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焚毁圆明园是英法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这已成为历史定论。不久前 ,笔者读《中史参》第 10期王祥庆的《圆明园 :是谁烧了你》一文 ,受益匪浅。但文中所谈的“英国公使额尔金为报复清政府杀害人质而决定火烧圆明园”的个中缘由言之不详。愿补苴罅漏 ,还历史本来面目。据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庚申英夷入寇大变记略》载 :1860年 10月初 ,英法联军借口清军虐杀俘虏 ,要求清政府赔偿抚恤银 5 0万两 ,如不许则放火烧园。此照会送达恭亲王手中 ,恭亲王即回复照会 ,派一名守备投送洋营。不料该守备竟未送到 ,而且私将照会毁…  相似文献   

2.
<正>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劫并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并在事后声称,此举是对清政府在圆明园将英法被俘者虐待致死的报复。据笔者调查,学生对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的了解,仅止于"强盗行径""掩盖罪行""英法联军蛮横""侵略者本性使然"等抽象结论,既对学界流传已久的英法联军"报复说"并不清楚,更谈不上对这一说法真伪的辨析。围绕英法被俘者是否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一问题,笔者和学生依托学术界近年的  相似文献   

3.
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说的是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时,有一位女英雄冯婉贞英勇杀敌的故事,梗概如下:距圆明园十里处,有一谢庄,居民均为猎户。其中山东人冯三保精于技击,其女婉贞,  相似文献   

4.
《中学文科》2000,(9):40-40
据《山东经济日报》6月11日报道,中国社科院学研究所研究员栾贵明最近将他30年的研究成果首次披露于世——本世纪初被八国联军掠夺、焚毁的《永乐大典》,是明嘉靖后期重抄的副本,《永乐大典》的正本极有可能仍存于世,被珍存在北京十三陵保存最好的永陵中。栾先生告诉记:“《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之谜这个课题实际上是钱钟书先生早年就做的题目,  相似文献   

5.
<永乐大典>正本自明朝永乐初年编成后,一直藏于深宫,真正接触过此书的人并不多.嘉靖间重录<大典>,至隆庆元年(1567)完成.这重录的<大典>便为副本.<大典>副本原储于皇史宬,后于清初移置翰林院,其残本保存至今.至于<大典>正本,不但目前未发现有任何踪迹,而且嘉靖后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正因如此,关于<大典>正本的下落便成了一个谜,并引起过种种猜测:其一,毁于明末清初南京;其二,藏于皇史宬夹墙中;其三,嘉庆年间失火毁于乾清宫中;其四,万历年间焚毁;其五,明末焚毁于北京宫中;其六,殉葬于嘉靖帝墓.其中近年影响最大的是殉葬说.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国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将英法被俘者在圆明园内虐待致死为口实,悍然命令英军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英法被俘者究竟有没有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是关系到如何判定英法联军罪责的重要问题。可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这一错误说法流行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算。近查清廷编纂的《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刑部尚书赵光的《自订年谱》、刘毓楠的《清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特别是英国被俘者巴夏礼的回忆文章等,可知,事实上,巴夏礼等被俘人员先被关押于刑部监狱,后转移至高庙;其他被俘者则分别羁押于昌平、密云、房山等州县监狱。所有英法被俘人员并无在圆明园内受虐且致死等情节。额尔金的说法是别有用心的捏造,目的是为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寻找借口。  相似文献   

7.
《永乐大典》本《南台备要》,原为傅沅叔先生增湘所藏,一九二七年曾照《永乐大典》原本式样影印行世,一九六○年中华书局汇印《永乐大典》,已将傅印本收入第四函“台”字韵中。  相似文献   

8.
佚名 《高中生》2008,(7):52-52
自1840年开始,外国列强对中国文物的盗抢和掠夺,令中国扼腕长叹。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焚烧了"万园之园"圆明园,许多英法士兵在离开这座精美的皇家园林时,因为身上塞满了金银财宝,以致迈步都感觉困难。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了包括《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在内的宫廷收藏的各种珍贵文物和古籍。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相似文献   

9.
1860年10月,京西皇家御苑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这段屈辱历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相似文献   

10.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是一部旷世珍贵的孤本,本文拟对此书版本情况作一简述.清朝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集中了大批的人力物力,纂修一部规模庞大的《四库全书》(下简称《全书》).次年春,高宗弘历允安徽学政朱筠之请,诏开四库全书馆,尝自记曰;“癸巳岁,始思依经、史、子、集为四库全书,并令辑永乐大典中散篇成帙.然朕临御已三十余年,亦望七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同年五月初一谕云:“著于全书中,撷其精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于是,另设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以王际华、于敏中负责,动员千人,费时五年,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缮成正副两部《四库全书答要》(下简称《答要》).副本《荟要》存于圆明园长春园味腴书屋.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味腴书屋所有副本《荟要》,遂成灰烬.正本《荟要》存于坤宁宫御花园摛藻堂.  相似文献   

11.
1995.4.8 晴今天历史老师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讲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我万分难过。我恨死那些侵略者了! 那时,清政府是那样的腐败无能。我痛恨他们的卖国行为。当年,侵略者那样欺负中华民族,而如今又喊起了什么“友好”。当初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美条约》  相似文献   

12.
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历史教学的基础 在论及有效历史教学的基础之前,笔者先讲一个“历史故事”:20世纪50年代,为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事迹及其所体现的崇高民族精神,众多中学历史教师根据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一书中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条,向学生讲述如下战斗故事: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并抢掠焚毁圆明园后,继续作恶。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心情澎湃,觉得火烧圆明园是历史上一个莫大的耻辱。文中讲述了1860年8月,英国联合法国侵犯当时清朝的首都北京,并到圆明园内把各种奇珍异宝统统掠走,最后竟用大火将圆明园化成废墟。  相似文献   

14.
【视频播放圆明园简介】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约350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大肆掳掠之后,又火烧圆明园。10月17日英军从南、法军从北纵火,一连三日,火光烛  相似文献   

15.
北京图书馆藏《艺风钞书》第六种《宋元马政》二卷,其《宋马政》钞自《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二所载《宋会要》;《元马政》钞自《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八所载《经世大典》,精钞,当出缪荃孙手笔,兹迻录其《宋马政》之前部分如次:  相似文献   

16.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余卷宏篇,仅八百一十三卷存世,幸有《永乐大典目录》保存其完整韵字体系。该目录出自道光年间刊刻的《连筠簃丛书》,另有清抄本含《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永乐大典韵总歌括》一卷、《永乐大典韵总》四卷,可补《连筠簃丛书》中《永乐大典韵总歌括》及《韵总》之阙。借此对《永乐大典目录》中韵字出现的“空位”“涂黑”现象逐一分析,究其本貌,推其原因,以完善《永乐大典》韵字体系。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和英法联军在通州谈判。咸丰帝在谈判中"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他麻木不仁,依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昧于国际形势,更无国际法观念。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政府被迫释放巴夏礼等人,联军焚毁圆明园以示报复。  相似文献   

18.
递藏经历     
《寒食帖》一问世,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此后一直受到历代收藏家的珍视。但到了近代,这幅旷世佳作的经历可谓是惊险不已。清咸丰年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收藏在那里的《寒食帖》差一点儿被烧毁,一端留下了火烧的痕迹,后来流落民间,被广东一位叫冯展云的人所得。  相似文献   

19.
《永乐大典》中尚存有现已出版的各种点校本曾巩诗文集未收之作,栾贵明《永乐大典索引》所列曾巩诗文篇目又有错漏,对此进行考辨,有利于弄清《永乐大典》所录曾巩佚文的确切篇目。  相似文献   

2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在这封信中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代表了人类的良知。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首先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全人类的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