落,体力上不如年轻人。在生产力特别低下的远古时代,对人类的生存而言,体格是最重要的,耕种、渔猎都需要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又云:“亲其师,信其道。”确实,师者可以解一些惑,求学者也可“亲其师”。但是,师之道,就完全值得信奉吗?师之道也有不值得信奉之处,甚至还有荒谬之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师之见识有限、探究有限所致;或者因为追赶不上时代步伐而落后所致;或者因为阶级性及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局限性所致。既然师之道可能出现错误,那为什么还要求求学者完全信其道呢?为什么还要让求学者养成一种惟师、惟权威的心态呢?其实,这是人们多年来留下的一个错误认识:片面认为师之道即为正道,师之说即为正说,师之行为即为正当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什么时候起,报刊上出现了“提出质疑”这一说法。先请看下面的例句(下划线为引者所加):①一位同事指着某大报上一条粗黑的巨幅标题《众委员共商国是》提出质疑……(《国事和国是》,某报1993年6月20日第2版,转引自《咬文嚼字》1995年第10期31页)  相似文献   

11.
神行太保:金秋到,时节好,月饼飘香口水掉……那啥,我是说,小记者,齐返校,新闻新事早报道——孝,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可这天,我却目睹了如此之"孝"。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12,(32):54-55
正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内容包括"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等。在一次网络调查中,大部分网友认为新版"24孝""很有道理,会用这个标准孝敬父母",也有网  相似文献   

13.
廖廓 《老年教育》2008,(4):26-26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许多孝敬老人的佳话传颂至今。  相似文献   

14.
住在上海的我,经常翻阅当地的报纸,有一天看到一则非常惊人的新闻:有一位重点中学的学生,因为母亲多唠叨几句,他就生气地把她杀了。我看了非常惊讶,中国不是最注重“孝”吗?这则新闻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美德,这种美德一直轻轻地荡漾在我家。 我爷爷84岁了,奶奶74岁。他们的牙齿都只剩下两三颗,脸上布满皱纹,如同一条条小鱼。爷爷走起路来颤颤巍巍,需要靠轮椅做帮手。爷爷奶奶有三子一女:大伯、二伯、姑姑和我爸。平时,除了大伯,其余的子女都不在爷爷奶奶身边,但他们都牵挂着自己的父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历来重视孝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声称“以孝治天下”,但这些基本上都是靠不住的,因为皇帝老儿自己往往家门不幸,不孝之事经常发生。为了坐上那把龙椅,兄弟之间争得你死我活不说,那些有希望当继承人的皇儿们更是恨不得皇上老子立马驾崩,好尽快继承大统。实在等不及了,就想方设法送老头子去西天,绝不会客忍他“万岁”的。纵观历史,这样的悲剧不知发生了多少。所以,即使统治阶级中有些许“孝”的举动,也显得不那么真实,就像现在明星的“晒幸福”,总有一种作秀之感,远没有平民百姓的孝行来得纯朴自然。  相似文献   

17.
18.
一、上海卷默写题(第4题,共4分,每句1分)从下列A、B两组中任选一组默写(不能两组都做)。A组:(1)人生自古谁无死,。(2)越明年,,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3)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B组:(1)问渠哪得清如许?。(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质疑]我认为这道题不够严密。因为“不能两组都做”的限定命意是只选做一组,即使两组都做了也不累加计分。可题干并没有注明,若两组都做了该如何选评?是选A组,还是B组?是选做对多的一组,还是选做对少的一组?…  相似文献   

19.
实施新课程后,语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体验,不以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等方面,可以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时常能把课堂上的时间留一些给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这样做的目的和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