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什么是心理换位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通俗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看法总是对的.应该说,与儿童最初的毫无自我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相比,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因为他们到底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了.但是“自我中心”倾向并不简单地随个体的成长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而这后来的“自我中心”倾向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就不再是促进了.换言之,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  相似文献   

2.
当前,幼儿自我中心现象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在惊喜现代幼儿聪明的同时,又常常哀叹他们道德品质的低下。许多幼儿凭着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不尊重长辈、独占欲强、缺乏同情心等缺陷。这种偏离社会行为规范的现象,怎样才能矫正?本文就幼儿自我中心的成因及教育对策谈点粗浅看法。一、幼儿自我中心的成因分析1.自我中心化是幼儿自我中心产生的心理原因自我中心化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早期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一切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认为7岁以前的儿童,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化的倾向。1岁半以前的儿童总是以自己的身体和  相似文献   

3.
心理位置互换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略为谈一谈. 一、什么是"心理位置互换" 一个人自有思维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即只从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和认知周围世界,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且认为自己的看法总是对的.这种"自我中心"倾向,影响了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客观认识,束缚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能够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中吗?心理学研究证实:完全是可能的.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位置互换"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即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分析问题,并且认为自己的看法总是正确的。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使人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束缚着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总而言之,“自我中心”这种意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即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分析问题,并且认为自己的看法总是正确的。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使人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束缚着人们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涵意是: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注:“自我中心”不同于自私自利。比如一个孩子可能把她最喜爱的布娃娃送给她所崇敬的解放军叔叔,因为她以为别人也一定都象她一样喜欢这个布娃娃)。皮亚杰的许多实验证明儿童的认识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认为个体认识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打破“自我中心”的过程。许多学者也都提出,不但个体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  相似文献   

7.
文摘卡片     
教师要克服四种自我中心倾向“非自我中心化”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皮亚杰认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束缚了人的认识能力,阻碍了人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阻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适应。教师的自我中心倾向也会使教师  相似文献   

8.
皮亚杰自我中心化理论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自我中心化理论及启示熊致新一、基本思想自我中心化最初叫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使用此一概念是为了描述学前儿童的这样一种状态:儿童完全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他没有想到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事物。如他认为外部世界围绕他而转动,月...  相似文献   

9.
李巧艳  王璐君 《生活教育》2014,(13):105-106
本文主要阐述了学前儿童自我中心化的形成,以及生理的、思维的、言语的、社会的四种"自我中心"化具体表现类型,并针对这四种"自我中心"化表现提出了"分析状况,适当抚慰"、"冷静处理,合理满足"、"稍‘纵’即逝,请勿打扰"、"学会分享,合作游戏"这四种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一、自我中心言语理论的简要概述(一)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主要观点1926年皮亚杰发表了《儿童的言语和思维》一书,首次提出了“儿童自我中心言语”这一概念。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不明白他的话是说给谁听的,也不在乎别人听不听,对方也不易听懂他说话的意思。自  相似文献   

11.
幼儿,特别是那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幼儿,在想事、做事时总是只想到自己,或从自己出发。这种情况,一般成人可能认为小孩子都有点“自私”。但稍懂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不是道德范畴中的自私,而是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中心主义”。其特点是除思考问题时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外,还误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别人的观点,并为其所接受。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既然是一种暂时现象,就有可能、有必要通过教育,加速其向“非自我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幼儿园里常常可以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其实只是他们自我中心化的一些外在表现。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  相似文献   

13.
去自我中心化: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对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或“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现象的发现是皮亚杰(Jean Pjaget)在儿童心理学上的第一个巨大成就。这使他作为一个学者而誉满全球(奥布霍娃,1981)。其最初的五本儿童心理学著作主要展示了他在本世纪20年代在这一问题上所取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H·E·Gruber&J·J·Voneche,1977)。50年代中期他又提出了“脱离自我中心”(decentration)这一概念,并指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物业管理为题,对物业管理这一新兴服务行业如何加强科学化管理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袁晓艳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特强,他们为人处事习惯于以自已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甚至于将自已的观点强加于人而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  相似文献   

16.
査燕 《考试周刊》2014,(60):187-187
<正>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是一种频繁发生的社会交流形式,幼儿期幼儿思维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往往站在自己立场上考虑问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很少采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易引发幼儿之间的冲突。由于幼儿自身认知水平、自我中心思维及社会交往技能的限制,幼儿很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有效缓解或解决冲突,这时,教师的积极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工作过程中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及幼  相似文献   

17.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凡事只从自身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并且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思想,使常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进而妨碍人们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沟通,束缚人的想像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知道的越清楚,那么,他根据自己的认知,以自我为中心地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反映到教学中,则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差距就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就越差,教学工作也就越难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知识很丰富,教学水平也很高的教师,却教不好一个普通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原因我们称之为“自我中心”意识。“自我中心”是缺乏“非自我中心”能力的一种表现,和当前教学改革的宗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完全背道而驰的,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教学效果。我通过多年的观察了解发现,教师的“…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领悟到,教师在教学中会不自觉的表现出一种自我中心倾向,造成教学中的心理偏差。本文阐述了这种自我中心倾向的主要行为,并给出矫正途径。  相似文献   

20.
角色承担是由米德提出而被科尔伯格运用到道德教育领域中的。它是指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以他人的角度、他人的身份、他人的位置、他人的情感对社会事物的体验,是一种使扮演者暂时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规范和态度行事,以增进扮演者对他人社会角色及其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实施自己角色的行为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角色承担有助于克服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