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后经过了两个高潮时期:第一个高潮即科学革命,以牛顿的成就为顶点;第二个高潮即19世纪,以物理学的成熟为标志.18世纪是科学发展的平稳时期.这一时期,爆发了两次并行发展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第一次是由于17和18世纪以力学为首的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进展,确立了牛顿力学体系,接着又建立了应用力学,出现了以蒸汽机和工作机为主的机械工业,从而引发了以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  相似文献   

2.
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其指示中指出了最近五年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的道路。在这个指示文件里,我们常常遇到两个名词:“机械化”和“自动化”。这两个名词,意味着苏联埃国家在逐渐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期中的,两条主要的技术发展底路线。苏维埃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3.
贺嫚 《内江科技》2003,24(5):9-10
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下了《共产党宣言》。宣言中蕴涵的伟大思想,至今依然是共产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时间到了一个新的世纪,江泽民同志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以新时期共产党人高度的责任感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继续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决心,是共产党宣言在新世纪中国的继承和发展,闪耀着理论和实践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刘燕 《中国科技信息》2004,(23):117-117
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毛泽东提出“三三制”的原则,并对多党合作政权体制进行了尝试和实践;毛泽东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正确的领导权观念与领导作风;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毛泽东的多党合作思想是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以极沉痛的心情通告全党和苏联全体劳动人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已因重病在三月五日晚上九时五十分逝世。列宁的战友和列宁事业的天才的继承者、共产党和苏联人民英明的领袖和导师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斯大林的名字对我们的党、对苏联人民、对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是无限亲切的。斯大林同志和列宁一起建立了强大的共产主义者的党,教育了它并锻炼了它;斯大林同志和列宁一起,曾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广泛应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般所认为的信息革命.是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它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现在.其问形成了两次大的信息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化学新理》——物理化学在中国传播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化学是现代化学的四大分支学科之一,它的成熟以1887年德文《物理化学杂志》的创刊为标志,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最早的物理化学研究,那么,这个具有高度精确性,理论性的学科是如何进入我国的?本文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我国出版的各种化学类书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分析,从而向了结论:由王季烈根据日本物理化学家大幸勇吉著作《近世化学教科书》编译而成的《化学新理》首次把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和知识介绍  相似文献   

8.
王光霞 《科教文汇》2007,(12X):171-172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段德昌和荆江两岸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年关暴动,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暴动的继续,有力的配合了全国各地的年关暴动,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年关暴动后,鄂西地区的革命形势有所好转,党的组织和群众革命武装均有一定的发展,革命斗争逐步进入了创建红色武装和开展游击活动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义利之辨"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实践话题,也是古今中外一起伦理学说在建构其伦理价值观时都必须开展的焦点性理论思维活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义利之辨"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争论程度等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义利之辨"在中国学术界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这次"义利之辨"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个人价值取向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蒋之龙 《科教文汇》2008,(27):255-255
红卫兵自1966年诞生后,红卫兵美术也随即产生。红卫兵美术运动在1967年形成高潮,大批判专栏、红卫兵战报、宣传画等铺天盖地而来,构成文革时期新的艺术景观。红卫兵关术运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狂热歌颂和开展的革命美术大批判运动。其艺术形式只有两类:政治大批判的漫画、宣传画和歌颂伟人的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11.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段德昌和荆江两岸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年关暴动,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暴动的继续,有力的配合了全国各地的年关暴动,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年关暴动后,鄂西地区的革命形势有所好转,党的组织和群众革命武装均有一定的发展,革命斗争逐步进入了创建红色武装和开展游击活动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过渡的过程中,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效法苏联对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的运动。这场运动,从文化层面来说,是效法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学习的时机成熟,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随即展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是这场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贾磊 《今日科苑》2010,(17):120-120
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苏联综合国力达到其历史顶峰;另一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集团错过了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浪潮,使得挽救苏联经济危险局面的最后一线希望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14.
邹娟 《科教文汇》2007,(11Z):196-196
“义利之辨”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实践话题,也是古今中外一起伦理学说在建构其伦理价值观时都必须开展的焦点性理论思维活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义利之辨”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争论程度等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义利之辨”在中国学术界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这次“义利之辨”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个人价值取向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义利之辨"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实践话题,也是古今中外一起伦理学说在建构其伦理价值观时都必须开展的焦点性理论思维活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义利之辨"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争论程度等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义利之辨"在中国学术界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这次"义利之辨"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个人价值取向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自然资源的考察研究工作。建国二十多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工农兵和科技人员,通过三大革命运动,在伟大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开展了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与保护的考察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全国人民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继承毛主席遗志,一举粉碎了王张江姚反党集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粉碎“四人帮”思想大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一片大好。在华主席、党中央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开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新高潮正在兴  相似文献   

17.
薛紫华 《软科学》1997,11(1):8-10
信息革命与软科学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台湾农业研究所薛紫华一、引言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揭开了信息革命的序幕,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它标志着以硬件为主的信息革命开始了。到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网络革命,促使信息产业迅...  相似文献   

18.
王娜 《百科知识》2009,(14):33-35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既经历了大发展时期,也遭遇到重大挫折。到东欧演变苏联解体之前,社会主义国家共15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6亿),领土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国民收入占世界国民收入总额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汪玲 《科教文汇》2009,(17):284-284
苏联在冷战爆发前后对匈牙利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之前的建立亲苏联和政府转变为建立共产党一党制政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年,痛感于满清政权的衰败及列强的侵略,李石曾和一批志同道合之士留学法国,由此揭开了一系列留法教育运动的序幕。李石曾引进法国先进科技与文化,改良中国社会的留学理念贯穿整个运动,他从创办巴黎豆腐公司培训赴法华工开始,先后发起留法俭学运动和勤工俭学运动,又创建中法大学,几经曲折,数十年内培养了大量留法人才,逐步在民国学术界形成了以他为首的留法派,为后来模仿法国制度实施教育改革和建立以留法学者为主体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打下了基础。留法教育运动的成就,以及后来暴露出来的若干弊端,又都与李石曾的家庭出身、社会经历、政治信仰,乃至个人性格有着一定的关系。李石曾及其领导的留法派在1920年代后期成为我国教育、学术界一支堪与留英美派相比肩的重要力量,不仅促进了中法两国间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交流,也奠定了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基本派系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