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可厚非是增长人的知识,提升人的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其目标的永恒"主体"是人,脱离了人的存在,将毫无价值与意义。从人性本身视角来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传承手段即是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本身的"工具性"正是语文教育属性之所在;语文教育的另一属性即"基础性",也正是符合人性发展规律之反映;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正是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将最终回归至人性本身;本文试图从人性之角度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本研究认为:语文教育是生活世界的回归;语文教育是美的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主体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才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联系生活"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要借鉴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特别是英国"古典语文"、美国"现代语文"、日本"东西方结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对深化中国语文教育改革都有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叶开一直关心中国的教育状况,近年来尤其关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曾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开设"语文之痛"专栏,撰写文章深入探讨当前的语文教育状况,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次,本刊特别推出叶开一组文章,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详尽的介绍和推荐。这组文章,有深入的分析,有现实中的感受,有跟读者的通信探讨,形式多样,问题深入浅出,直指时弊。期望每个关心语文教育的人,都从我做起,积小善以成溪流,则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语言"这个"公因式"以后,剩下的元素还有"文学"、"文字"、"文章"、"文化"、"言语",分析这些元素及其构成的语文系统是讨论语文观的出发点;对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有种种不同看法,华文教育的本质是对外汉语文教育,它与对外汉语、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足鼎立,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语文教科书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共同完成预定目标的统一活动过程,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系统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这是因为语文教育过程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既能使语文教育不断地由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水平,又能使语文教育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因此,只有正确地认识语文教育过程,才能更好更快地塑造出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彭国祥 《教师》2012,(1):43-44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的语文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语文教育改革出现了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新经验异彩纷呈的局面。"大语文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的研究。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是指"涵泳"、"熏染"、"浸润"等彼此谐和的关系,它们之间虽互相联系,但又各有侧重,施教者运用的目的,都在于促进受教者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因此,语文教育必须着力探究既要善于吟诵又要巧于咀嚼还要精于思考的渗透途径之涵泳和既要创设情境又要激发兴趣还要营造氛围的渗透途径之熏染以及既要关注心灵又要尊重个性还要鼓励创造的渗透途径之浸润等"寓学于乐"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是由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参与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作为教育媒介的汉语言文字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是人的一种生命体。语文的形象性、情感性、文化构成、生命感、人情味,都是其进行人性塑造与建构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语文教育应把培养、塑造、建构人性作为自己的职责,这也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但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忘记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人的因素被淹没,人的灵性被禁锢,这也正是语文教育所面临种种问题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重情感、重积累、重语感培养。列宁也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文章都是有情物",写文章的人"情动而辞发",读文章的人要"披文人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传情的诵读再现一篇篇情感内涵丰富的课文。  相似文献   

12.
郭新迎 《考试周刊》2012,(49):28-30
在青少年心理危机渐趋严重的今天,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作者尝试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展开,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这渗透生命教育,以诗意润泽心灵,为生命加钙,使学生保持一种强健的生命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这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是人们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在人们的认知活动和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会导致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语文教学,对人的精神领域有着更为深广的影响。语文教学是一个典型的情感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蔡颂嫱 《成才之路》2010,(19):99-99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离开了情感教育,一切素质教育都将无从谈起。李吉林老师曾说:"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教育。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的理论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诗教课程审美教育 二是近百年来语文审美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探索。纵观这三个阶段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可以认为,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探究经历了关注主体生命(文质彬彬的君子,无为而无不为)——成就"理""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科学理性——重视主体生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中,语言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我国的语言,中文及语文的重要性就毋庸置疑了。语文这一学科具有工具性,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政策要求,语文学科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是必修学科,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对学生培养好的语文学习方法极为重要。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下对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展开分析,并结合相关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彭帅 《现代语文》2014,(11):22-24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的群体性格;对于作为个体的人的国民性的形成,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从诞生起,便与国民性培养有着深厚的渊源,而"民族"这一概念更是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普适的国民性,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共同承担;而在培养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特殊的国民性问题上,语文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命教育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利用各种显性和隐性课程落实"生命教育"至关重要。语文学科作为"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它的人文性特点和"生命教育"有着先天性联系,所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渗透"生命教育"至关重要。这要从备课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和上课时实施的具体方法去实现。此外,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本身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耿浩 《辅导员》2010,(13):103-103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陶冶自身情感,将情感进行传递 所谓"言传身教",老师拥有着怎样的情感才能将这种独特的情感体会传递给学生。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是一个有着丰富感情并且能够感染他人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经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