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这种故事叫寓言。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姜广生 《小读者》2010,(4):37-37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一种道理寄托在故事里。让人们从故事中体会道理,受到教益。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话。作者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宣传的道理,寄托在虚构的故事里,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品就叫寓言。它是形象和意义相结合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寓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向来言简意赅、篇幅短小,其语言生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异常鲜明,常借助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教师要把握其语言规律,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及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所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中“寓”,是寄托、假托,“言”,是道理或教训。由此看来,所言道理与教训必假托于故事与自然物之中,反之就不能称其为寓言了。任何文学样式的产生与盛行,应当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寓言,顾名思义,即有所寄托的故事.据此,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和所蕴涵的道理.寓言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寓言有着其他文本体裁无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寓言教学就是要行走在故事简约而韵理深刻的语文教学“风景线”上.  相似文献   

7.
寓言丛林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短小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相似文献   

8.
意在言外     
赵霞 《江苏教育》2008,(18):24-24
寓言,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它用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无论是中国古代寓言,还是西方的《伊索寓言》,一方面,它们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道善恶、认识美丑;另一方面寓言这种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欣悦 《知识文库》2022,(22):34-36
<正>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统编教材中选取了多篇国内外经典寓言故事,以期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丰富想象,感悟道理。然而区别于童话,成语故事,语文教师在低段寓言教学实践中经常存在一些教学困惑,对此应当牢牢抓住寓言文本的核心特征,重视言意交融,采取适合低段学情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真正读懂寓言,体悟道理。1知寓言为何物“寓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兴盛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成为一种文学作品的体裁。“寓”意为“寄托”,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多方面,善于用寓言来说明道理是其中突出的特色。对《孟子》寓言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很多学者在论及孟子的文学成就时对此都有涉及。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孟子》寓言的作用;《孟子》寓言的特点;《孟子》寓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1.
寓言通常是一个故事一个道理,故事是假托的,手法是拟人的。小学生可逆性强,要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寓言来学会怎样为人处世,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好运中不忘忧虑,在厄运中学会忍耐。一、窥寓言特色,察因果关联 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故事是外套,寓意是灵魂。“寓言”这一名称,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庄周的解释:“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寓言中的寓意鲜明突出。《伊索寓言》常告诉人们不要怜悯恶人等。更多的寓言则是暴露社会的缺陷,揭示生活中的丑恶,或嘲笑行为和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在“不敢斥言”的年代,采用比喻的手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社会功能。故事性、虚构性、寄托性、哲理性是寓言的四个要素。它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写法,最能深刻地表达作者的寓意,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寓言情感逻辑并不是赤裸裸地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承续与突转表现出来的。寓言中事物的情感往往是类型化的:狐狸的狡猾、狼的凶狠、狮子的霸道,共性大于个性。小学寓言有明显的概念化。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明白情节发展是作者的感情逻辑,而这种f青感逻辑是非常特殊、不可重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伊索是一个奴隶,是一个被压迫的人。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既要读文,也要读人。只读一个人的作品,视角是窄的。只有既读懂了作者和作品,我们才会对作品中的形象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寓言教学的现状引起了不少教师的思考。有教师提出寓言教学应该与童话教学有区别:童话侧重人物形象的分析、语言的品味,而寓言教学应侧重于寓意的理解。如果将寓言里的人物形象、语言赏析作为重点则会严重偏离寓言这种文体。寓言这种文体的产生之初本是力图用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说寓言的人真正关注的是给人以启发,而不是故事本身。正如法国著名寓言家拉·封丹所说:“一个  相似文献   

13.
寓言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寓言因寄寓了或深刻或精辟的道理而显得意味深长,带有明显的讽喻性、劝诫性,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以构建情境连续体、细化学习任务链、搭建策略性支架的方式教寓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周亚军 《广西教育》2012,(29):4+10-4,10
一、寓言教学中的困惑 寓言,顾名思义就是有所寄托之义,其以寓意明确、比喻形象、故事短小等特点,比较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都收录了多篇寓言作为课文,许多家长甚至把寓言当作教育孩子的启蒙读物。  相似文献   

15.
寓言和童话     
寓言和童话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先说说寓言。"寓"的意思是寄托,"寓言"就是寄托之言。寓言的作者常常把要说明的某个道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让  相似文献   

16.
戴正兴 《云南教育》2002,(16):30-30
寓言是寓哲理于短小故事的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虽然寓言的结构模式十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但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寓言讽喻的对象并非限于形象本身,而  相似文献   

17.
古代朝鲜寓言创作历史悠久,仅次于少数文明古国。它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是东西寓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芽于公元7世纪,最早的书面记载的作品是《龟兔之说》与《花王戒》。高丽王朝时代(918—1392年)假传体寓言发达,受中国古文家的虚构传记文学影响很深。李氏朝鲜王朝(1392—1909年)前期寓言创作最有成就的作家是林悌。17世纪以后有两类寓言作品,一是用汉文文言写的假传寓言,一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的用朝鲜国语写的寓言小说,最著名的作品首推《兔子传》。  相似文献   

18.
关于《庄子》寓言定分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性与寄托性的统一,是为《庄子》寓言定分的基本标准。按照这一标准确认《庄子》寓言共261则。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寓言,共213则;一是关于自然方面的寓言,共34则;一是直接与庄子其人有关的寓言,共14则。形成《庄子》寓言中人物寓言占绝大多数情况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心理定势的选择,二是对儒家某些思想的有意反叛  相似文献   

19.
王军 《小学生》2011,(6):25-25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尽管岁月流转,但寓言就像一道永不退色的风景,渐渐地彰显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