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林依 《现代英语》2023,(21):92-95
文章立足莱克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夏弗纳关于隐喻的翻译策略,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对龚景浩的《将进酒》英译本中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及翻译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与跨域映射有关的三种翻译策略:转换源语意象目标域为目的语意象目标域,转换源语意象目标域为目的语的对应意象始源域,省略源语意象。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学为诗歌隐喻的英译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为《将进酒》的英译和欣赏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随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了从源语到目的语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归化映射和映射移植三种主要翻译方法。适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文化内涵,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隐喻独特的跨域映射机制和系统性特征决定了隐喻更是一种语篇策略。通过以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为具体语料,探讨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表明,隐喻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可以构建认知框架,使语篇按照特定的主题发展延伸,构成词汇衔接网,保证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4.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围绕对等映射、转换喻体、结合喻底和只译喻义四种翻译策略,对《围城》典故性成语英译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如何将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典故性成语翻译为英语。分析发现,若保留源语隐喻不影响译文读者从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则采用对等映射;若保留导致译文读者无法实现从来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则要么采用结合喻底以传播中国文化或达到某种文学效果,要么采用转换喻体或只译喻义使译文读者快速理解其意。  相似文献   

5.
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既达意又符合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的词句,这便给小说英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借用认知隐喻理论探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简要概括隐喻的发展历程和映射机制,分别探讨目的语有对应源域以及缺失对应源域的情况,结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药》译本中的例句,提出并具体分析文中提出的对应和转换两大类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建构和解读诗歌语篇的有效策略,在诗歌中具有思维、认知和组织功能。隐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建构了英语诗歌的蕴意。源域和目标域的相映射,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诗人以源域意象为载体,通过源域链条和目标域链条的映射,实现语篇连贯。本文以具体的英语诗歌为实例,分析了隐喻在语篇中对于剖析诗人的思维活动、诗篇内涵和结构组织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诗歌主题与中心隐喻框架下源域意象连贯和隐喻连贯对于构成诗歌语篇连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跨域映射"理论,成功的隐喻翻译是将原文中喻体知识结构映射到目的语中,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与源语读者对该隐喻产生相同的文化体验.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视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强调译语与源语的功能的一致,正好符合隐喻翻译的内在要求,可被用来指导隐喻翻译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政治家通过态度的构建实现沟通和说服的人际意义,而隐喻是重要的表态资源,因此政治语篇中隐喻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概念隐喻以及评价理论态度系统出发,搭建基于态度的政治隐喻翻译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提出判定政治隐喻翻译有效性的三种情形:隐喻+态度共同映射、有限映射、映射失效,总结了三种翻译策略:本域映射、换域映射和去域映射,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们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不同语言文化在隐喻使用上有相同更有很大的差异,这就给我们对隐喻的翻译带来较大的困难。文章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隐喻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认知活动,因为隐喻反映着一定语言社团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必须在对源语和目的语隐喻中所表达的文化意象正确解读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通过复制和保留文化意象、转换文化意象、舍弃文化意象使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形式上和文化内涵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等。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人们对语言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思维方式。隐喻涉及源域和目标域,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的过程就是认知理解的过程。新闻作为一种独立的语体,旨在传播最新的信息,隐喻思维在新闻中,尤其是新闻标题中的大量运用使表达效果更为显著:隐喻具有认知力和概括性,使抽象变具体,还能不断丰富新闻语言,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隐喻语言的建构与解读依赖于语言基本单位——构式。从隐喻的认知本体研究出发,结合相关学者对概念隐喻、语义框架和构式互动关系的研究,围绕概念域的组成成分、源域和目标域的标签方式以及基于构式的隐喻映射方式三个方面,进一步厘清构式视角下的隐喻的认知机制,即源域和目标域的选择依赖于构式义主导下的自主—依存关系,依存项激活源域,自主项激活目标域,从而形成从源域中框架向目标域中框架投射的完整隐喻映射过程。该结论不仅拓宽了隐喻研究的广度,而且以较新的视角—构式探究隐喻认知机制,为隐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王芳 《海外英语》2022,(16):38-39+51
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抽象思维方式。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即从源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映射和解码过程。该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以口语交际对话中的中英译文为语料,借助概念隐喻的认知映射功能,对生活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认知解读和翻译分析后,发现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要采用直译法、意译法、转换喻体三种翻译策略。通过对翻译策略的解读,让学习者对西方文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从篇章的角度去研究翻译的重要性及其策略,即从文体角度,两种语言在篇章组织结构上的异同,以及从源语和目的语的篇章的粘连性(cohesion)和连贯性(coherence)等方面去研究翻译,从而可以使目的语和源语在文体,写作风格和主旨等方面取得对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从外在形式看,概念隐喻存在于词汇、句子层面,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不过是庞大概念隐喻体系的表层表现;从内在结构而言,隐喻是单向的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根植于人类的身体构造、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隐喻也适用于语篇层面的研究,它对篇章的衔接和连贯起着重要作用,是语篇组织的重要机制。文学语篇的组织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隐喻在文学语篇中有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围城》中的隐喻丰富多彩而又独树一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语料。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习》)是各国读者了解中国制度和历史文化的权威读本,其成功英译为西方世界了解我国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新的窗口。以《习》英译本内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为语料,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从源域和目标域两个层面出发,研究源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现象,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总结这些概念隐喻现象在目标语文本中的语际翻译,探究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下概念隐喻现象的翻译策略,为我国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认知隐喻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进而得出译者必须熟悉两国文化, 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认知过程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完成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作为篇章连贯重构行为,翻译对语域变量之语式有必要投以关注,因为后者对前者必然产生潜在影响。借助语式这一语境参数,译者可对源语篇章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理解得更为透彻,对源语篇章言语风格把握得更为准确,使两个篇章的功能对等达到最大化。翻译过程中,视语域变量之语式为不可或缺的语言语境参数有助于揭示影响翻译的潜在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