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2.
杨艳 《现代语文》2010,(3):65-68
"贿""赂"二字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在上古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单独使用的,其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中通常连用的"贿赂"一词。在上古汉语中"贿""赂"二字在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对《左传》中含有"贿""赂"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并将这些相应的例句作为语料,对《左传》中"贿""赂"二字的具体语义语用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古汉语学习者分析古汉语字词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辞源》与《汉语大词典》,辞条丰富,解释详尽,是常用的权威性的古汉语辞书,尤其以《汉语大词典》为最,但百密一疏,在某些辞条的解释上也未能尽善,辞条“东莱”的解释就存在缺陷,本文对此加以辨证。  相似文献   

4.
陈智峰  李小丽 《文教资料》2006,(32):150-151
《孔雀东南飞》一诗中“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句中之“故”,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第三册第9页,注释为“总是,老是”,整句诗解释为“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笔者对此解释心存疑惑,于是查了大量古汉语相关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古汉语词典》、《词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虚词诂林》等,发现“故”字并无“总是,老是”之义项,显然这是个误释。据上下文看来,此处“故”字是作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嫌”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王力、陆宗达先生等认为黴(今俗作霉)、墨、煤同源依次派生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商榷,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具体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墨、煤、黴皆同源于“黑”而并非依次派生发展.黑字早见于金文,而墨、煤、黴产生的时间大抵分别是周朝、秦朝和汉朝.墨的颜色为黑;煤本义为黑色烟尘,煤炭专称则是明朝以后的事;黴指黴黑现象;三字围绕“黑”义同状异所,从六书的角度也表明造字时三字同源于“黑”.黴黑为旁对转;煤黑为对转;墨黑喉唇相转只是现象,文章揭示二字相转的音理在于上古汉语有送气流音声母,黑、墨古音同部位同鼻音又同为入声收—K尾,从音韵的角度也表明三字同源于“黑”.  相似文献   

6.
“雅善鼓瑟”的“雅”应作何解?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部有影响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解为“平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甚,很”,《新华字典》采用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笔同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运用"义域"理论,可以纠正《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等大中型权威工具书对《万历野获编》中许多词语的错误解释。释义时要非常注意准确地限定义位的义域,这是对高质量辞书的一个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高迎泽 《语文知识》2010,(4):73-74,93
本文回顾了历代对《论语》中"老者安之"一句的几种代表性的解释,认为使动解释和被动解释都是不合理的,上古汉语中的"安"和现代汉语中的"安"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是上古汉语中的"安"可以带原因或对象宾语,有及物动词用法。从句法的角度来看,古今汉语动词的价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海”是汉语中的一个基本词,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大洋靠近陆’地的地方。大的湖泊也可称为海,如青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为海洋。“四海”、“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滨海,因此称全国、国内为“四海”、“海内”。《说文解字》: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总之,以上这些对“海”的解释都跟水有关。  相似文献   

10.
"黑"在M·Swadesh《一百词的修订表》中居91位,是语言中较为核心的词。考察东汉文献,"黑"语义场有10个成员:黑、墨、玄、弋、缁、淄、黔、黝、盧、皁。上古汉语里,先秦时期表"黑"义的有"黑、墨、玄、缁、盧",但"黑"占主要地位,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淄、黔、黝、皁"也加入了表"黑"义的行列,但使用频率极低。  相似文献   

11.
释“率尔”     
《论语·先进》中的“子路率尔而对”“率尔”一词,高语课本解释为“轻率”;《现代汉语词典》(1984年版1072页)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8页)也均作“轻率”解。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研究忽视了古代汉语中尤其是"先秦汉语以SVO为主,但不是纯粹的SVO型,而并存着SOV"的语言显示,视角选择的错误导致对O+之+V结构的认识的错误,因此将"之"定性为"提宾标志"或"结构助词"是值得商榷讨论的。基于语序类型学的理论指导正确对待古汉语兼有OV型语序的特征,将"之"分析为后置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现代方言和古汉语词语互证的角度,对现代四川方言中的副词"刬"进行了解释,并由此分析了近代汉语中作副词的"刬"、"刬地(的)"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4.
李丽 《文教资料》2012,(14):47-48
大学教材《现代汉语》将"爱"收入动词。但日常交际中、书本上经常出现一些短语和句子里的"爱"却不能在其动词义项里找到合适的解释。因此,不妨假设"爱"在现代汉语中还可以是名词,也就是动名兼类词。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的词汇,单音词多,双音词少,这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区别之一。在古汉语是两个单音词连用、相当于一个词组的,在现代汉语已凝结为一个双音词,意义也有了很大变化。因为字面相同,初学的人容易将二者混淆起来,造成理解上的错误。笔者  相似文献   

16.
"撒花"("撒和"、"扫花"、"撒货")一词在《黑鞑事略》成书时已产生了多个意义,进入汉语后被引申泛化。明清时其早先的意义逐渐消亡,后来的一些意义在方言中仍有保留,这也是蒙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相互借用,最终蒙语借词在内蒙古方言中保留的例子之一。"撒花"可能来源于蒙语中固有词或来自于突厥语。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有专章论及掌握和使用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等,都是适合中学生使用的工具书。其中《现代汉语词典》比《新华字典》收的词条多,而且对每一词条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都作了解释;它又比《辞海》《辞源》规模小得多,用起来方便,最为适用。笔以为,中学生宜通读《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8.
“欢”字在《乐府诗集》中经常以代词的形式出现。《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对它的解释均作指代“情人”,但据笔者考察,这种释义是错误的,它指代的应该是“男子”。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我国史学著作的一座丰碑,同时也是汉代文学语言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处于上承先秦,下启中古的特殊历史时期,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司马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分别从民间口语和先秦典籍中汲取了大量的熟语入文,《史记》语言因此别具特色。《史记》熟语数量庞大,有六百余条;类型丰富,包括成语、谚语和俗语等类型;影响深远,很多《史记》熟语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词汇之中。  相似文献   

20.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