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龙梅  何更生 《文教资料》2014,(19):155-156
要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必须从课堂导入入手,根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导入。本文分析了"伪语文导入"现象,提出了"真语文导入"策略。  相似文献   

2.
2000年和2001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两个文件,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将"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能力",突出其交际功能,明确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和理念,为口语交际教学指明了方向。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口语交际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广大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3.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试题(以下简称高考语文"广东卷")正如今年的作文试题,全卷"回到原点"的设计意图十分明显。试卷拒绝"形式变幻",不再为某些热衷于对试卷形式和试题类型做"稳中有变"之类套话评析者提供"依据",而是着眼于让语文考试内容回到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检测的本源,回到"高考大纲",并强化突出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命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在当前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文言文应从几个方面来看:(1)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2)精彩的导入,因为精彩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加大诵读,培养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也是如此",熟能生巧"更是如此,这就是说学习文言文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4)自主探究,注重创新;(5)归纳,总结。归纳和总结要留给学生课后去做,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课后去收集和摘抄一些跟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关的常识及警句,并且背诵,这样达到学生积累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创造胜任和成功的条件;创设竞争机制;适时鼓励,因材施教几方面入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成高效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根据当下初中语文教学,提出: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倡点"个性化"。从三方面谈:(1)摒弃语文教学"固步自封",在反思中提升"个性"。(2)以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促进老师的个性发展。(3)当今语文教育现状,呼唤创新个性。  相似文献   

7.
赵红艳 《成才之路》2011,(20):36-36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今天我们学习"安塞腰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体味"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3)理解排比、反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娟华 《考试周刊》2012,(93):62-63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小学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偏重"科学世界",而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导致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数学课,觉得语文课"老一套",数学课"太枯燥"。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与生活的沟通,固守旧有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导致知识目标至高无上,能力目标被不断放大,思想和情感目标则成为点缀与装饰。课堂教学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在生活大课堂中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偏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满足于形式上的模仿与套用,由此,教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  相似文献   

9.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教学上任何一次成功的尝试,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在积极推行新课改的今天,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首先应该从语文课堂的教学细节抓起。一、关注课堂导入语的设计细节"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一定要关注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导入语的设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充分说明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和学习目的的综合性。课标将"综合性学习"单列(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分段阐述),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从而有力地摒弃了"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端正了作文教学沿着"课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前进方向,为整合小学作文教学要素,建构新型作文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一、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大作文"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一体化的大作文课堂1.整合习作素材,建立相对稳定的题材体系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是很重要的。当前的课堂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少(学生收获少)、慢(收效慢)、差(效果差)、费(时间浪费)的"瓶颈"状态,令众多语文教师上下求索,倍尝艰辛。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埋没了学生的天性,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教师导、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程序,让语文课堂教学不再乏味。  相似文献   

12.
邓春晖 《成才之路》2011,(3):94-I002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前人的话,都充分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新课导入,历来被语文教师当做教学的"突破口",它起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作用。独特新颖的导入可以创设一种的良好的氛围,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风格,可采取不同的导入法。一、通过"音乐美"的熏陶激趣音乐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13.
赵林 《语文天地》2014,(12):25-26
"名言导入法",即每节语文课先由一名学生上台书写一条名言,并向大家讲解其含义和学习心得,然后再转入对课文的学习。此法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名言导入法"试行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李旭 《学语文》2013,(2):75-76
在当今语文教学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朗读法",但在真正的教学流程中不少老师都是采用多媒体(如录音磁带)播放的手段予以执行。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朗读法"教学,不如说是"听读法"教学。  相似文献   

15.
追求精彩、高效,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如何做到语文课的"精彩高效"?一、精彩在导入中生成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如果运用精彩规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导演出一个个"兴奋点",便为课堂的"精彩"拉开了帷幕。在教《散步》时,这样导入:"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主张"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加强"和一个"关注",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是课程整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谈一下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种人文的、多元的、体验的理念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吗?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力求在教学中让课堂充满阳光,让每个学生都沐浴人性的阳光,让学生与我在"对话"教学中产生共鸣。怎样产生"对话"共鸣呢?(1)师生"对话",敞开心灵的互动与交流。(2)生生"对话",激活思维的交融与碰撞。(3)师生与文本"对话",超越自我的启迪与熏陶。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启蒙,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经典阅读文章旨在开启学生乐读经典之门。如何给经典阅读加点"糖",让学生乐于诵读呢?(1)感受古诗情境;(2)把玩宋词韵味;(3)演绎小说情节。经典阅读只有深受儿童喜爱,读有兴味,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效,语文学习才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写作体验的缺失是语文教学费时低效之根本原因。只有促使广大语文教师通过基于"教"的"写",丰富写作体验,才能实现基于"写"而"教",即将教师写作体验转化为"遵循三境融合之写作规律、理清上下文之逻辑关联、渗透语词锤炼之文学传统"等具体策略,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增强情感力量;明晰写作本意,提升谋篇布局力;感受汉语魅力,形成鉴赏能力",并因此实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使之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有一个生字"春",如果老师不强化教学,学生很容易和上册学过的生字"青"混淆。为了加强学生的第一印象,教"春"字时我没有出示"青"字让学生比较识记,而是教学生"给生字编儿歌",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又避免了单纯死记硬背的现象。"同学们,这个生字(指‘春’字)读什么?谁会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