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2.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3.
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一改鲁迅往日的严肃,用打油诗的方式戏谑地显示了大师敏锐的眼力,“我的失恋”并不是心伤,而是胜利后的一声冷笑,嘲讽那些无聊的失恋诗,盲目的爱情,让无知的青年在蹙眉一笑后警醒,故而这是一场胜利的失恋。  相似文献   

4.
《我的失恋》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唯一分行抒写的诗篇,这首被李长之称为“无聊”之作的“拟古的新打油诗”,一直以来被当作小小的讽刺诗而排斥在“真正的诗”之外。在创作中,鲁迅采用了幽默、讽刺、夸张、漫画的手法,以自嘲、戏谑的方式,表达了恋爱中的鲁迅苦闷、彷徨、焦虑和自卑情感。其实,这是一首真正的恋爱诗。  相似文献   

5.
我们不能轻易地想念鲁迅对作品主旨的自我表白,《我的失恋》不同于普通的打油诗,它有严肃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鲁迅与传统文化诀别的原因,决别的勇气以及诀别时的心态,作品的风采格情感倾向与《野草》中的其他篇目基本一致,它是《野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但丁都是本民族最伟大的作家。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但在精神上却具有一致性。《野草》与《神曲》是他们的忧愤之作,凝聚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抗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创作中,《野草》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其中,悖论话语作为《野草》阐释的重点之一,理应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拟从思维品格、哲学品格、美学品格三个方面对此予以探究,以期呈现出它在鲁迅精神世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们不能轻易地相信鲁迅对作品主旨的自我表白,《我的失恋》不同于普通的打油诗,它有严肃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鲁迅与传统文化诀别的原因,诀别的勇气以及诀别时的心态。作品的风采格调、情感倾向与《野草》中的其他篇目基本一致,它是《野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散诗集《野草》问世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鲁迅留给后人的一部世纪性的“学猜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作旷世独立的孤寂心境;作品意蕴中的哲学感悟;艺术表现方面象征隐喻手法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野草》不是鲁迅个人命运的象征,也不像一些人所批评的——态度“悲观”、“彷徨”,是“苦闷之讴”,其24篇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一以贯之的共同主旨——对社会现实及历史传统的批判反抗和对反抗者斗争精神的歌颂。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除了通过诗化的语言书写对现实的直接感受之外,还有部分篇章鲁迅则是借助梦境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的。《野草》中的梦包括现实之梦、怪诞之梦和虚实之梦三种形式,鲁迅借助梦境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2.
曹聚仁先生大约说过这样的意思,鲁迅真正的思想和精神的正宗,乃是确实的虚无主义。在哪本书上读过,不记得了,无法援引原文,实在抱歉。但我是相信那话的,认为曹聚仁先生的观点,大抵是符合鲁迅先生思想核心的罢。鲁迅先生是个纯粹的文化与思想的战士,在西方的哲学家中,他尤爱怪诞的尼采,他读尼采的作品,译尼采的作品,或许也继承了尼采的虚无主义的思想特质。眼前这本薄薄的《野草》,作为鲁迅先生存世的两部散文集之一,已经隐约地向我们透露了他那独立特行的虚无主义的信息。《野草》一书开篇即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  相似文献   

13.
散文诗集《野草》表达了非常时期鲁迅的复杂思想情感,从其含蓄的文本表现中,可以体会到作家激荡于胸中的爱憎情愫:一是对黑暗现实和对世俗、市侩丑态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清醒地自省意识,包括了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和对国民心灵的审视;三是对敌人的韧性战斗精神;四是追求真诚挚烈的人生,对生死的超越情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痛楚和现实的巨大对立,这些构成了《野草》对社会人生深刻地思考和剖析。  相似文献   

14.
冯雪峰《真实之歌》和鲁迅《野草》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主观心境非常相似,所以冯雪峰《真实之歌》中有鲁迅《野草》的因子。《真实之歌》中的鲁迅《野草》因子主要表现在渴望光明和自由、怀念一切美好事物、寻找身外青春的真实心曲;解剖自己、咀嚼灵魂、战胜自己、升华灵魂的激烈搏斗;掷击空虚、反抗绝望、执着现实、韧性战斗的不屈精神;思考人生价值、领悟爱情真谛、正视历史血泪的大爱情怀。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野草》就内容而言,具有沉郁、悲壮、谐谑这样三种品格,就形式而言,具有流动、冼炼的美学品格,就表现形式而言,有奇谲、模糊美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野草》中反复的修辞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复是鲁迅先生在《野草》中使用得最多的手法之一。这种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作当时内心的愤激与焦躁、希望与绝望、痛苦与彷徨、伤感与抗争的复杂情绪,而且起到了很好地结构篇章、和谐音节,使作品具有诗的韵律的作用,具有极强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7.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18.
散文诗集《野草》表达了非常时期鲁迅的复杂思想情感.从其含蓄的文本表现中,可以体会到作家激荡于胸中的爱憎情愫:一是对黑暗现实和对世俗、市侩丑态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清醒地自省意识,包含了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和对国民心灵的审视;三是对敌人的韧性战斗精神;四是追求真诚挚烈的人生,对生死的超越情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痛楚和与现实的巨大对立.这些构成了《野草》对社会人生深刻地思考和剖析.  相似文献   

19.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70年代,闵抗生先生以《野草》为其鲁迅研究的开端,并成为《野草》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继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引进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使其《野草》研究得到了重大的拓展;21世纪初,他对鲁迅“独战”等的研究,则体现出对鲁迅与《野草》研究的深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