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与感受     
读而后有感。当然读是第一步。可要怎样读?感受从何来?如何让感受得以交流,获得评判?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晓”与“识”好比读书之“感”,要有所感,不仅在读的数量上有要求,更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读,不但要多读,更要多思多联想、多比较、多领悟。  相似文献   

2.
“现 在 有 多 少 教 育 改 革 是 在研 究 的 基 础 上 推 行 的 ?”在 为 期 3天 的 首 届 教 育 家 大 会 上 ,教 育 专家 、 原 教 育 部 副 部 长 韦 钰 呼 吁 ,教 育 改 革 要 扎 扎 实 实 地 搞 。 韦 钰 强 调 ,现 在 人 类 社 会 已经 进 入 到 了 知 识 社 会 , “未 进 入知 识 社 会 与 身 处 知 识 社 会 的 教育 是 完 全 不 同 的 ”。 知 识 社 会 的特 点 是 知 识 更 新 更 快 ,获 得 知 识异 常 方 便 ,因 此 记 住 具 体 知 识 显得 不 再 那 么 重 要 。 “我 们 无 法 判断 孩 子 们 在 未 来 的 10年 、 20年到 底 …  相似文献   

3.
唯识学与现象学都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对自我之“境”即对象世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独特诠释,并在人的心识功能和意向性构造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全新方法论,显示出唯识学与现象学对人类理性反省极高的智慧和理念,对于开发人类心智、启迪思维具有重要现代价值。通过比较,虽然二者在目的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互为补充。现象学由于在认识发生论上没有建立“种子”说和“阿赖耶识缘起”论,故无法对意识发生的根源及先验主体性的本质作出更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事件表达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状识解。在情状类型的歧义识解中,有界和无界的区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动词“卖”和“买”为例,对上古汉语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情状识解予以分析,并对影响情状识解的句法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显示,直接宾语的界限、特定类型的补语、副词以及VP在连动式中的位置,都会对动词情状的识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的哲学与社会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经济的哲学普列汉诺夫讲 ,学者之成为学者 ,那就是能旁征转引 ,思想丰富具体。我想加上一条 :学者之成为学者 ,还要善于咬文嚼字 ,概念准确。因此我就认为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经济”的概念。当然我讲的是一家之言。什么是知识 ?英文是 knowledge,know就是知道。汉文是“知识”,由“知”和“识”两个单字构成。“知”就是“知道”,“识”就是对“知”道的东西“识”别。“识”也是“知”,是“知”道得更明晰、更准确、更具体。在物质和精神这一对矛盾中 ,知识属于精神的范畴。这里有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有一些人主张在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上要“识繁写简”(繁,即繁体字;简,指简化字),以适应“和平统一祖国”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的“需要”。有人进而提出要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附上繁简字对照表,并说“识繁写简”的主张提出后“颇得国内一般知识分子所赞同”。事实果真如此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北京、武汉的数十家单位、学校,结合调研下发了问卷。在武汉,我们还专门召开了教育系统座谈会,座谈中也就“识繁写简”主张的可行性直接听取中、小学教师的意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识繁写简”实属不可取、不可行之议。中小学学生没必要另学繁体字,更无必要在教材中附上繁简字对照表。出席座谈会的武汉铁路分局教委的一位教研员反映: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现行小学五、六年级语文课本的基础训练部分,近来已  相似文献   

7.
所谓“识写分流”,实际上是对小学生掌握生字情况提出的不同程度的要求。识写有“进”有“退”,分层施教。具体说,是指识字和写字在时间上分流,不完全同步,即先识字后写字;是指识字和写字在数量上的分流,即多识字少写字;是指识字和写字在内容上分流,即改变识什么写什么的运行方  相似文献   

8.
《杜甫律诗五首·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课后注释为“(画图省(xing)识春风面]从画像上看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识,不识”。“省识”这个词语,在这个注释中竟然作出了两个前后矛盾的解释:一为“略识”(“约略地看到”),一为“不识”。究竟哪种解释为对呢?这个注释把读者搞糊涂了。  相似文献   

9.
周世东 《江苏教育》2014,(12):39-43
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  相似文献   

10.
板块一 :识词语。(显示第一、二屏 :“识词语”及部分重要的词语解释。)同学们圈读课文 ,了解词语的语境义。老师适时在屏幕上点击并显示部分词语解释 (略 )进退维谷 迥然不同 眼花缭乱 粉身碎骨 参差不齐板块二 :明思路。(显示第三、四屏 :“明思路”及具体内容 )1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熟悉主要情节 ,把握文章的思路。请同学们试着用一句话概述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面临绝境———作出决定———生命之桥(惊慌 )     (从容 )    (坚定 )教师示例 :本文记叙了一个斑羚群遇险后绝处逃生的故事。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言之有理…  相似文献   

11.
“识”在《沧浪诗话》中地位重要,而对它的专门论述并不多见。试图通过详察“识”的原文意义及比较历代关于“识”的论说,来加深对严羽“识”的认识:识是辨识能力;辨识的对象是体制即审美风格;识的途径是悟,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与历代识论相较,严羽识的独创性在于他指出了识的审美特质,不足在于忽略了“识”形成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语言对比讨论之目的在于对语言的异同作出解释。本文对比分析了“形合”和“意合”这两种构文方法显示于英、汉语文章结构中孰轻孰重的问题,认为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行文布篇上,英语更重“形合法”,汉语更重“意合法”。  相似文献   

13.
“史才”的本义是指修史的才能。唐朝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才少。”据此,“史才”应是“才”、“学”、“识”三者综合的反映和结果。作为中学教师,对“史才”的水平要求可能不会像历史研究者那么高,但中学教师的“史才”内涵却更丰富。  相似文献   

14.
人文社科研究中的“边缘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视角。作者从国内外学术界“边缘人”理念探索与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入手,围绕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和归纳,思考“边缘人”理念与民俗学本位的关系。在文末创新地提出“经边缘识本质”的学术概念,即通过横向或纵向研究边缘人群,找到边缘与中心的同异及形成同异的缘由,从而发现一个社会或一段历史的本质。“经边缘识本质”运用的是一种逆向思维,摒弃了最初“经中心识本质”的凝固思维。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语料库统计工具,对现行人教版、苏教版、上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字量、字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套教材基本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编写,识字内容编排注重从“识写分离”到“识写同步”。三套识字教材在共用字的选用上差异显著,各版本教材字种的选择随意性较大。通过对超纲字的研究发现,这些字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度较高。识字教学的问题不仅是字量的增减,更要合理地考虑字种和字序。研制科学规范的《小学生常用字表》是解决小学生识字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张汉清 《小学生》2009,(4):15-15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相似文献   

17.
“文艺是发明的事业,批评是发见的事业。文艺是无之中创出有,批评是在砂之中寻出金”。这是郭沫若1923年在谈及自己遭到不公允的批评时感慨系之的话。郭老强调批评中的“发见”功能,强调批评家从“砂中寻出金”,就正是强调批评的见地,强调批评家的“识”和“特识”。何谓识?从词的本义及其演变意义考察,识有常、知、审、记的意思,而“常”又为“旗虚悬摇曳如群”中群的转注,故识又同帜,有标、幡之义。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识的阐述,扬弃了  相似文献   

18.
若珍 《小学语文》2010,(4):15-15
为了提高识字进度和减轻小学生的负担,近年大家提倡识写异步,即识字在前,写字在后,先识后写。开始时有的字可以光识不写,尤其不必默写。这是对的。 其实,识写异步也是我国古代的传统经验。儿童在读“三百千”时,写的却是“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相似文献   

19.
方立新 《教育》2010,(12):10-10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对想象力的这一精辟推崇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家的其识,然而在当下的中国,却出现了反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它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认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增删修改就无法进行。学习作文,应该注重分析能力的训练。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文以识为主。”识,就是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这种能力在作文中居主导地位,刘熙载认为:“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因此,炼识是作文的根本之法,也是作文的深造之法。古代作文训练注重炼识,现代作文训练岂能不炼识?我们拟将进行的分析能力训练,就是要在“识”字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分析能力,具体要求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