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风光秀美,社会安定,教育产业发达。2017年旅日留学生人数达到267042人,其中中国留学生107266人,约占国际留学生总人数的40%。日本是中国留学生的一个主要目的国。  相似文献   

2.
高燕定 《留学生》2013,(1):58-59
我曾在美生活20多年,愿以个人经历及媒体报道的有关素材,就留学安全问题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与美国国务院教育及文化事务局去年年底联合发布的开放门户报告,美国大学的国际学生人数已达到72.32万人,中国留学生达到15.8万人。来自中国的学生数量比去年大幅增长了23.5%,大学水平的学生增加了43%。  相似文献   

3.
来华留学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华留学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势头良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总体规模不大,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层次低,来华留学生教育效益与国际和我国出国留学生相比差距较大,以及专业设置和来华留学生的国别结构单一、分布不均衡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观念滞后,宣传不够,管理不当,语言障碍等。  相似文献   

4.
《世界教育信息》2012,(8):67-71
美国是世界上国际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是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的倡导者和受益者。美国利用其庞大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系统和名目繁多的奖学金项目,努力营造吸引世界各国的青年人踊跃来美学习的大环境,以使其始终保持居于世界上吸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首位。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国际教育市场的不断开放,美国接收留学生的规模多年来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5.
加快发展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是进一步提升留学中国魅力,优化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和抢占国际人才红利的战略之需。与美国相比,当前我国的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留学生的学科领域分布方面,美国以自然科学为主,我国则集中于人文学科,并存在结构失衡问题。总体上,中美两国对亚洲生源的依赖性都比较显著,而我国对亚洲国家高层次留学生的吸引力相对不足;在留学生经费资助上,美国则更为灵活多样。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所存在的相对不足,着眼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推进高校师资和课程的国际化;同时实施多样化的奖学金政策,赋予高校更多资助自主权,并建构更具吸引力的实践学习制度。  相似文献   

6.
石教旺 《文教资料》2013,(23):94-95
文章采取个案研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及其收获.调查发现,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主要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并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他们对所在学校的教育环境总体看法一般;同时,他们对留学环境的评价与其学习收获的评价存在正相关.为了促进留学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留学生接收学校应该加强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帮助他们学有所成,愉快地度过在华的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选择来我国留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量化和国际比较的方法,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教育的政策变迁和实践发展。我国留学教育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总体规模较小、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结构不均衡、管理和培养质量与我国学生差异较大等方面的问题,据此提出改进和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职业技术》2006,(7):61-61
现在,留学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中职生也可以留学。在有些国家,中国留学生总数中甚至80%都是中职毕业生。那么,各国对中国中职毕业生去留学有哪些规定呢?美国即使是中国普通高中毕业生亦很难获得留美签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美国的普通大学不会考虑接受中国的中职毕业生。美国普通大学一般都有留学生录取率,他们每年都控制在这个录取率内。中国中职毕业生要留学美国普通大学不占任何优势。不过,有一个特例,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相当于中国2年制的大专学院)一般接收中国的中职毕业生。加拿大加拿大可以接收中国中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可以先通过就…  相似文献   

9.
2012年11月12日.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IIE)发布了《门户开放2012》(OpenDoom2012)报告,公布了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最新统计数据。2011-2012学年.在美国高校就读的国际学生达到764795人.比上一学年增长了6%,再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出国留学的美国学生人数仅增长了l%。  相似文献   

10.
李红颖 《留学生》2009,(1):16-17
美国是吸纳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度,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优良的教育质量以及多元的文化环境成为世界各地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国家。最近的段时间以来,“金融危机”这个字眼成了大众舆论的焦点。在其经济滑坡,前景难料的当下,赴美留学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留学生该如何规避各种风险?为此,笔者采访了中国国际教育信息网资深留学行业分析人士马左剑老师。  相似文献   

11.
根据美国国务院所属的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IIE)2010年11月15日公布的数据,2009—2010学年在美国中国留学生超过印度成为第一大留学生派遣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27,628人,占全美留学生总数的18%。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全球已有超过270万的留学生,留学市场不断升温。其中超过一半(52%)的学生集中在了四个目前留学热门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凭借高质量的教学和完善的留学生管理体系,英国成为众多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国家之一。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推广总监吴媛媛女士对热点问题进行了解析并全方位地介绍了留学英国。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教育服务中,留学生教育是最具产业化性质的服务贸易形式。近六年来,韩国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人数中持续居于首位。随着韩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韩国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不再简单的是为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改变自己的教育背景等初级留学目的,而有了深层的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需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说到留学生,本人虽说也在美国拿了学位,但我自己认为还不算个真正的"留学生"。所以得首先声明:我不是留学生,现在不是曾经也不是。如果要我留学来美国,那也许我不会来美国——原因很简单,会觉得自己吃不了这个苦,再说我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作为改革的直接推行者,其对待改革的态度成为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新政改革的进程及其动力所在.以留学教育为例,督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学教育的规模、成效及发展方向.端方为清末新政时期崛起的满族地方督抚,以开明务实、力行新政著称,他面对日益凸现的人才真空,逐步深化了对留学教育的认识,促成了较为完整的留学教育管理体系.他在各地任上不仅从言论上积极倡导留学教育,在实践上亦是多途径派遣留学生,在发展留学教育事业上走在了时代前列,端方本人亦赢得了时论的广泛赞誉.但是,受主观认识及时代背景所限,端方留学教育活动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对留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往往根据现实需求作临时性派遣,这显然不利于留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端方又将非教育范畴的政治目的交织在留学教育之中,突出表现为采取各种措施严禁留学生沾染革命思想,并将派遣留学生作为消弭革命的手段,彰显出清末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已有1.6万人,在短短的几年里,赴俄留学的中国学生以10倍以上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国务院资助的非营利性组织——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近日针对境外3000所大学做了美国留学生人数调查。调查报告指出,2008—2009年间,美国学生到境外传统留学地点的大学修习学分的人数骤降,如欧洲虽然仍为美国学生的主要留学地,目前留学人数超过14万人,但注册人数较往年下降4%,为22年来首度减少。到欧洲留学骤减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衰退。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反而促使前往非传统留学地点的学生人数增加。  相似文献   

18.
背景 2008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于10月19日在北京国贸中心开幕。与低迷的国际金融市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留学市场呈现持续升温之态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参加留学展的外国院校比上年增加了百余所.北京国贸展厅几近爆满。本次教育展吸引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中国主要留学目的国家和地区的院校.海外参展院校达600余所。并且,为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各国纷纷出台新政策。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联邦政府国务院教育及文化事务管理部资助下,美国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当天发布的(2006年开放门户》国际教育年度报告指出,2005至2006学年,美国赴海外学习人数达20.6万,比上一学年增长8%,其中赴中国学习的学生数量在所有非英语国家留学目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也严重受挫,各国留学市场趋于萎缩,但是国内留美市场似乎是个例外.据美国"Open Doors 2008"年度报告显示,2007~2008年度有81127名中国大陆地区学生赴美留学,较2006~2007年度增长了近20%,创历史新高.美国顺理成章地成为全球吸纳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和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