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记者的使命、责任和义务。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记者适当地采写一些批评报道,对于抨击时弊、伸张正义、激浊扬清,具有积极的作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四家竟有三家不灵通》(刊于《河南日报》2004年9月8日第7版)就是记者履行新闻舆论监督的好文章。那么,这篇通讯是从哪些方面来做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呢?心装政策,耳听民声写好新闻批评稿,前提之一就是记者要能抓住党和政府重视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又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换句话说,记者要心中装有国家政策,耳朵能听到群众的呼声。这样写出来…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主题专一,中心突出。刘熙载〔清〕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的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细、写深、写透,能把一个事件、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部优秀的新闻作品,反映的内容肯定是贴近现实生活,有新意,有份量,读后能让人思量一番的;它甚至能够指导或改变读对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前进报》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通讯《“网”出一片新天地》就是这样一部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子楠 《军事记者》2005,(11):33-33
通讯《新川和他的妈妈们》是一篇难得的新闻佳作。这样的题材闻所未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很高的新闻价值,显示出记独具匠心。只有洞悉现实、对生活饱含激情的记,才可能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折射时代发展的事件。  相似文献   

6.
以高票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通讯作品《中国大豆还有“戏”》 ,是一篇意外之作 ,同时又是意料之中的。通讯并非命题作文 ,而是拣来的新闻。《经济日报》农村部记者向清凯受朋友之邀 ,参加一个有关期货的研讨会。作者在农口跑了3年 ,想涉及农业以外的东西 ,了解一下期货是怎么回事。向清凯事先并不知道研讨会要讨论的具体内容 ,当时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触类旁通的课堂。向清凯赴会场后 ,方知这是一个关于大豆的研讨会 ,此前作者曾写过大豆方面的报道 ,故对大豆有所了解。原来 ,大豆的关税 ,早几年就降到了3 %的低水平 ,实际是提前加…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那么,怎样把老主题的新闻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使之成为新闻佳作呢?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申纪兰的市场观》一稿(原载《长治日报》2006年12月9日),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